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想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想改變原因,而傑出的人想改變思維。」——錢旭紅·《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
作者丨謝丹儒
1.
「沒有思維晉級的人只能看到土丘,並會模仿土丘,一輩子追求成為土丘。」
興許是和小時候的教育有關。小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沒少提及這樣一句話,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有點老生常談的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甚至,老師曾一度讓我們以這句話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可能,這也是老師和家長都希望我們能夠理解的吧。
即便在當時我們不能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只要記下來、去理解、照這樣去做,以後會慢慢理解的。就像小時候我們聽過的很多道理,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何要對我們說,但在後來,回過頭去想,他們是對的。用他們的話說,他們不會害我們,只會為了我們好才說這些的。
可惜,那時候的我們,對此體會並不深刻。畢竟,誰在小時候就能夠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呢?那時候,對於知識是什麼大概都不知道,就更別說「命運」這般宏大的主題了。何況那時的我們,誰不是光顧著玩鬧,誰又真的會去用心記住老師和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還是那樣晦澀難懂的話。
等我們真正明白的時候,往往也是後知後覺。
也是後來慢慢學會了思考,從教育中,在老師和家長的循循善誘下,我們才漸漸明白過來「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這實在是實在且正確的道理呢!
不過,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不意味著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思維。
引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思維方式就是人類知識的框架,沒有架構化的知識,是一堆散亂的物件,是散裝水泥、一團亂麻、滿地玻璃、無數鋼筋和磚頭。架構化的知識,既可以是摩天大廈,也可以是通天之塔。」
「如果只是沒有運用出來,這樣的知識等於沒有。」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說「知識就是力量」,應該體會「思維才是力量」。
2.
「能力增長不僅靠知識,更靠運用知識的邏輯——思維是否能夠自由多樣。單靠知識改變不了命運,改變命運需要用思維架構起知識,從而支撐起足夠高度和強度的人生大廈。」
到目前為止,人們在技能、知識的傳授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就價值觀和思維方法的傳授、訓練方面而言,尚未有成熟的有效方法,人們還在嘗試各種途徑。《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也是這種嘗試之一。
《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在系統論述思維方法的同時,聚焦兼具專門性、普適性、通俗性的高級思維,聚焦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嘗試探索建立面向大學通識教育的思維訓練,從而促全社會將思維的教育和訓練提上學習和成長的日程。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普通人想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想改變原因,而傑出的人想改變思維。」
最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瞬間感覺自己被定住了。不是因為那個普通人、優秀的人、或是傑出的人的「頭銜」,而是因為它的內在邏輯。一瞬間,我只感覺腦海中什麼東西破裂開來,光透進來,那種撥雲見日般的心情,是多麼的美妙呢!我想,這就是思維的魅力吧,讓無形的思想迷霧散開,直逼真相,直追本質。
我不知道別人,就我個人以及身邊的人,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認命式的接受生活,妥協,屈服,低頭,越來越務實,越來越現實,也越來越世俗。漸漸地,眼睛裡只剩下結果,只要結果是自己想要的,那麼一切都是好的。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更多的時候,我們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到頭來,卻是渾渾噩噩,瞎忙、混日子、打發時間,甚至連理想也都丟了。原因,思維,就更加遙遠了。
當然,也能夠理解。畢竟——「除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等個別時期外,單一、壟斷的思維,僵化、禁錮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有幾千的深厚歷史傳統。而承接性的文明習慣於亦步亦趨、人云亦云,雖然能夠有所創新,但因為缺乏敏銳的批判性,就難有創造性。」
所以,批判與創造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大學思維、高級思維、思維晉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此書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一個微小而初步的嘗試。」
本書作者錢旭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
從作者的頭銜,或者說了解作者的社會身份,也是不失為一種解讀書籍的好方法。想必還是會有人記得讀小學,甚至上了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解一篇作品的同時,往往會對作者本身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後來還曾一度出現在試卷裡。
時至今日,我依舊記得,魯迅的原名是周樹人。當然,僅僅是一個筆名,或是原名是什麼,這倒沒什麼。更多的還在於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中心思想,或者說信仰,這才是關鍵的。而了解這部分內容,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解讀文章,其主題,其想傳達給我們的意義等等。
究其原因,無非是人的思維與其教育經歷、經驗感悟和個人成長相關。當然,學歷、學位、成就也並非是絕對因素。不過,了解作者的情況和了解作品本身並不矛盾,且通常情況而言,兩者是互補的這麼一個關係,尤其是當作者的作品不多,或很少接觸的作者而言,了解其現實的一面,再去看作品,可能會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內容。
關於這本書,無疑和教育是相關的。關於這一點,作者在序言部分就直接明了的指出了這一點——「此書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一個微小而初步的嘗試。」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可能不屬於這個領域的人多少會有些好奇,「錢學森之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講的是什麼呢?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了。
4.
「思維晉級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
那麼,答案是什麼呢?
作者將全書通過「格局和假設」、「批判與創造」、「原理和世界」、「永續和無為」、「跨界和融合」,以及「思維和訓練」六個章節,由淺入深,由橫向到縱向,更是從現象到真相,娓娓道來。聚焦高級思維,聚焦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繼而得出「思維晉級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答案。
就如上面所提及的——「普通人想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想改變原因,而傑出的人想改變思維。」
那麼,這是否說,這本書僅僅是為了傑出的人而寫的呢?恰恰相反。
傑出的人自然會有辦法,會自己去想辦法提升自己。而普通人,優秀的人,想變成傑出的人,才更需要去了解思維的真相及其重要性。
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作者既考慮到大學生、研究生,同時也針對有一定閱歷的企事業單位人員,從他們的閱讀習慣到所接受到的一般思維教程圖書,作者給予了批判和創造性的解決方式。
通常而言,一般的思維教程圖書,要麼過於淺顯,要麼缺乏系統性。而本書則是以儘可能簡要、直截了當的方式論述內容。並儘可能從多個層面,如本原內核、延展演繹、通俗類比、缺陷局限等方面進行論述,凝練聚焦兼具專門性、普適性和通俗性的高級思維。
另外,作者在每一小節結束後,為訓練對應章節的思維能力,特意將一些不足之處,給予若干「思考題」,以便讓讀者更好的參與進來,充實修正完善思考實例。這也算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之一。
正如《壓榨式提問》所言:「好的提問是迅速提升自己能力的絕佳途徑。通過提問,我們可以學習、交流、觀察,破思維界限,獲得解決問題的新角度、新途徑。」
當然,可能有人還是會有疑惑,說這麼多,「大學思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關於這一點,請允許我賣個關子。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輕易相信簡單的思維捷徑,追求捷徑常是自尋短見,捷徑也幾乎就是陷阱。
所以,如果想知道「大學思維」具體指的是什麼,還請自己閱讀原文。正如「錢學森之問」,它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學習和成長是終身的大事,而思維晉級則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
誠如就如作者所言:「如果隨著歲月成長,一個人能夠擁有更多的思維模型,為人處事必定更為智慧、通透,更能展現批判性、創新性、創造性;如能與時俱進、與年同長,擁有越來越多的思維模型,如30歲能擁有30種思維模型,50歲能擁有50種思維模型,那這人必定進入智慧境界,長壽健康。」
最後,引用一段作者在《後記》部分所說的一段話作為結尾,以供自勉:
「在此,筆者盼望各行各業經驗豐富的、喜好思考的研究者、實踐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悟,總結提煉出更多的思維模式,與眾人共享,以貢獻社會,服務世界。物質財富的分享意味著個人財產的減少,而思維精神的分享,將轉化為每個人財富的增加、人類能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