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源源不斷,取決於我們的財富認知邏輯

2020-12-17 金思宸源

想要財富源源不斷,渴望擁有財富,做一個富有的人,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而富有並不是意味著擁有一大筆花不完的錢,富有最重要的是對財富的增值和保值。

有很多人有著高收入,或者中大獎擁有了一大筆錢,卻很難維持過上富有的生活。更可悲的是,有的會在短期又回歸到一貧如洗。做了很多的投資,收益卻是少得可憐。

富人的財富邏輯往往與普通人背道而馳。想要創造財富就要擁有富人所具有的財富邏輯和認知邏輯。

想要富有,也就是想要財務自由,就是 不靠被動的工作去謀生,而是靠投資之類的收入,就可以滿足自己的日常需要開支。

擁有了一大筆錢並不意味著富有,是因為我們都知道,金錢流失的速度遠遠是超出我們的想像的。不懂的理財之道,不能讓財富增值,那就意味著坐吃山空。

數據統計,大多數彩票中獎者,在中了大獎幾年以後,境遇會比中獎之前還要糟糕。他們犯了一個認知的錯誤,認為有了那麼多錢就可以衣食無憂了,就可以隨意揮霍了。

在當今社會,通貨膨脹都已經6%了,錢在哪裡不升值那就是貶值。相反擁有的財富更多,貶值的速度會更快。

很常見的普通人,擁有了錢,首先想到的就是奢侈品,暴富的心理促使他們去衝動消費,即便是投資,也是盲目的跟風,隨機的投機。錢來得快,去得也快,怎麼來的,還會怎麼在還回去。

富人 不會像普通人一樣有錢了就奢侈的消費,也不會輕易地把投資交給別人去做,他們更重視通過自己的投資選擇,來獲得財富的增值。來維持自己喜歡的生活,因為富人知道,所擁有的錢有多少,遠沒有用這些錢去投資什麼重要。這就是普通人和富人之間的差異。

對於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意思就是讓我們儘可能地把資金分散,例如股票,買很多種類型的股票,通過投資比例的搭配,實現投資風險最小化,從而取得一定的收益。而相對來說,這些投資越是沒有關聯,那麼這種投資組合的風險就會越小。

而富人認為,分散投資實際阻礙了財富的增值。分散投資卻是可以避免做出錯誤的投資,讓我們少犯錯誤,至少這個不掙錢,那個掙錢,總體是掙錢的,富人認為這種分散式投資卻不會讓我們的財富增值太多。

富人通常對市場都足夠的了解,市場給我們的信息都是不確定性的,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也因為這截然相反的理解,在股市裡一部分人賣,一部分人買,無論如何收益的總是只有一部分人。只有對市場了解足夠深入,才有可能成為正確的一方。

在股票市場裡,低波動性意味著低風險,是每個普通人的認知邏輯,而在富人那裡,低波動性並不等於低風險。拿股票來說,一個股票,第一個月上漲5%,第二月上漲10%,第三個月上漲15%,同一時間,另一個股票每個月都下跌15%,按照波動性理論,第一個股票一直大波動,而第二個一直很穩定。但實際前者是上漲的波動,而後者是下跌的延續,是不可一日而語的。

作為真正的投資者,會遠離情感的誤導,正確的對待整個市場,並不是只有本土投資才是最穩定的。愛國自然是對的,但對於投資,哪裡有盈利投資就該在哪裡,無論國內國外。

普通人會習慣性地,用過去的市場數據作為未來投資的依據。根據股市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來選擇買入或者拋售是很危險的做法。因為市場是多變的,我們要對市場有敬畏之心。隨大流是普通人財富增值的巨大障礙。

普通人的盲目樂觀主義,最容易導致投資失敗。高估了自己在股市創造財富的機率。股票買賣,都是職業的操盤手,他們靠研究股市謀生,有著一套完善的系統。個人投資者是很難戰勝這套完善系統的。

富人的策略通常是制定一個投資計劃,不管短期是漲還是跌,每個月都向股市投資固定數額的 資金進行長期的投資,來抵禦風險。因為我們知道,好股票,長期都是在波動中起伏的增長,最終它是升值的。

有數據顯示,富人大多數的財產不是靠繼承得來的,而是依靠企業家精神創業和投資得來的。企業家精神就是要有更開放的思想。而普通人的認知力,嘗試新的體驗意味著冒險。

而對於企業家來說,什麼都不做才意味著冒險,錯失良機。成功的企業家自我效能普遍高過其他人,局面越是複雜,他們越是自信,越是有激情地做。

謹慎的創業,看似是賭博,其實都是經過嚴密思考後的決策。創業意味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創業的計劃沒有一成不變的,都是隨機的應對。

