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當前的時代下一個定義,毫無疑問,那一定是信息爆炸。每天我們打開手機,推送的都是品類紛雜的信息和各種各樣的觀點。
面對這撲面而來的信息流,我們怎樣才能去偽存真找到有效信息,進而為我所用?《學會提問》這本書便教給了我們一個實用的方法,通過提出關鍵問題保持清醒理性,不至於被輿論裹挾。
本書作者尼爾布朗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為印第安納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幾十所大學的教職員傳授批判性思維技巧,並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國空軍研究院、IBM亞太公司等多個機構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維訓練及諮詢服務。另一位作者斯圖爾特基利也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迄今為止本書已經出到第十版,暢銷三十餘年,被譽為「批判思維領域的聖經」。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思路,運用書中的方法,一步步擦亮雙眼,看清世界。
一、2個問題,初步搭建資訊理論證框架
每天面對多種信息的狂轟亂炸,我們如何能在其中檢索到我們所需要的知識?書中作者提出了兩種接受信息的思維模式,一種是「海綿式思維」,另一種是「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顧名思義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對所有信息照單全收,是一種相對被動的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鍛鍊的是「淘金式思維」,主動與信息互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是貫穿全書的思維模式。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於信息的交互呢?提出兩個關鍵問題,我們就能初步搭建出信息的論證框架了。
1、論題和結論是什麼?工作中,經常一個會議下來我們聽得雲裡霧裡,不知道主講人要表達的意思;生活中,看到一篇公號文章,我們讀過之後卻沒留下什麼印象。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代,這樣的苦惱你是否有過?
通過這本書我們明白,閱讀或者聽到一段信息後,我們最先提出的關鍵問題就是這段信息的論題和結論是什麼?這是我們初步搭建資訊理論證框架的第一步。能幫助我們快速抓住重點,不至於被眼花繚繞的語言蒙蔽。
關於論題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描述性論題,通常如果問題可以轉化成「是什麼」,一般就屬於描述性論題。另一種是規定性論題,如果問題可以轉換成「應不應該」,那就是規定性論題。
舉了例子:「華為新出的旗艦機拍照效果怎麼樣?」這是一個想要描述新手機拍照效果的論題,可以轉換成「華為新出的旗艦機的拍照標準是什麼?」,很顯然這就是一個描述性論題。「學校應不應該提供編程教育?」這就是一個規定性論題,
在得到一段信息後,我們如果能快速鑑別出論題究竟是什麼類型,就能有助於我們儘快找到這段信息的結論。
當然,找到結論也不複雜,一些指示詞類似「因此」、「證明」、「告訴我們」、「可以斷定」等,可以讓我們準確地識別出結論的位置,通常在文章的開頭或者結尾我們都能找到結論的影子。
2、理由是什麼?在找到一段信息的論題和結論後,我們需要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一個完整的論證過程,一定有一個結論以及支撐結論成立的多個理由。
找到理由的方法也很簡單,除了「由於」、「鑑於」等指示詞外,信息中的事例、數據等都是使結論成立的理由。
通過對論題的思考以及對結論、理由的快速尋找,我們已經初步搭建出了一個資訊理論證的框架。正如書中所說:「一個聰明人和另一個聰明人說話時,大家總是先說等一等。」
面對一段信息,靜下心來,慢慢搭建論證框架,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步。下一步,我們就要從細節開始審視論證結構是否有紕漏。
二、2個問題,審視論證結構細節
一段信息中必然夾雜著想要灌輸給我們的觀點,但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仔細推敲,會發現資訊理論證的框架雖然一應俱全,但很多細節值得推敲。這時候如何發現其中的貓膩,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
1、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失去了自由」。
讓我們看看這句看似很有道理的「雞湯」。自由這個詞是十分抽象的,只用這樣一個詞籠統的概括了焦慮的原因,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究竟失去了什麼自由?是人身自由還是財產自由?
