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晉級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

2020-09-04 最後一米陽光

「普通人想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想改變原因,而傑出的人想改變思維。」——錢旭紅·《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

作者丨謝丹儒


1.

「沒有思維晉級的人只能看到土丘,並會模仿土丘,一輩子追求成為土丘。」

興許是和小時候的教育有關。小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沒少提及這樣一句話,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有點老生常談的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甚至,老師曾一度讓我們以這句話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可能,這也是老師和家長都希望我們能夠理解的吧。

即便在當時我們不能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只要記下來、去理解、照這樣去做,以後會慢慢理解的。就像小時候我們聽過的很多道理,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何要對我們說,但在後來,回過頭去想,他們是對的。用他們的話說,他們不會害我們,只會為了我們好才說這些的。

可惜,那時候的我們,對此體會並不深刻。畢竟,誰在小時候就能夠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呢?那時候,對於知識是什麼大概都不知道,就更別說「命運」這般宏大的主題了。何況那時的我們,誰不是光顧著玩鬧,誰又真的會去用心記住老師和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還是那樣晦澀難懂的話。

等我們真正明白的時候,往往也是後知後覺。

也是後來慢慢學會了思考,從教育中,在老師和家長的循循善誘下,我們才漸漸明白過來「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這實在是實在且正確的道理呢!

不過,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不意味著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思維。

引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思維方式就是人類知識的框架,沒有架構化的知識,是一堆散亂的物件,是散裝水泥、一團亂麻、滿地玻璃、無數鋼筋和磚頭。架構化的知識,既可以是摩天大廈,也可以是通天之塔。」

「如果只是沒有運用出來,這樣的知識等於沒有。」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說「知識就是力量」,應該體會「思維才是力量」。

2.

「能力增長不僅靠知識,更靠運用知識的邏輯——思維是否能夠自由多樣。單靠知識改變不了命運,改變命運需要用思維架構起知識,從而支撐起足夠高度和強度的人生大廈。」

到目前為止,人們在技能、知識的傳授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就價值觀和思維方法的傳授、訓練方面而言,尚未有成熟的有效方法,人們還在嘗試各種途徑。《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也是這種嘗試之一。

《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在系統論述思維方法的同時,聚焦兼具專門性、普適性、通俗性的高級思維,聚焦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嘗試探索建立面向大學通識教育的思維訓練,從而促全社會將思維的教育和訓練提上學習和成長的日程。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普通人想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想改變原因,而傑出的人想改變思維。」

最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瞬間感覺自己被定住了。不是因為那個普通人、優秀的人、或是傑出的人的「頭銜」,而是因為它的內在邏輯。一瞬間,我只感覺腦海中什麼東西破裂開來,光透進來,那種撥雲見日般的心情,是多麼的美妙呢!我想,這就是思維的魅力吧,讓無形的思想迷霧散開,直逼真相,直追本質。

我不知道別人,就我個人以及身邊的人,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認命式的接受生活,妥協,屈服,低頭,越來越務實,越來越現實,也越來越世俗。漸漸地,眼睛裡只剩下結果,只要結果是自己想要的,那麼一切都是好的。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更多的時候,我們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到頭來,卻是渾渾噩噩,瞎忙、混日子、打發時間,甚至連理想也都丟了。原因,思維,就更加遙遠了。

當然,也能夠理解。畢竟——「除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等個別時期外,單一、壟斷的思維,僵化、禁錮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有幾千的深厚歷史傳統。而承接性的文明習慣於亦步亦趨、人云亦云,雖然能夠有所創新,但因為缺乏敏銳的批判性,就難有創造性。」

所以,批判與創造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大學思維、高級思維、思維晉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此書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一個微小而初步的嘗試。」

本書作者錢旭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

從作者的頭銜,或者說了解作者的社會身份,也是不失為一種解讀書籍的好方法。想必還是會有人記得讀小學,甚至上了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解一篇作品的同時,往往會對作者本身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後來還曾一度出現在試卷裡。

時至今日,我依舊記得,魯迅的原名是周樹人。當然,僅僅是一個筆名,或是原名是什麼,這倒沒什麼。更多的還在於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中心思想,或者說信仰,這才是關鍵的。而了解這部分內容,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解讀文章,其主題,其想傳達給我們的意義等等。

究其原因,無非是人的思維與其教育經歷、經驗感悟和個人成長相關。當然,學歷、學位、成就也並非是絕對因素。不過,了解作者的情況和了解作品本身並不矛盾,且通常情況而言,兩者是互補的這麼一個關係,尤其是當作者的作品不多,或很少接觸的作者而言,了解其現實的一面,再去看作品,可能會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內容。

關於這本書,無疑和教育是相關的。關於這一點,作者在序言部分就直接明了的指出了這一點——「此書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一個微小而初步的嘗試。」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可能不屬於這個領域的人多少會有些好奇,「錢學森之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講的是什麼呢?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了。

4.

「思維晉級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

那麼,答案是什麼呢?

