今天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勞動教育」一詞頗受大家關注。
根據《意見》,未來將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大中小學都將設立這一必修課程,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有條件的師範院校將開設相關專業,而勞動素養也將成為評優憑先、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吃瓜觀眾紛紛搬好板凳發表自己的見解:
希望是有意義的活動,不要形式主義和浪費時間關鍵是如何定義「勞動」一詞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要了,不要只看成績……
首先我們來看此《意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而非表面理解「下地勞作」,甚者理解為「做苦力"。
有人開問:為何突然間要「勞動教育」。
官方解釋為:早在2018年3月,國家相關部門就已經開始了對勞動教育的研究。勞動教育最本質的問題,不是學習種菜、加工零件或者剪紙等技能,而是建立勞動價值觀,年輕一代不喜歡勞動、不願意勞動、不尊重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人民,這才是問題。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健表達了相似的觀點,現在一些青少年,熱衷於虛擬生活,現實感弱、不會表達感情也不讀不懂他人的情感,社會交往能力下降。而勞動教育可以讓他們在這些方面得到具身體驗。
所以說國家提出」勞動教育「是根據國民的情況所提出的有很好參考意見的建議。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態下,老一輩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勞作的確被大家為之欽佩但卻不是大家所嚮往的。
PS .親戚家種植了大量的綠化樹木,但由於父輩的思想認為樹木的種植也只需澆水、施肥、除草這樣傳統的農業手段,但當樹木出現成片死亡和乾枯的時候,親戚非常慌亂。
因為家中沒有擁有專業掌握種植樹木或園林藝術知識的人,所以樹木未能得到更好的生長。
其次是現在生活的快節奏和高科技的發展,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勞動」是辛苦、 種地、 艱苦等消極的代名詞。從而一些人的價值觀發生改變,感受不到勞動和生活之間的美。
此外就是「德智體美勞」不會再是喊口號的代名詞,而學生的「成績單、排名表"不是衡量孩子發展的唯一標準。
《意見》指出對小學或低年級注重勞動教育的啟蒙。在日常生活不難發現:
部分家長和孩子認為學習是唯一日常活動、家長包辦孩子一切和家庭的勞動、有些孩子到初中還不會繫鞋帶、甚者有的認為打掃衛生非常的可恥的。
所以在此《意見》下,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家長的談資或許會出現」我家孩子會做飯、我家孩子會養殖……而不是單一的我家孩子今年成績如何如何。
家長或老師如何更好地實現「勞動教育」呢?我認為可以有以下作為幾點;
創設良好的環境,合理的安排勞動的時間抓住生活的契機進行勞動思想教育在肯定中引導學生勞動教育的成果,而不是看不上或視若無睹。密切老師家長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養成。
END
今日小練習:聊一聊你對「勞動教育」想法看法,歡迎交流。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的關注、點讚、留言與轉發收藏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歡迎交流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