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國家長經常說「再窮不能窮孩子」,其實原話不是這樣的,原話是「對國家來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對家庭來說再富也要窮孩子」,也就是說,國家再窮教育預算也應該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絕對不能讓孩子揮霍。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衍生出一批特別的「富二代」——父母不顧家庭資源稟賦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六個人面對一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是含在心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
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會讓身邊的人對他有很大意見,人際交往上往往是失敗的。
當下,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而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家庭也在不遺餘力的將自己的孩子包裝成「富二代」,家長們不想讓孩子受苦或產生自卑感的出發點是好意的,但對孩子過分的寵溺和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或許這才是很多貧困家庭子女不求上進,習慣於安逸的根源所在。
同一件事情買100塊錢的衣服,
富爸爸的孩子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爸爸的孩子穿同款就是窮酸;
富爸爸說:我們不是不捨得錢,只是希望孩子不要奢侈,生活的艱辛他沒有體驗過,過早享樂不是好事;
窮爸爸卻總是說:孩子喜歡嘛,我們也沒什麼大的本事,就儘量都滿足他。
正是家長這種心理代償機制,從本質上體現出了教育的差異。「我受過什麼樣什麼樣的苦,我的孩子絕對不要怎樣怎樣。」忘記了孩子是小號的大人,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換個角度看,「幫助」是限制,「條件」是牢籠,一步步剝奪別人求生本能,過多的代償,培養出一個心理殘疾人,這才是真正的可悲。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也是孩子與父母的悲劇。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適當滿足,適當拒絕。
父母富養孩子,初衷只是為了孩子能不受罪、不掉隊。但倘若這富養變成嬌慣孩子,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無疑是在把孩子變成社會裡最招人煩的角色,於孩子未來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對於孩子不恰當的要求堅定拒絕,不要因孩子的無理取鬧或是撒嬌賣萌而輕易妥協。
而拒絕的方式也很重要,態度一定要溫和而堅定。
在尊重孩子、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拒絕孩子,更有利於孩子接受。而且以後孩子想要提出什麼要求時,他會敢於並樂於徵詢父母的意見,積極與父母商量。
這樣,有利於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今天中國的變化在世界上來看都是變得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們的育兒理念,一方面要有傳統的教養,另一方面也得有國際的概念,教一個小孩子獨立自主,這既是中國的古訓,也是國際的要求。
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要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辦,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適當的讓孩子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孩子可以自己慢慢學會自己拿勺子吃飯,自己穿衣服,收碗筷,疊衣服,等等。
除了讓孩子自己打理生活,也可以讓孩子分擔一些簡單的家務,讓孩子為家庭出一份力。孩子在體驗家務的過程中會變得更加勤快,慢慢開始獨立,也會在付出中學會感恩。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只要是在安全且沒有原則上錯誤的前提下,父母可以不用過多幹涉。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提醒,也可以給孩子一些引導,讓孩子獨立的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必先自律,如此方自立。父母需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學會遵守規則,就不會胡亂發脾氣,良好的自律能力會讓孩子慢慢走向獨立。
有的孩子勇於嘗試新鮮事物,而有的孩子面對未曾接觸過的事物就會變得膽怯。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進行正確引導,鼓勵孩子去更多的嘗試新事物。孩子獨立能力需要父母的指導和培養,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可以逐漸養成獨立的習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的未來會更幸福。
總之,有原則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懂得控制欲望的自律型孩子;懂得放手的家長,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
未來的世界,屬於孩子。千萬不能以家長「窮」的思維模式,不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成為孩子前行路上的絆腳石、攔路虎。
我們未必能改變世界,但孩子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