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3步走學習批判思維,做獨立思考的自己

2020-12-25 九日誑語

如果給當前的時代下一個定義,毫無疑問,那一定是信息爆炸。每天我們打開手機,推送的都是品類紛雜的信息和各種各樣的觀點。

面對這撲面而來的信息流,我們怎樣才能去偽存真找到有效信息,進而為我所用?《學會提問》這本書便教給了我們一個實用的方法,通過提出關鍵問題保持清醒理性,不至於被輿論裹挾。

本書作者尼爾布朗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為印第安納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幾十所大學的教職員傳授批判性思維技巧,並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國空軍研究院、IBM亞太公司等多個機構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維訓練及諮詢服務。另一位作者斯圖爾特基利也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迄今為止本書已經出到第十版,暢銷三十餘年,被譽為「批判思維領域的聖經」。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思路,運用書中的方法,一步步擦亮雙眼,看清世界。

一、2個問題,初步搭建資訊理論證框架

每天面對多種信息的狂轟亂炸,我們如何能在其中檢索到我們所需要的知識?書中作者提出了兩種接受信息的思維模式,一種是「海綿式思維」,另一種是「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顧名思義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對所有信息照單全收,是一種相對被動的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鍛鍊的是「淘金式思維」,主動與信息互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是貫穿全書的思維模式。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於信息的交互呢?提出兩個關鍵問題,我們就能初步搭建出信息的論證框架了。

1、論題和結論是什麼?工作中,經常一個會議下來我們聽得雲裡霧裡,不知道主講人要表達的意思;生活中,看到一篇公號文章,我們讀過之後卻沒留下什麼印象。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代,這樣的苦惱你是否有過?

通過這本書我們明白,閱讀或者聽到一段信息後,我們最先提出的關鍵問題就是這段信息的論題和結論是什麼?這是我們初步搭建資訊理論證框架的第一步。能幫助我們快速抓住重點,不至於被眼花繚繞的語言蒙蔽。

關於論題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描述性論題,通常如果問題可以轉化成「是什麼」,一般就屬於描述性論題另一種是規定性論題,如果問題可以轉換成「應不應該」,那就是規定性論題。

舉了例子:「華為新出的旗艦機拍照效果怎麼樣?」這是一個想要描述新手機拍照效果的論題,可以轉換成「華為新出的旗艦機的拍照標準是什麼?」,很顯然這就是一個描述性論題。「學校應不應該提供編程教育?」這就是一個規定性論題,

在得到一段信息後,我們如果能快速鑑別出論題究竟是什麼類型,就能有助於我們儘快找到這段信息的結論。

當然,找到結論也不複雜,一些指示詞類似因此」、「證明」、「告訴我們」、「可以斷定」等,可以讓我們準確地識別出結論的位置,通常在文章的開頭或者結尾我們都能找到結論的影子。

2、理由是什麼?在找到一段信息的論題和結論後,我們需要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一個完整的論證過程,一定有一個結論以及支撐結論成立的多個理由。

找到理由的方法也很簡單,除了「由於」、「鑑於」等指示詞外,信息中的事例、數據等都是使結論成立的理由。

通過對論題的思考以及對結論、理由的快速尋找,我們已經初步搭建出了一個資訊理論證的框架。正如書中所說:「一個聰明人和另一個聰明人說話時,大家總是先說等一等。」

面對一段信息,靜下心來,慢慢搭建論證框架,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步。下一步,我們就要從細節開始審視論證結構是否有紕漏。

二、2個問題,審視論證結構細節

一段信息中必然夾雜著想要灌輸給我們的觀點,但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仔細推敲,會發現資訊理論證的框架雖然一應俱全,但很多細節值得推敲。這時候如何發現其中的貓膩,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

1、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失去了自由」。

讓我們看看這句看似很有道理的「雞湯」。自由這個詞是十分抽象的,只用這樣一個詞籠統的概括了焦慮的原因,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究竟失去了什麼自由?是人身自由還是財產自由?

