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大部分父母變成老師後,不少家長都表示自己快被孩子逼瘋了,照顧吃喝辛苦忙碌是小事,能夠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天安然度過才是頭等大事。
前段時間,樓上鄰居曉曉把家裡的碗摔了個遍。
為什麼呢?
作為兩個孩子媽媽的她,老大正上初一,老二下半年將升小學,先生白天要出去工作,照顧兩個孩子的事情自然就落到了她的身上。
那天下午,哥哥剛上完網課,趁課間的休息時間,立馬從房間跑到客廳來看電視,兩個孩子想看的節目不一樣,於是發生了爭執,鄰居曉曉正在廚房做飯,隔著門叫他們不要吵,兩個人仍然不聽,最後打了起來,老二自然吃虧。
鄰居曉曉看到老大為了看電視,竟然連個課間時間都放不過,想到他平時不太爭氣的成績,再看看一旁哭哭啼啼的老二,頓時氣打不到一處來,想動手打孩子又捨不得,內心的怒火又無處發洩,於是隨手抓起手中的碗扔了出去,老大也不示弱,反擊道:「我在上課的時候是他在看,看了那麼久,自然就該我了。」
孩子的頂嘴,加上連日來的疲倦,她更加生氣了,又扔,老大又說,又扔,又說.......孩子似乎不想低頭,跟著她槓起來了,最後她一氣之下,把廚房一大堆碗都砸了出去,孩子大概真的感受到了媽媽心中的怒火,終於不說了,家裡安寧了下來。
曉曉說:「學習就偷工減料,玩樂就積極踴躍,真的是分分鐘鍾想把他們都趕出去。」
這樣的吵吵鬧鬧還算是小事,一些不理智的媽媽,甚至會選擇更極端的方式。
上海一位媽媽,因為在輔導兒子學習時,孩子頂嘴,加上生活中原本積壓的一些情緒,一氣之下,竟然跳河了,救援人趕到時,她說:「我真的是太累了。」
看到這些媽媽因為孩子的學習,被氣得生無可戀的經歷,真的懷疑孩子是否就是我們找來的冤家。
難道天下的孩子和媽媽都是如此嗎?不一定哦。
桃子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日常生活除了照顧孩子,還幫別人運營了一個帳號,也要寫文,按理來說生活應該會一地雞毛,可她不僅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也各方面也一直穩步前進,剛滿6歲的孩子,每天自覺練習鋼琴半小時、英語半小時,數學,閱讀都不落下。
孩子有時看到媽媽忙得抽不開身,還會幫忙做飯,熱菜,帶妹妹洗漱睡覺。如果每個孩子都如此讓人省心,天下的老母親估計會一片歡騰。
其實,想要讓孩子努力學習,家長安心育兒,有些共性的問題值得我們家長反思。
家長自身的抗挫能力
孩子平時學習成績好,家長大部分不會擔心,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因為在學習中能獲得成就感,學習態度上也會更加自覺一點,無需過多的督促。
而學習成績稍微落後的孩子,現在放假在家,不少家長會恨不得能把自己腦袋借給孩子用,希望孩子努力,把成績提高或者補上去,可偏偏孩子不一定會配合,因為那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抗挫能力弱的孩子,遇到難點,更加容易退縮,自然會在學習上拖延、偷懶,一邊被施壓,一邊找機會躲避,逐漸形成了對立的關係。
此時,如果生活中還有其他一些瑣事加身,種種情緒夾雜在一起,特別是心理脆弱的媽媽,可能在與孩子發生爭執之後,繃不住,覺得生活事事不如意,最後不管不顧情緒爆發,如上述跳河的媽媽。
面對此類心境,家長要學會用成長型思維去引導自己,比如,當與孩子發生衝突時,不要第一時間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懷疑孩子如此愚笨,而是應該想辦法,這樣的情況,我該從哪裡著手?該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抱著這樣的信念去看待問題,急躁的人也會變得更加冷靜。
父母要做孩子學習上的觀察者
面對孩子消極的學習態度,父母要做一個細心的觀察者。
觀察孩子是哪裡遇到了困難,哪部分的基礎不夠牢。有一個遊戲叫「跳一跳,夠得著。」在為孩子設計作業的時候,根據孩子當前的能力,提供孩子稍微努力想一想就能完成的作業。
我家大寶是去年下半年開始數學加減法啟蒙的,去年年底那段時間就在練10-20以內的加法,今年是直接做20以內的加減法。
前段時間,我發現一個問題,只要是10以外的加法,他常會出錯,並且一看到數學題,掉頭就走,拖拖拉拉不肯做。
同樣多的題目,之前每天幾分鐘就能完成的,那段時間,一天下來,一道題也沒做。
我很納悶,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原來孩子之前10-20以內的加法基礎不夠牢,有一部分是靠蒙的。孩子一旦靠蒙去解答案,這種不確定感會讓孩子容易退卻,所以就會拖延,學習態度消極。
於是,我又降低了題目的難度,返回去,讓他重新按正確的方法來練習10-20以內的加法。這些天,他明顯速度就提上去了,每天的作業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
困難孩子學習路上的攔路虎,他們不一定能夠自我察覺,而父母就要充當孩子那個保護他的人,為他開路、護駕。
不做孩子學習上的評判者
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最不喜歡被人嘮叨,有些家長喜歡守著孩子做作業,孩子錯一道題,馬上指出來「你看,這個你又做錯了。」
常常被他人指出自己的錯誤之處並不是一件能讓人愉快接受的事,特別是孩子,所謂「說多錯多」,孩子在被受懷疑的情況下,會更加不相信自己。
聰明的做法可以這樣,看到孩子某些地方出了錯,可以說:「寶貝,這個地方媽媽看著好像有點怪。」然後和孩子一起不動聲色地去改正,這樣既沒有正面說孩子是「做錯了」,也幫助了孩子去修正。
給予孩子更多正面的評價
每一個人都喜歡被人讚美、表揚的滋味,孩子更需要。
曾看到過一個故事,一位媽媽看到孩子在寫作業,作業本上的字跡實在不太好看,媽媽努力找,終於找到幾個字跡好看一點的,於是指著那幾個字對孩子說:「寶貝,我覺得你這個字寫得真不錯,跟書上的差不多了,還有這個,這個.....」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眼睛裡立馬有了亮光,坐直了身子,寫得更認真了,一邊寫還一邊問:「媽媽,這個呢?這個呢?」孩子後面的作業,不言而喻,自然寫得更好了。
這個經驗我也曾試過在我家小寶身上,那段時間,不管他是做了感統的靜態作業還是數學題,我都會在上面用紅色的筆寫上一句鼓勵他的話。比如:「寶貝今天完成得真好!寶貝真棒!」他雖然不認得字,但聽我那麼一念,臉上的表情也是喜滋滋的,第二天學習完全不需要監督,一看到出好了的題,自己就爬上了學習桌。
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先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讓孩子能從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孩子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走得更長遠、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