普通人一直認為,富人的發家都是不誠實的手段致富的,而我的不富有,是我太誠實。這是一種誤解,商業的活動並不是零和博弈,有人掙錢就有人虧錢,而更多地是雙方都有收益。

股神巴菲特在僱傭人的時候,只關注三種品質,那就是誠實,智慧和精力。這其中,誠實是第一位。不誠實的人,擁有的智慧和精力也會讓企業受損。

普通人會認為富人喜歡享受奢侈的生活,而更多的數據顯示,多數富人並不喜歡炫耀性的消費,他們更注重資產的增值而不是消費。

通常普通人是沒有具體的財務目標的,而富人會確切地知道要實現什麼財富目標,以及為什麼要實現,實現的過程中需要付出什麼。人們總是高估自己在一年內做到什麼,往往低估了自己在十年內可以做到什麼。

有數據顯示,富人所取得的很多成就,基本都是在十年的時間裡完成的。

當前的財務狀況反映了當前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只有學習和踐行富人的思維方式,才更有可能實現財富自由。

相關焦點

  • 財富自由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你能在這次課程裡收穫多少,取決於你自己是否主動索取,是否認真. 真正的學習是先把自己放空,等你徹底理解了新知識,再去舉一反三驗證,然後去辨別,去練習,最終得到. 你在這次課程裡的任何行為,心態,都是你整個人生的縮影. 你怎麼對待這次課程,你就是怎麼對待生活的.
  • 你能擁有多少財富你能擁有多少財富,取決於你的認知水平,你要做的就是提高認知
    別拿「我以為」的認知,評價世界!你所認知的層次,只是那個自己而已!有句話說得很好: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靠著運氣;但是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著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而造成的。
  • 成功獲得財富取決於兩點
    因此,當你確立自己的財富目標時,理應將這一目標牢記在心,期望它成為事實。如此一來,潛在意識必將朝此目標前進,喚起積極主動的力量,一鼓作氣地奔向成功。你相信嗎?成功獲得財富取決於兩點:第一是要有好的投資機會;第二是已做好準備利用機會。市場對大多數人都是公平的,它給了大家一樣的投資機會;但市場又是不公平的,因為它只把投資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處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如果一時的成功是一種運氣,那麼一生的成功將需要多少運氣呢?這個世界不存在聖人,也就沒有誰能夠做運氣的主人。
  • 當財富大於認知時,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認知和財富匹配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我們也不想被騙,我們也不想被假消息所左右,但是如何做到分辨假消息,如何做到正確的審問,慎思和明辨呢?這是個大的話題,靈哥我很樂意在7月16日本周四晚上八點來和大家分享點自己的心得。 「我們不斷工作,不斷銷售,不斷被廣告洗腦,不斷地購買,就是為了產生更多的垃圾。」 「人類已經被改造成了金錢和物質統治下的行屍走肉,雖然經濟是支撐人們生活的重要基礎,但其本身不是我們活著的目的。」 「但當這個世界真正被物質上的財富所充斥的時候,我們卻得不到真正想要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貧困。」
  • 師瑾:揭秘未來商業的本質邏輯之(一):為你戳破財富真相!
    那就要提升你自己關於商業的認知和底層的認知,你才能戳破財富真相,獲得你想要的財富!接下來,師瑾就為你剖析商業的底層邏輯!凡事你要先找問題,找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那當下創業者和企業的問題到底在哪裡呢?根本原因在:老闆的認知。層面太低,看不見真相,找不到核心。老闆的認知。不知道自己層面太低。老闆的認知。學錯了東西,認知有偏差。這是人與人最大的差別!總之一句話老闆的認知,是企業越來越難的唯一原因。
  • 人人都渴望擁有財富,財富的底層密碼是什麼?
    當今人人都需要財富,它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究竟怎樣才能夠獲得想要的財富一一錢呢?既然財富如此重要,我們又怎樣真正擁有它呢?且要掌握大道,這樣財富就會源源不斷流進你的口袋來。一、 古聖先賢們智慧非凡,提煉出大道一一天道、地道、人道。道是什麼?
  • 從財富的創造與分配邏輯,看賺錢這件事
    賺錢,即財富的分配。當我們說想賺錢時,其實是在說我想要在社會財富分配中分到更多。財富是社會給的。賺錢就是把自己放在分配體系中的有利位置,在分配規律的作用下,賺錢是自然而然的事,而這一切都以正確認識財富的創造與分配規律(特別是分配規律)為基礎。懂得財富的創造與分配邏輯,我們的就會少一些盲動,讓自己始終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 你的成就取決於你的認知
    這個故事體現了不同的人之間的認知層次。賣珍珠的人不認識珍貴的紫檀木,在他的認知裡,珍珠是比木盒子昂貴的東西;而商人對紫檀有所了解,因而可以抓住機會,從中獲取更多的財富。2018年成為「中國錦鯉」的信小呆,在9月8日翻車被群嘲。
  • 2020年財務收入源源不斷,好運不請自來,財富入庫的四屬相
    2020年「地解」「國印」兩大吉星蒞臨本命星宮,肖牛人的運勢會越來越好,不僅事業上會得到貴人朋友的鼎力相助,財務收入也是源源不斷,好運不請自來,黃道有吉日,歲末能發財。 賺到錢後又能錢生錢,財富指數一路飆升。
  • 《富爸爸窮爸爸》:改變"貧窮"的認知,喚醒孩子創造財富的天賦
    我們正身陷&34;認知的怪圈,卻還不自知。世界第一暢銷書《富爸爸 窮爸爸》由羅伯特·清崎和莎倫·萊希特共同編著而成,這本書以作者羅伯特·清崎親身經歷的財富故事展示了&34;和&34;截然不同的金錢觀和財富觀: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 管理家庭財富的生命周期