當一個詞抽象又容易有歧義,尤其是出現在結論或者論題中,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

個詞語越抽象,人們就越有可能做出多種解讀,我們也就越容易被蒙蔽。除了這樣有歧義的抽象詞外,一些飽含感情的色彩的詞語也容易讓我們「誤入歧途」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美國關塔那摩監獄中經常有犯人自行了斷,為了避免人們覺得是美國軍方鼓勵犯人自裁,他們創造了一個「懲罰自己的危險事故」這樣的死亡類型,淡化了人們對犯人自殺的情感反應。

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結論或者論題中的關鍵詞語,仔細推敲這些詞語是否有歧義,是否有引導我們感情傾向的意圖,來完善我們的論證結構細節。

2、假設真的靠譜麼?如果說不明確的詞語是表象中的論證細節,那一些在論述中隱含的假設則是華麗外衣下的真實面貌。

舉個例子,我們公司實行的是「狼性」工作制,你的工作表現將與其他員工橫向對比,只要你表現足夠好,你就能拿到更多的薪金。

怎樣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覺得很受鼓舞充滿幹勁兒?但如果我們仔細琢磨,會發現這段話暗藏的價值觀取捨是競爭比合作更重要。因為我們都知道,競爭與合作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很顯然對方想傳遞的價值觀是競爭才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典型的價值觀假設,想當然地認為兩種對立的價值觀中一種比另一個更重要。在規定性論題中,這種價值觀假設司空見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到這點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價值觀的知識。

還有一種描述性假設,借用書中的例子,有了這輛汽車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其中暗含的假設是這輛車性能很好,這便是描述性假設。這樣的假設究竟靠不靠譜,是我們在審視論證細節時必須追問的,也直接影響結論的可信度。

三、3個問題,檢驗論證是否合理,結論是否可信

在成功搭建論證框架,並充分審視結構細節後,我們最後要做的就是推敲每一個細節,來驗明真偽。

1、推理過程是否有謬誤?作為信息的輸出者,表達方常常運用一些小花招來混淆視聽,這就需要我們檢查在論證的推理過程中是否有謬誤。

常見的謬誤有很多,比如「別管他同不同意,他就是個玩不起的人」,這句話就屬於人身攻擊謬誤,對人不對事;

比如「如果禁止孩子看電視,那以後是不是還會禁止他踢球,騎自行車?」這句話就是滑坡謬誤;

再比如,「中國男足是扶不起的阿鬥已經是我們的共識了」,共識這兩字體現的是典型的訴諸公眾謬誤,多數人認為的並不總是對的。

還有很多謬誤比如偷換概念,稻草人謬誤等。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找到推理過程中的謬誤,來識別結論的真偽。

2、證據效力如何?在證明一個結論的可信度時,信息的傳遞者會羅列種種證據,包括個人經歷、研究報告,數據等等。我們以數據為例,看看究竟如何判斷證據的效力。

在許多文章中,數據總被認為是最有效力支撐結論的。面對簡單直觀的數字,我們首先應該了解數據是如何來的,有沒有代表性。

其次我們要識別平均數、眾數的區別。好多統計信息說某市人均月收入幾千,下面的網友都自嘲道拖了後腿。而兩會期間,李總理一句中國有六億人月均收入一千卻深入人心。

很明顯,眾數有時候比平均數更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所以,面對類似的統計數據,我們一定要問問自己,平均數真的有代表性麼?

最後,面對數據我們一定要審視是否有省略數據

引用書中的一個例子:大公司正在將市中心的小鎮氣息破壞殆盡,就在去年大公司的數目增長了75%。

初步一看,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之前大公司的數目究竟是多少,如果本來就不多,增加了75%是否是小鎮氣息消失的主要原因。

可見,省略的數據經常是信息傳遞者故意讓我們忽視的,從而讓我們更容易相信其結論。

很多時候,證據的效力可能根本站不住腳,我們一定要擦亮雙眼,多思考一步,才能不掉進人為設計的「坑」。

3、結論是否合理?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最後的結論時,我們更要提出警惕。如果我們接受了結論,也就意味著我們認為一段消息是對我們有所裨益的。

這時候,信息的傳遞者往往習慣用二分式思維方式誤導我們。

許多重要的問題是很複雜的,但許多人習慣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這就正中了對方下懷。

比如:梅西已經獲得了六座金球,他就是有史以來最好足球運動員。很顯然,梅西固然很優秀,但他只是最好的足球運動員之一,後者說巴薩歷史最好的球員。總之,得出一個結論一定要加上特定的條件,不然結論的合理性就值得懷疑。

總結:

在信息繁雜,真偽難定的今天,我們需要這樣的淘金式思維,需要批判性思考幫助我們去偽存真,看清真相。

按照書中的步驟,首先初步搭建好論證框架;其次,審視論證結構中的細節;最後,檢驗論證和結論的合理性。

用這樣三步走的方式勤加練習,我相信我們都能學會批判思維,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不隨波逐流,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意識的完整的人。

