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一種說法是&34;,但在現今社會,這種說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也不得不承認另一種說法——&34;。
這其中,不乏與對資源和信息佔有的絕對優勢有關,也和家庭財商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經常聽父母嘮叨:&34;,成家後也用同樣的話告誡孩子,至於如何出人頭地,我們並沒有得到父母的真傳,也沒有在孩子辛苦打拼時起到&34;的作用。
我們正身陷&34;認知的怪圈,卻還不自知。
世界第一暢銷書《富爸爸 窮爸爸》由羅伯特·清崎和莎倫·萊希特共同編著而成,這本書以作者羅伯特·清崎親身經歷的財富故事展示了&34;和&34;截然不同的金錢觀和財富觀: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本書內容從&34;教授給自己的6門財商課程開始,並引導讀者學會克服心理障礙,最終鼓勵讀者開始行動。三部分內容環環相扣,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晦澀難懂的財商知識娓娓道來。如果不是&34;,我們或許還局限在自己的&34;認知當中。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思考&34;和&34;的區別,卻成為&34;和&34;的本質區別。
&34;意為用雙手爭取錢財,利用人腦和勞力來獲取回報;而&34;是通過自身的資本或者勞動力產生收入的一個過程,更多的是創造資產,以錢生錢。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哪種方式更加快捷,而對另一種方式嗤之以鼻。而是要明確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能否解決長遠問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從明天開始不上班,你的生活還能維持多久?很多人一旦停止工作,就意味著生活無法繼續,這就是在&34;。
而&34;則是即使你不在場,依然能有源源不斷的收入,比如出租房屋,股票,版權稅等。
毋庸置疑,好好讀書,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讓孩子讀哪方面的書,甚至掌握哪些一生受用的知識,過上好日子,也只是一種期待。
正如書中所說:&34;
好好讀書,其中掌握財務知識是建立財富大廈的基礎,也是過上好日子的先決條件。讓孩子儘早認識&34;和&34;的概念,並明白兩者的區別。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關於財務知識的學習,也更加便捷,只要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引領。
2019年,國際勞工組織發布了一則最新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收入最高的10%工人獲得了全球近一半的薪酬,而最低20%工人的收入不到總勞動收入的1%。
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學家羅傑∙戈米斯(Roger Gomis)表示:&34;
所以,儘管我們身兼數職,周旋於多個工作之間,也是勉強度日,甚至還有負債。
&34;富爸爸說。
那要怎麼做?不工作了嗎?
當然不是!只是需要我們關注自己的事業!
而事業,就是增加自己的資產項,用資產獲取財富,而不是拼命圍著工資收入轉。
不妨養成合理規劃工資的習慣:把每個月的工資根據需要分成幾份,其中一份是用來增加資產項的。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讓資產項為我們所用,從而獲利。
&34;
&34;
這是我們經常對孩子說的話,用這種打壓式的方式來抑制孩子的欲望。
但富爸爸要求他的孩子們這樣說:&34;他認為,&34;這種否定的論調會使人產生失望、無助的情緒,長此以往會造成意志消沉。而&34;則是在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更有活力的精神狀態。
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以通過簡單的勞動獲取報酬,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自己規劃財務。
1.勞動獲取報酬
這裡的勞動可以是腦力勞動,比如,背唐詩,背乘法口訣等;也可以是體力勞動,如幹家務,收集紙箱出售等。無論哪種都可以給孩子相應的報酬,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
2.規劃財務
根據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每個月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支配,如果孩子全部花光,則要等到下個月才能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當然如果有剩餘,則可累計到下個月,供自己支配。
讓孩子儘早樹立金錢意識,自己學著規劃財務,才能在成年後花錢有度,理財有方。
讀完這本書——《富爸爸 窮爸爸》,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受,打破了很多常規的想法和認知。深深明白,作為父母,如果自己的思維不改變,很難引領孩子。
&34;——《富爸爸 窮爸爸》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跳出&34;認知的怪圈,不再一成不變地複製我們的生活方式,一起努力,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