    一邊是越來越多的財富積累,另一邊卻是對家庭財富管理生命周期的薄弱認知。財富的生命周期基本上是一個宿命論:第一代是創造,第二代是停滯,第三代是消逝。這樣的宿命是很公平的,因為沒有這樣的宿命,財富的階層就會固化,社會的進步就更加困難。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想跳出這個宿命,想把財富宿命從財富的生命周期中解放出來。而這種努力即可稱之為財富管理。
  • 《財富的邏輯》成為有錢人,你所不知道的5大思維模式,10倍逆襲
    直到我看到《財富的邏輯1: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一書,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財富創造力才是決定這個人能夠不能掙到錢,能掙到多少錢的最關鍵因素。什麼是財富創造力?就是一個人能夠快速獲得財富的能力。那麼怎麼樣才能提升一個人的財富創造力呢?
  • 焦慮的職場寶媽 透過高效閱讀達到認知、財富及技能升級
    我認識到,原來所有的知識,其背後的本質都是可以相通的,掌握了底層邏輯,才能夠真正建立起知識結構體系,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公開課之後,我就迫不及待地報了「鏡姐18天高效閱讀訓練營」,通過這18天18本書的高效閱讀課程,我在事業、思維、情緒、關係、財富及健康這六個維度方面都掌握了清晰的脈絡並且在實踐中進行了運用。
  • 《哈佛財商課》5個財富認知,4種理財方式,幫你實現財富自由
    《哈佛財商課》告訴我們,如果你的財商為零,一切都是零!我們很多人窮,並不是智力和能力上不如別人,而是我們對於財富的認知有缺陷。投資理財,首先要"理腦",改變我們對於財富的認知,改變我們固有的理財思維。並且我們要熟悉市場上的各種理財產品,然後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生活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品種,就是最好的理財方式。我們來看看實現財富自由的路上,我們應該掌握哪些認知,了解哪些投資知識。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書名:《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是指基於受感覺或情感影響的推理,源自衝動或直覺,是感性推理導致的決策偏差。
  • 「質見未來,聚焦風險管理與財富管理」RFP財富論壇活動完美收官
    9月12日,由RFPI大中華管理中心主辦,RFPI大中華管理中心山東俱樂部承辦的「質見未來·聚焦風險管理與財富管理」2020年RFP財富論壇,在山東青島舉辦。此次活動,旨在服務RFP新老會員,幫助理財師突破高客經營和獲客實戰技能,強化個人品牌建設。
  • 李笑來:《財富自由之路》思維導圖+筆記精華
    曉衡這幾天在讀李笑來老師的《財富自由之路》,我也是現在才明白,財富自由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我是按自己的理解整理的思維導圖,為了方便大家我將各部分分別截圖,首先我們看來看什麼是財富自由?1.翻開後才發現,他是教的關於個人成長的底層邏輯的認知與如何思考!
  • 皮凱蒂:為何要進行財富再分配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工資和利率),這些價格決定了不同水平的財富之間過渡的可能性,財富在流通過程中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社會進行再生產。人們對再分配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這與正義的通用標準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我們看來,該思想框架在調和二者之間矛盾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很顯然,這使得問題變得更加深入:再分配問題成為了對分配正義的學習和認知問題,或者說成為了探究何種結構才適合正義觀的問題。我們希望已經證明了從這個角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正義分配的本質。
  • 人們財富的巨大差距,來自於這5個賺錢邏輯!
    所以,這句話最冷酷之處,便在於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忙碌工作之餘,也要多去反思每個人與財富之間的關係與價值邏輯。可又不能因為怕被騙,就因噎廢食,那樣會失去很多機會,不投資必敗,通脹會吞噬你的財富。過去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於以上怎樣和錢打交道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大部分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自己也不懂這些東西。既然自己一輩子也沒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說教會下一代了。這樣導致的社會差距只會進一步擴大。
  • 雞湯哲學|你的財富永遠超不出你的認知範圍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錢 除非你靠運氣 而靠運氣賺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 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 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 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