#讀書#

相關焦點

  • 《學會提問》:3步走學習批判思維,做獨立思考的自己
    《學會提問》這本書便教給了我們一個實用的方法,通過提出關鍵問題保持清醒理性,不至於被輿論裹挾。三、3個問題,檢驗論證是否合理,結論是否可信在成功搭建論證框架,並充分審視結構細節後,我們最後要做的就是推敲每一個細節,來驗明真偽。1、推理過程是否有謬誤?作為信息的輸出者,表達方常常運用一些小花招來混淆視聽,這就需要我們檢查在論證的推理過程中是否有謬誤。
  • 如何訓練自己的深度思維?提問和批判的技術與藝術
    獨立思考,就是要不盲從別人的意見和命令,現在我卻要來告訴你怎樣思考才是獨立思考,真是不能服眾啊。但我還是要說,所謂獨立思考是能夠教的,因為思考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真正在獨立思考的人,永遠都在學習,不斷的用大量和閱讀來來豐富自己的思維,是思考的基礎。
  • 《學會提問》: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提升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來幫助你通過提出關鍵問題,鍛鍊批判性思維能力。以「看電影」為例。假如你要去看一部新上映的電影,你是直接相信知名影評人的權威推薦,還是看豆瓣上其他人的評價,或者自己搜索影片信息,自己思考後再決定是否看?
  • 《學會提問》:你的批判性思維啟蒙書
    於是,為了幫助周圍人學會如何正確地思考問題,我便不遺餘力地向大家推薦那本書。大家猜猜,我向周圍人推薦這本書,別人讀完以後,會不會也覺得從這本書中獲益匪淺呢?就我所知,只有1個人聽了我的推薦,去買了這本書。而且還不是我的同班同學,是隔壁班的同學。其他人對於我的推薦,都不太領情。我猜想,大家可能覺得自己都知道該如何思考,如何決定要相信什麼或做什麼。
  • 鍾啟泉︱學會提問:砥礪多樣思維能力的方略
    「元認知思維」則是反思自己的思考與反思自己學習的能力。這三種思維能力對於學生而言都是寶貴的技能。一旦組合了這些思維,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就會呈幾何級數地增長。學會提問,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三種思維能力,同時給出有助於理解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步驟與框架的提示,而處於其核心地位的,是學生自己的提問。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學會提問,他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一套「學會提問」的教學程序。
  • 無法獨立思考,是因為你不夠聰明嗎?錯!是因為你缺乏批判性思維
    學會批判性思維,我們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更不會在紛至沓來的信息當中感到焦慮和迷茫,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比如《都挺好》裡面,蘇明成聽信了上級領導周姐的話,傻乎乎地把全部積蓄投資建工廠,甚至不惜把舅舅給兒子上學用的三萬學費也砸了進去,美滋滋想著自己很快就發財了。
  •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學會提問》與《故事思維》
    是的,我們都知道趨利避害,看起來我們是理性人,可是我們經常會為要做決定而猶豫苦惱,為做了某種決定而後悔遺憾,甚至做出自相矛盾的決定或者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比如非典期間搶板藍根,此次疫情搶雙黃連等事件,無不反應了大部分人缺乏理性思考,僥倖心理、沉沒成本、厭惡損失等各種因素作祟。如此看來,我們的確是理性的,但卻缺乏對思考的再思考,也就是缺乏理性思維。
  • 如何通過批判性思維,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掌控力?
    我們不能頭腦空空由人擺布, 我們不能依賴別人思想生存, 我們不能總像憤青一樣活著, 我們需要靠自己去問為什麼。每天都有人試圖改變你的認識與信念,當你學會提問,你會收穫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掌控力。你得先學會自我批判:將批判性思維用於所有觀點,包括我們自己強迫自己批判自己已有的信念,我們就能夠防止自我欺騙和對別人的盲從!
  •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人類兩大「軟實力」,如何從小培養?
    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沒有良好的獨立和批判思考習慣的人,將會失去生活的最大樂趣。 缺少了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也是盲目跟風的重要因素。
  •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思考,是智慧的源泉。一個人如果不會獨立思考,即使成績優異,走向社會,也永遠只能走在別人後面,依靠著別人做事。 從客觀上說,他在進行思維的謀劃,謀劃的目的是要尋找一種能夠提高思維效率的策略,這個過程花去了相當於其他同學進行加法計算的二分之一的時間。這時候,老師看見了他,走上前來問他怎麼了,為何還不開始計算。小高斯說他已經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師十分詫異,問他是否提前做過這道題。
  • 《銀河補習班》學會獨立思考,做自己的英雄!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超越自己的成功之喜!電影《銀河補習班》帶你體驗成長的苦與樂!新舊兩種教育的碰撞,有時候公認的未必就是正確的,要培養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馬飛用門板做了筏子,並帶了手電筒,和一個口哨在洪峰到來之前被救上案可謂死裡逃生。這件事情可以說離不開父親平時的教育,要學會獨立思考舉一反三。要善於動腦思考想辦法。