作者將全書通過「格局和假設」、「批判與創造」、「原理和世界」、「永續和無為」、「跨界和融合」,以及「思維和訓練」六個章節,由淺入深,由橫向到縱向,更是從現象到真相,娓娓道來。聚焦高級思維,聚焦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繼而得出「思維晉級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答案。

就如上面所提及的——「普通人想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想改變原因,而傑出的人想改變思維。」

那麼,這是否說,這本書僅僅是為了傑出的人而寫的呢?恰恰相反。

傑出的人自然會有辦法,會自己去想辦法提升自己。而普通人,優秀的人,想變成傑出的人,才更需要去了解思維的真相及其重要性。

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作者既考慮到大學生、研究生,同時也針對有一定閱歷的企事業單位人員,從他們的閱讀習慣到所接受到的一般思維教程圖書,作者給予了批判和創造性的解決方式。

通常而言,一般的思維教程圖書,要麼過於淺顯,要麼缺乏系統性。而本書則是以儘可能簡要、直截了當的方式論述內容。並儘可能從多個層面,如本原內核、延展演繹、通俗類比、缺陷局限等方面進行論述,凝練聚焦兼具專門性、普適性和通俗性的高級思維。

另外,作者在每一小節結束後,為訓練對應章節的思維能力,特意將一些不足之處,給予若干「思考題」,以便讓讀者更好的參與進來,充實修正完善思考實例。這也算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之一。

正如《壓榨式提問》所言:「好的提問是迅速提升自己能力的絕佳途徑。通過提問,我們可以學習、交流、觀察,破思維界限,獲得解決問題的新角度、新途徑。」

當然,可能有人還是會有疑惑,說這麼多,「大學思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關於這一點,請允許我賣個關子。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輕易相信簡單的思維捷徑,追求捷徑常是自尋短見,捷徑也幾乎就是陷阱。

所以,如果想知道「大學思維」具體指的是什麼,還請自己閱讀原文。正如「錢學森之問」,它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學習和成長是終身的大事,而思維晉級則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

誠如就如作者所言:「如果隨著歲月成長,一個人能夠擁有更多的思維模型,為人處事必定更為智慧、通透,更能展現批判性、創新性、創造性;如能與時俱進、與年同長,擁有越來越多的思維模型,如30歲能擁有30種思維模型,50歲能擁有50種思維模型,那這人必定進入智慧境界,長壽健康。」

最後,引用一段作者在《後記》部分所說的一段話作為結尾,以供自勉:

「在此,筆者盼望各行各業經驗豐富的、喜好思考的研究者、實踐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悟,總結提煉出更多的思維模式,與眾人共享,以貢獻社會,服務世界。物質財富的分享意味著個人財產的減少,而思維精神的分享,將轉化為每個人財富的增加、人類能力的增加。」

