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窮人越窮,富人越富」。但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就在於:窮人和中產階級在條件支持的情況下會先買下諸如房子,車子,珠寶等。富人則會最後再買奢侈品,因為他們認為真正的奢侈品是對投資和積累真正資產的獎勵。
所以窮人父母會告訴孩子,到了學校好好學習,結果他們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優異的成績畢業,但也同樣繼承了窮人的理財方式和習慣。
而富有的父母會告訴孩子,你要學會成為一個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然後用實踐事實幫他們鞏固思想。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是羅伯特·T·清崎的著作,作者清崎有兩個爸爸:「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為他設計了上大學、服兵役、參加越戰的人生道路;「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親,是一位沒有高中畢業卻善於投資理財的企業家。
直到1977年,清崎經歷了辛勤勞動一生的「窮爸爸」失業後的生活,卻看到「富爸爸」成為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清崎毅然追尋「富爸爸」的腳步,踏入商界,從此踏入了富人的行列。
清崎以親生經歷的財富故事展示了「窮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錢觀和財富觀,窮人只想著為了錢而工作,富人想著怎樣讓錢為自己工作!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把窮人和富人的思想分析的很透徹,比如:
窮人會告訴別人「我不富有,因為我有孩子」。富人會告訴別人「我必須富有,因為我有孩子」。
窮人會告訴孩子「涉及錢的時候要小心,別去冒險」。富人會告訴孩子「要學會管理風險」。
窮人會告訴孩子「我永遠不會成為富人,卻希望孩子有著這樣的夢想,但是卻不能交給他們任何方法」。富人會告訴孩子「我是一個富人,富人不會這樣做,即使收到嚴重的經濟挫折,但挫折是暫時的,貧窮是永遠的」。
窮人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獲得更高的學歷,找到好工作,或者去商學院度MBA,能去認識更多富人。富人會鼓勵孩子成為富人,並教他如何去真正的學習、生活。他們會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思考,體驗。
清崎結合自己的實踐經歷,從收入來源的角度揭示了這個世界上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人。他把人們分別放入直角坐標系中的四個象限中。
E象限-工薪族:「投入一份勞動,賺一份收入」。他們的無論怎麼努力賺的錢總是不夠用,總希望在正式工作中能有一份額外的收入,但預期收入卻很有限。
S象限-小生意人和自由職業者:「投入一份勞動,賺一份收入」。最大的特點就是親力親為才行,他們的生意也因個人的狀態而起伏。總的來說就是「生意好,人倒;生意不好,店倒」。
B象限-企業擁有人:「一分辛勞,持續收益」這部分人縱觀商海沉浮,廣納賢良,人盡其才,對生意充滿信心。即使經歷挫折,仍然激情不減。不懈的努力打造一個自己的生意系統。
I象限-投資者:「一分辛勞,持續收益」。這類人擁有企業擁有人的素質,能夠識別什麼是潛在的企業領袖。他們把錢放在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上來,來保證增值。他們要的是強強合作,壯大別人,成就自己。「富人越富」在他們身上最能充分體現。
其實,讀了他的書未必就能發大財,但是如果想真正發財的話,確實需要了解到上述的觀念。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帶點成功學的跡象,但並沒有邏輯上和理論上的錯誤,而且作者清崎也是富有過的,富有之後才寫的此書。
最後分享幾則經典語錄:
行動者總會擊敗不行動者。只有工作才能創造錢的思想是在財務上不成熟的思想。金錢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只需要改變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