  • 《學會提問》:學習批判性思維,做一個慎思明辨的人
    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並進行論證。通過閱讀指定文章後,撰寫有理有據的論文。向傳遞給你的信息提問,這些都有助於做出合理的選擇。充分結合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人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海綿式思維,另一種是淘金式思維。海綿是思維類似於海綿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即充分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
  • 培養寶寶獨立思考能力,從批判性思維啟蒙開始
    "批判性思維本身的中文譯法,主要受日語譯法「批判的思考」所影響,加上英語「critical thinking」都有人認為會令人聯想到負面的批評(criticize)。「批判」兩字在中文語境容易令人聯想到否定、質疑。但否定和質疑絕不是批判性思維的全部,它更重要的強調的還是對任何問題思考時都能保持全面而謹慎的態度,並願意自發的去通過邏輯思考求證這種感覺。
  • 欣賞《學會提問》中的精彩
    最近正在看一本書,叫《學會提問》,沒有看完,還在進行當中。所以今天的書評是以他人的為借鑑的,覺得這位文人寫的很不錯,想要分享以下他所發表的對《學會提問》的看法和觀點。同樣我也會發表自己的一些見解,希望大家能收穫一點感同身受。我之所以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本書的原因是:我覺得《學會提問》,第一,從書名就已經很打動我了,象徵的是一種好學,好思的境界。在生活中我們剛好缺少的也是這種善於發現問題的態度,所以我們更應該從中學習更多。
  • 《學會提問》:鍛鍊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辨別信息真偽
    因為在接受了十多年的學校教育,雖然學校告訴了我很多問題的正確答案,比如什麼是熱力學第一定律,什麼是三角函數等,灌輸了很多知識,但根本沒有系統的鍛鍊思考能力。幾乎沒有教我們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描述,如何產生獨立的想法,這些都沒有專門的老師教。我們經常說要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要求學校培養慎思明辨的學生,但最終僅僅只是口號而已。
  • 蘇格拉底:如何才能獨立思考?
    從古至今,有太多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先賢,甚至文人政客都在描述自己所認識獨立思考精神。我個人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精神的學習者和踐行者,也希望把自己能理解的,分享給你。一、獨立思考精神3個要素1.理性。什麼叫理性呢?我舉一個例子。比如1+1=2,這是理性;比如你只有5元錢,只能吃煎餅,你也沒有別的非分之想。什麼叫不理性呢?
  •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從學會提問開始
    原創 C計劃-葉明欣註:本文節錄自C計劃3月27日講座《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孩子》。獨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質疑。如果能提出合適的問題,引領孩子思考,那麼在日積月累中,孩子的思辨能力將越來越強。下面,我將分享批判性思維領域中常用的8個問題,來啟發孩子思考。問題1是事實還是觀點?這個陳述是事實(fact),還是觀點(opinion)?這是許多國家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要了解的知識點。
  • 「思維晉級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
    也是後來慢慢學會了思考,從教育中,在老師和家長的循循善誘下,我們才漸漸明白過來「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這實在是實在且正確的道理呢!不過,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不意味著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思維。
  • 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才能進步
    大家好,我是專注教育小分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一、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一位美國老師想教孩子畫蘋果,他就會給孩子一個蘋果,讓孩子自己去擺弄、觀察,然後根據自己的認識去畫。
  • 如何在資訊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如何在信息浪潮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時代,要想不被信息淹沒,每個人都需要培養一種能力,那就是批判性思維。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有人看到「批判」兩個字,可能會覺得批判性思維不就是抬槓嘛。其實並不是。在《學會提問》中,批判性思維被定義為「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