當一個詞抽象又容易有歧義,尤其是出現在結論或者論題中,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個詞語越抽象,人們就越有可能做出多種解讀,我們也就越容易被蒙蔽。除了這樣有歧義的抽象詞外,一些飽含感情的色彩的詞語也容易讓我們「誤入歧途」。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美國關塔那摩監獄中經常有犯人自行了斷,為了避免人們覺得是美國軍方鼓勵犯人自裁,他們創造了一個「懲罰自己的危險事故」這樣的死亡類型,淡化了人們對犯人自殺的情感反應。
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結論或者論題中的關鍵詞語,仔細推敲這些詞語是否有歧義,是否有引導我們感情傾向的意圖,來完善我們的論證結構細節。
2、假設真的靠譜麼?如果說不明確的詞語是表象中的論證細節,那一些在論述中隱含的假設則是華麗外衣下的真實面貌。
舉個例子,我們公司實行的是「狼性」工作制,你的工作表現將與其他員工橫向對比,只要你表現足夠好,你就能拿到更多的薪金。
怎樣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覺得很受鼓舞充滿幹勁兒?但如果我們仔細琢磨,會發現這段話暗藏的價值觀取捨是競爭比合作更重要。因為我們都知道,競爭與合作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很顯然對方想傳遞的價值觀是競爭才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典型的價值觀假設,想當然地認為兩種對立的價值觀中一種比另一個更重要。在規定性論題中,這種價值觀假設司空見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到這點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價值觀的知識。
還有一種描述性假設,借用書中的例子,有了這輛汽車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其中暗含的假設是這輛車性能很好,這便是描述性假設。這樣的假設究竟靠不靠譜,是我們在審視論證細節時必須追問的,也直接影響結論的可信度。
三、3個問題,檢驗論證是否合理,結論是否可信
在成功搭建論證框架,並充分審視結構細節後,我們最後要做的就是推敲每一個細節,來驗明真偽。
1、推理過程是否有謬誤?作為信息的輸出者,表達方常常運用一些小花招來混淆視聽,這就需要我們檢查在論證的推理過程中是否有謬誤。
常見的謬誤有很多,比如「別管他同不同意,他就是個玩不起的人」,這句話就屬於人身攻擊謬誤,對人不對事;
比如「如果禁止孩子看電視,那以後是不是還會禁止他踢球,騎自行車?」這句話就是滑坡謬誤;
再比如,「中國男足是扶不起的阿鬥已經是我們的共識了」,共識這兩字體現的是典型的訴諸公眾謬誤,多數人認為的並不總是對的。
還有很多謬誤比如偷換概念,稻草人謬誤等。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找到推理過程中的謬誤,來識別結論的真偽。
2、證據效力如何?在證明一個結論的可信度時,信息的傳遞者會羅列種種證據,包括個人經歷、研究報告,數據等等。我們以數據為例,看看究竟如何判斷證據的效力。
在許多文章中,數據總被認為是最有效力支撐結論的。面對簡單直觀的數字,我們首先應該了解數據是如何來的,有沒有代表性。
其次我們要識別平均數、眾數的區別。好多統計信息說某市人均月收入幾千,下面的網友都自嘲道拖了後腿。而兩會期間,李總理一句中國有六億人月均收入一千卻深入人心。
很明顯,眾數有時候比平均數更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所以,面對類似的統計數據,我們一定要問問自己,平均數真的有代表性麼?
最後,面對數據我們一定要審視是否有省略數據。
引用書中的一個例子:大公司正在將市中心的小鎮氣息破壞殆盡,就在去年大公司的數目增長了75%。
初步一看,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之前大公司的數目究竟是多少,如果本來就不多,增加了75%是否是小鎮氣息消失的主要原因。
可見,省略的數據經常是信息傳遞者故意讓我們忽視的,從而讓我們更容易相信其結論。
很多時候,證據的效力可能根本站不住腳,我們一定要擦亮雙眼,多思考一步,才能不掉進人為設計的「坑」。
3、結論是否合理?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最後的結論時,我們更要提出警惕。如果我們接受了結論,也就意味著我們認為一段消息是對我們有所裨益的。
這時候,信息的傳遞者往往習慣用二分式思維方式誤導我們。
許多重要的問題是很複雜的,但許多人習慣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這就正中了對方下懷。
比如:梅西已經獲得了六座金球,他就是有史以來最好足球運動員。很顯然,梅西固然很優秀,但他只是最好的足球運動員之一,後者說巴薩歷史最好的球員。總之,得出一個結論一定要加上特定的條件,不然結論的合理性就值得懷疑。
總結:
在信息繁雜,真偽難定的今天,我們需要這樣的淘金式思維,需要批判性思考幫助我們去偽存真,看清真相。
按照書中的步驟,首先初步搭建好論證框架;其次,審視論證結構中的細節;最後,檢驗論證和結論的合理性。
用這樣三步走的方式勤加練習,我相信我們都能學會批判思維,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不隨波逐流,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意識的完整的人。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