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兒看到有人在轉一張圖片,圖片配的文字是某央視名觜的話:當今中國最緊要的,是恢復「飢餓感」!
莫非是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嗎?當下的中國,普通人也只是剛剛有了溫飽,吃飽肚子才幾天,你就呼喚要恢復飢餓感了,腦門不是被驢踢了是什麼?飢餓曾經是我們民族最慘痛的記憶,從大饑荒中死裡逃生的人,不少人還健在,飢餓感成了他們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夢魘。我一向認為讚美苦難的全是些喪心病狂的人,沒想到更有甚者去主張恢復什麼飢餓感。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有飢餓感,和我們的父輩們相比,實在是幸運多了,但也遠遠談不上幸福。兒時,我記憶最深刻的是,自己最愛吃的東西往往不能滿足,常常耿耿於懷。比如,每當媽媽買回肉時候,我就軟磨硬泡非要她馬上做給我吃不可,什麼都不為,就為能吃上一個用豬肉炒青椒的菜,小時候吃的青椒種子現在也絕種了。我們家雖然住在城市,但對於我小孩而言能吃上肉就是幸福的,但為了一享口福,讓我幹啥我也心甘情願。我們當地人把用豬肉做燴菜,各種菜裡面放肥肉。燴菜的香氣撲鼻,唇齒留香……可惜這樣的美味只停留在兒時的記憶當中,現在再也吃不到那時的燴菜和青椒炒肉了。
還有,夏天的時候,媽媽給我們做汽水喝,不管天氣有多麼熱,我也愛喝。因為我們家的後窗戶外就是媽媽的單位,媽媽把我鎖在家上班了,有空媽媽就從後窗給我遞一壺汽水喝,小時候我家一來客人炒青椒炒肉、炒雞蛋。客人走後,我們才開始大吃大喝,令我喜出望外的是,炒雞蛋居然也能剩下,客人怎麼會這麼傻。現在想來,那時候大多數家庭的情況都是相似的,客人也有孩子,客人也知道主人勉為其難做這麼多好吃的,日常是吃不起的。所以,客人並不像孩子們想的那樣放開了吃,而是象徵性地吃一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客人寧願自己少吃一些,也要給孩子們多留一些。
類似這樣的記憶真是太多了,如今想起來一點也不美好,所以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理變態的人會想重回過去。無論是燴菜,還是汽水,或是炒雞蛋,我都記不得媽媽也吃過,至今每每想起,我都恨自己當時沒有與媽媽一同分享。
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也並沒有根本的改變,依然是量入為出,仍然是精打細算。比如,我們不常到外面吃飯,出去吃一次,回家就後悔一次,覺得外面的飯也就那樣,並不比家裡好吃多少,卻多花了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開銷,既不明智也不划算。孩子們卻是很想去外面吃,這時我會說外面的不安全不衛生,經常出去吃不好。話說多了,孩子們也不信,一個個不高興的樣子。
前天,我寫了篇文章——《提倡「節約糧食」的李紳生活是極度豪奢》,其中有這樣幾段話:中儲糧旗下的某些糧庫,糧食已經發黴變質。為了防止庫存糧食發黴變質的問題繼續被網友曝光,中儲糧某分公司通知糧庫,不允許外來人員入庫,即使必須入庫也不能帶手機。中儲糧可謂用心良苦,長痛不如短痛,從根本上解決了庫存糧食發黴變質問題。但是,已經發黴變質的糧食肯定只能被無情地拋棄,或者漂白送上咱老百姓們的餐桌。又據媒體報導,京城餐廳豪華包間裡的宴席已經達到了3000元起步、5000元將就,8000元才基本合格的國際化餐標。這讓我老家的農民大哥們吃驚非小,他們家一年的純收入可能不夠在北京的包廂裡吃頓早餐。剩下364天半吃什麼呢?還有媒體報導,有些果有企業、商圈宴席的奢華程度已經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浪費程度令人髮指。他們一夜喝光的茅臺五糧液,就能達到幾萬十幾萬元,這種算不算鋪張浪費?當然肯定要算的。但是這種浪費怎麼杜絕?這是世紀難題,恐怕只有寄託著他們都真的忠誠!反對鋪張浪費,絕對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大實事,老百姓肯定都支持。但是制止鋪張浪費從何處著力、向誰開刀,這是事關「反鋪珍惜糧」成敗的關鍵,懇請諸公一體重視!
作為升鬥小民,像我,一個燒餅都要分成兩頓來吃,你還要我如何節約?雖然我們還不至於到飢不擇食的地步,但擇食卻是生活中的日常,什麼便宜吃什麼,而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就拿肉、蛋、奶來說吧,便宜了就買著吃,貴了就不吃,能買到一元一斤的菜,絕不買兩元一斤的,所謂的斤斤計較莫過於此。
對我們底層百姓而言,每天絞盡腦汁、奔波忙碌,只是為了生存,而有些昧著良心的人卻挖空心思要國家恢復飢餓感。恕我孤陋寡聞,以前我也只是聽說過有所謂的飢餓營銷,而從未知道還有恢復飢餓感的說法。人家搞飢餓營銷,賣的是產品,不知道要恢復飢餓感的人又想推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