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作者羅伯特清崎的「窮爸爸和富爸爸」感悟
他的窮爸爸受過高等教育,學習優異還用全額獎學金讀完了名校博士,另一個富爸爸連高中都沒考上。
兩個爸爸在事業上都很勤奮, 但是最終的結局卻完全不同:
窮爸爸去世後只留下了一堆待付帳單,富爸爸成為了當地最富有的人之一,名下有千萬美元的遺產和慈善機構。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結果?
1、觀念
作者羅伯特清崎從小就同時受到兩位爸爸的不同教育理念,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
比如,談起錢,窮爸爸會說:「錢是萬惡之源」富爸爸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本。」
遇到貴一點的東西,窮爸爸說:「這個我買不起。」富爸爸說「我怎麼才能買得起。」
說起未來的發展,窮爸爸說:「努力學習,將來就能去一個好公司上班。」富爸爸說:「努力學習,將來可以發現一家好公司並收購它。」
對於投資,窮爸爸會說要小心不要冒險,富爸爸勸說要學會管理風險。
正因如此,作者才了解到不同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會帶來怎樣不同的人生。
慢慢地,作者發現,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對金錢的認識、對待錢的思維方式不同。
2、教育:
大多數人對金錢的認識,都是從父母那了解到。貧窮的父母,就會把自己對於金錢的狹隘認知教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秉承了窮人的理財方式和思維方式。將來也就很難成為一個有錢人。
古話說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意思是說,辛苦勞動的養蠶人,穿不起羅綺。
書中說到,這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說勞動光榮、勞動致富。但長大之後,卻發現,工作並不能產生財富,只是生活。
或者準確地說,工作只會產生收入。而這些收入,不足以讓你成為一個有錢人。
由於學校教育只專注於學術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財商技能的培訓。
所以許多精明的醫生,會計,老師在學校時成績優異,可還是要一輩子在個人財務問題上掙扎。
窮人迷信工作致富,收入結構單一;富人相信知識致富,擁有大量可產生附加價值的資產。
時間一長,作者發現,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於財富觀: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3、底層致富邏輯總結
第一、 一定要在工作中關注事業而非職業。用做事業的思維和心態,來經營職業。 第二、 學會消費中的延遲滿足。 積累財富努力讓自己從立場、感受、態度,到目標、方法、行動。
第三、克服對困難、恐懼和不安全感的畏縮。管理風險而不要害怕行動。
富人喜歡用賺到的錢購買為自己產生收收益。
一起練習財商 讓利潤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