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在《全面振興本科教育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情況》中表示,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中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從1978年毛入學率的2%,到2002年的15%,直到今天的48.1%。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源源不斷地為國民經濟建設輸送著大量的人才,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普遍提升。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在公眾中的形象從「天之驕子」慢慢地「飛入尋常百姓家」,「學歷貶值」的輿論這些年一直都有,社會過去給大學生貼的標籤,如今也漸漸地褪去。小編今天和大家探討下高等教育普及化對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做出哪些調整。
一、調整就業的心態
「我兒子是某某大學的高材生,怎麼能去做那樣伺候人的工作?」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之快,超出人們思想轉變的速度。時至今日,許多高校學子以及家長,或多或少,從內心仍未完成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普及化的轉變。以前100個人裡出兩三個,現在快到50個了,還抱著這種傳統的思想可謂刻舟求劍,與時代的發展脫節。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從事以前不曾從事的職業,如保姆、安保人員、保潔等等。大家都是大學生,曾經被追捧的公務員、研究單位、金融行業看上去高大上的地方提供的崗位又是有限的,其他行業的崗位又是社會所需求的。就業崗位的轉變必然的,因為社會需要這些職業,那就要有人來做,將來即使是高等教育普及到100%了,也還是要有人來做。
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改變對職業的偏見
對職業偏見中國自古有之,封建社會的巫醫樂師百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這些歷史的烙印或多或少影響著今人的觀念。但是時至今日,傳統被認為的「好工作」風光不再,許多服務業的崗位大放異彩,收入在不斷地提升。
《新概念英語3》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說的是有位丈夫白天出門穿著漂亮的西裝出門,然後就換上工作服做8個小時的清潔工,晚上回家的時候再換上西裝,他讓妻子誤以為自己是一名白領。又想要體面,又想要高一些的薪水,這位丈夫不得不過起了雙重生活。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手工業勞動者、服務人員的薪酬待遇超過一般白領很多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新概念英語裡講述的還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今年,你在有些發達國家從事服務行業、手工業勞動,再也不用擔心不體面了,西方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大家都一樣,沒有認同上的差異,都是通過勞動獲取一份收入,沒有誰高誰低的概念。
西方發達國家某些方面是我們的未來。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的進城務工勞動者、手工業及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漲幅很大,擁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成了「香餑餑」,收入甚至超過一般白領的好幾倍,某某保姆月薪兩萬已經不再是新聞。這個群體的勞動者,伴隨著教育普及化的結果,學歷和知識水平的提升是遲早的事情。當他們用知識武裝自己,提供更好的服務,創造更大的價值,社會還有什麼理由不尊重他們呢。
擁有豐富知識與技能水平的大學生們,與其在金融行業、公務員、高校這樣的紅海領域裡掙扎競爭,不如開闊視野,到更加廣闊的行業去擇業。我們都知道,就業「窗口期」或者叫機遇期很重要,適時地進入合適的行業會水漲船高。如今的很多行業,正是需要知識管理水平來提升行業的競爭力的時候。趁著還有機會,帶著你的知識與能力來到這些行業,也許有一天,你就是下一個養豬的北大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