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基本上是育兒過程中媽媽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除了一些磕磕碰碰物理傷害之外,孩子更多的哭,總是讓大人 「無法理解」,有點 「無理取鬧」,也經常會讓我們變得很抓狂。
比如看動畫片,明明早就說好了只看一集,甚至昨天也是只看了一集,孩子 「乖」的很。放到今天就不行了,看完一集,孩子便開始皺緊眉頭,面露難色,大聲吼,「不!我還要再看一集!」,「我就是要再看一集!」。怎麼說都不行,被拒絕幾次後,就開始演變成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
比如在遊樂場玩,說好了最後只玩 5 分鐘。時間到了,孩子又開始反悔了,「不!我就不回家!」,「我還要玩!」。軟磨硬泡沒有用,最終家長也很無奈,要麼服軟隨了孩子,強硬點的家長就 「暴力解決」了。
對孩子服軟吧,擔心未來會面臨更多束手無策的情況;對孩子「暴力」吧,又怕孩子將來也學會暴力,或者因為父母的過於嚴苛而自卑。
那麼,家長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這種 「無理取鬧」 呢?
孩子各種 「無理取鬧」 行為後面的根源是「自控力」。
自控力(self-control),是指一個人在面對誘惑或衝動時,管理自己的行為、情緒、想法的能力。
孩子的自控力與大腦發育有關。自控力在兒童剛出生幾個月就開始顯現,在四到五歲之間,會發展的很快。但往後,卻需要一個多年、長期、緩慢的時間才能發展完全(青少年後期或成年人前期)。甚至作為成年人,我們也不時會因為這個技能而掙扎。
嬰幼兒有時會做出一些看起來很有攻擊性的事情 (比如抓我們的頭髮),但他們還不具備故意做出此類傷害行為的思維技能。所以,如果你6個月大的寶寶咬了你的胳膊,或者12個月大的寶寶想要打你,並不是因為他們想要「打你」,而是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約從18個月開始,蹣跚學步的孩子開始知道,他們和父母是分開的不同個體,這時他們渴望儘可能的獨立地行動。但是,他們的自控力有限,還沒有學會等待、分享和輪流。
他說要吃東西,就得立即拿給他,你說「等媽媽一分鐘,媽媽把手洗一下。」他可能就認為這是在拒絕他。當下沒有被滿足,隨之而來的就是情緒風暴。
如何應對缺乏「自控力」的孩子?
當我們開始理解孩子大腦在自控力發展上的規律,我們才能從容面對孩子因為缺乏自控力而帶來的情緒風暴。
並且,我們應該把每一次孩子的 「失控」,當做一次幫他提升自控力的機會,讓孩子得到成長。
針對 0-1 歲的寶寶:
這個時候的寶寶,幾乎完全沒有自控力。所以我們的策略是:
1)用清晰、堅定的聲音告訴寶寶規則、邊界。要注意,你的聲音裡要不帶任何的憤怒,寶寶很敏感,別把你的情緒傳染到他,激發更大的反應。
2)然後,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果他拉你的頭髮,拿一個玩具代替。如果他在玩電視遙控器,給他一個有按鈕的玩具。
針對 1歲 + 的孩子:
我們需要先幫助孩子冷靜下來,然後再幫助您的孩子學習管理他的情緒和發展自我控制:
1)首先,你需要保持冷靜。你越冷靜,孩子就會越快冷靜下來。建議媽媽們養成 「3 個深呼吸」的習慣:當預感到孩子將來到的 「情緒風暴」 時,閉上眼睛,先緩慢地做 3 個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這一條建議背後的原則是,如果你想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那麼你需要先提升你自己的自控力,保證不失控。
作為成年人,我們依然會時不時掉入自控力的陷阱。當我們自己狀態好,充滿能量的時候,我們會更有耐心去引導孩子。但當我們精疲力竭時,往往自控力也就沒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吼大叫。
科學試驗研究發現,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的力量一樣是有限的,當超過這個上限後,人的行為就會失控。但好消息是,自控力是可以恢復的,比如睡一覺,比如深呼吸,比如冥想,比如做自己感興趣,讓自己愉悅的事情。
2)使用肢體動作建立連接。比如緊緊的抱住孩子,讓他半躺在你的懷裡,輕輕的撫摸孩子的後背。這些動作,會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也會在你身邊。
如果孩子想打人,你可以告訴孩子 」不能打人,打人很疼「,然後握住孩子的手,注意不要弄疼孩子。
這種愛的連接,能讓孩子感到平靜,也能讓孩子逐漸從情緒失控回到理性思考。
3)回應孩子的感受。讓你的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想做的事情。你可以類似這樣去回應,「媽媽知道,你是想在遊樂場上多待一會兒。你有點生氣,希望我們走開,但是寶寶,生氣是可以的,打媽媽是不行的。打人,會疼。」
一個對孩子有同理心的媽媽,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而孩子,也會逐漸學習這種方式去理解別人。
同時,請一定記住,當孩子情緒激烈時,一定不要去講道理。在情緒激烈時講道理只會適得其反。如果孩子平靜一些了,可以用簡短、易懂的話告訴孩子,為什麼媽媽要這麼做。
4)遊戲力。年幼的孩子想要得到關注,而且需要大量的關注。當你忽視發脾氣時,他們往往會更快地放棄,接受你提供的另一項活動。這時候,遊戲力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
孩子不走?把孩子抱起來,跟他說,我們來玩個火箭飛船的遊戲吧?關上艙門、繫上安全帶,帶上頭盔,按下按鈕!嗖的一下,媽媽抱著孩子呲溜一下就跑走了~ 留下的,只有一串銀鈴般的笑聲。
5)跟孩子一起復盤剛剛發生的事。在孩子恢復平靜之後,媽媽可以向孩子解釋剛才發生的情況,來幫助孩子理解事情的運轉。媽媽還可以邀請孩子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
比如,「寶寶剛剛想吃東西,媽媽在打掃衛生,說請寶寶等一分鐘,媽媽要洗一下手,因為媽媽的手髒了,不能拿吃的東西。但是寶寶覺得被媽媽拒絕了,所以很傷心地哭了起來。其實,媽媽不是在拒絕你,只是手比較髒,沒有辦法去拿吃的。希望你能理解。你看,後來是不是給你拿吃的東西了?是的,所以,這不是拒絕,只是需要你配合媽媽,等待一小會兒。」
孩子最需要的其實就是這樣用語言給他梳理發生過的事情,或者正在發生的事情,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完全的能力來思考清楚整個過程。
充分利用好這樣的時刻,把每次 「風暴」 看做機會,你能逐漸幫助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