相關焦點

  • 「大學思維和大學的關係?」‖《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
    無人能解答這一問題,只有把代表性的思維都熟悉一下,才能更全面地認識世界。」——錢旭紅·《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作者丨謝丹儒1.事實上,也確實,通過學習我超越了部分大學生,工作表現更優異,學習和適應能力更加符合市場規律,再結合我多年的經驗、閱歷,自然不會差到哪兒去。然而,還是有部分人是我自愧不如的。對此,我很是不解,除了加強學習之外,我也不恥下問。終於,從我們的對話間,我隱約間似乎摸到了一層膜:思維。在我翻閱了大量書籍之後,不負所望,從《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中,我找到了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
  • 「批判與創造性思維」課程學習心言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範寶舟教授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北京政法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上海大學、東北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太原師範學院等80餘所大學的博士碩士生、青年教師等90餘人參加了學習。
  • 席酉民:學生成長與批判性思維
    最後,在獨立精神、信息獲取、解決問題、主動精神、表達和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等方面,西浦的學生幾乎完勝 「985」 「211」 的學生,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很多 「985」 和 「211」 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甚至從未聽過這個詞。教育在教什麼?我曾經去過英國最好的私立學校,有一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當我和那位校長走過大廳的時候,一個房間裡突然出來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起來三四歲。
  • 在教師節,談談批判思維
    雖然「批判思維」的說法是近些年才流行起來的,我也是工作好幾年之後才接觸到這個概念,但是讀完幾本講批判思維的書之後(尤其是李笑來老師早年複印了好幾本相關的書給我,在此特別表示感謝),我發現批判思維的方法自己在大學就已經掌握了。是怎麼掌握的呢?主要還是受老師的訓練和啟發。一直訂閱我的公眾號的朋友應該看過,我寫過兩篇回憶大學老師的文章(文末會給連結)。
  • 發展批判思維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意識形態是社會文化關係的總和,不可能其他部位強健,只有教育這條腿缺鈣。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經過思想啟蒙,先治社會病,像上世紀文革結束後的「真理標準」討論那樣,澄清基本概念,普及常識,不能一聽到「批判思維」就膽顫心驚。
  • 批判性思維,並不意味只有批判
    我們將看到,批判性思維並不僅僅是批判,也包括正面評價和肯定,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另外,是否擁有批判性思維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擁有正確的、恰到好處的批判性思維。 1. 批判性思維是系統地評估其他人的論點、思想和理論。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質疑,對其他人的論點、思想和理論是否可信形成一種有根據的觀點(史丹福大學,2018年)。 2.
  • 國外與國內大學生的「批判思維」角度分析
    近幾年,社會上總是有聲音說「中國的本科畢業生水平越來越差」,今天小編對比國內外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批判思維」這一角度來做一些分析。這也說明美國進入大學的比例更少,階級分化更加嚴重,所以它們的高中跟大學的鴻溝遠比中國神的多,這又體現了一點「中國教育更加平民化、更加公平化」。正是因為美國大學的費用比較高,進入大學的人的比例比較小,資本主義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對於實用主義、創新性更加看重,更關注個人發展。
  • 如何擁有良好的「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
    大家出國讀書、做科研,是不是身邊總有一兩個看起來非常具備「批判思維」的人呢?當老師提問或是給出文獻後,他們總是能迅速掌握關鍵信息,並作回答,惹來一陣羨慕的目光。總結下這類人的特徵:他們回答問題快、準、狠。就是因為他們擁有「批判思維」的能力。是不是很羨慕呢?
  • 深度思維學習有感(二)家長的思維將對孩子成長和學習產生哪些影響?!
    那麼,淺度思維和深度思維有哪些不同呢?運用到孩子學業規劃,又會有哪些影響呢?春節有閒,今天來分享我在深度思維學習中的一些些自省和收穫。祝福大家節日快樂!​​【PART 2  家長思維深淺對孩子成長及學業規劃的影響】在PART 1 中列出的四個方面對孩子成長和陪伴分別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最好的場所是課堂
    思維的變化、人的觀念變化,都是學生成長很重要的過程。儘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
  • 成長型思維:厲害的人都是成長型思維
    悟得這兩個思維模型,來自於一本書,叫《終身成長》,但是我沒有把它所有的東西提取出來,因為它講得太雜了。而是提取了其中的精華,然後結合我自己這些年所看到的和感悟到的,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可以籠統的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學習者,一種是非學習者。
  • 《終身成長》: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培養TA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教會TA成為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擁有更大的世界和無限可能的精彩人生,當然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01.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史丹福大學行為心理學的教授,她致力於研究人的自我、人格、動機和發展。書中的觀點和研究成果都是以她的實證研究為依據。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我們通常說「賈伯斯改變了世界」,因為他發明了個人電腦,發明了智慧型手機;我們說馬雲改變了商業模式、物流流程,因為他創造了電商,這就是創造思維改變了定式思維。再以貨櫃為例,過去運輸物資是散裝的,運輸效率很低。發明貨櫃運輸後,完全改變了運輸方式,提高了運輸效率。這就是思維變革引發了生產變革和社會變革的例子。
  • 一位大學校長在教師節給新生的禮物:你擁有大學思維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根據「成人」終其一生的定型思維所停留的思維階段,將其分為小學思維、中學思維、大學思維,並提出「看不懂世界,因為你還沒有學會量子思維」。在昨天刊發的其長篇人物訪談中(詳見文末連結),我們感受了錢旭紅用改變思維來談中國高等教育、科技研發,論李約瑟之問、錢學森之問,樹批判與創造,解人工智慧和綠色發展。
  • 《終身成長》學習越多越焦慮?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輕鬆解決難題
    樊登老師給他的解答是:你這是陷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最好去看看《終身成長》這本書。《終身成長》一書可以說是影響美國一代人的心理勵志之作,在美國亞馬遜暢銷10年,更是被《 時代周刊》《早安美國》《華爾街日報》熱贊,而且被比爾·蓋茨大力推薦。
  • 《學會提問》:3步走學習批判思維,做獨立思考的自己
    本書作者尼爾布朗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為印第安納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幾十所大學的教職員傳授批判性思維技巧,並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國空軍研究院、IBM亞太公司等多個機構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維訓練及諮詢服務。另一位作者斯圖爾特基利也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 層次高的人,都擁有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深諳其中的道理,他們願意在關係的不同階段裡共同成長,承認彼此性格的局限,承認彼此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努力經營。愛情和婚姻對他們來說,是兩個人共同創造的藝術品。這件藝術品創造的過程,都蘊含兩個人的努力、合作和創造。
  • 一位大學校長在教師節給新生的禮物:你擁有大學思維嗎?
    「普通人想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想改變原因,而傑出的人想改變思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根據「成人」終其一生的定型思維所停留的思維階段,將其分為小學思維、中學思維、大學思維,並提出「看不懂世界,因為你還沒有學會量子思維」。
  • 【「批判性思維與語文教學」四人談之三 】彭正梅:激發和培養批判思考能力是全球教育改革的核心
    對於努力提升和保持自己經濟競爭力的各國來說,能力特別是創新和批判思考能力已經成為21 世紀以來國際教育戰略關注的核心。相應地,1956 年以來廣為流傳的布魯姆教育目標中的認知分類也從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轉變為2001 年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級的批判思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儘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