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是時下火熱的電視劇,劇中的梁正賢帥氣多金有品位,生活悠閒有格調,有錢有時間,出手闊綽等等,滿足了王漫妮對擇偶幻想。可惜,隨著劇情的揭露,梁正賢的渣男本質暴露。劇中並未交代他如何發家致富,只知道他財務自由了。拋開劇中他的海王人設,梁正賢在37歲就實現財務自由這點,足以令很多人羨慕。
另一頭,28歲的字節跳動程式設計師郭宇宣布退休的消息引起「震蕩」,他在微博寫道:「我選擇在28歲的末尾退休,擁抱山間清泉與峽谷的風,去感受春秋冬夏。有緣人自會再相逢,朋友,願我們在更廣闊的世界再會!」
天呀,這是什麼神仙狀態呀?
28歲,財務自由,退休。每個字眼湊到一起就覺得不可思議,更何況他是非科班出身的程式設計師。他自己說是運氣,但我認為是他的財商智慧提早幫助他完成財富積累。據說,他的資產配置實現的被動收入,足夠支撐他的日常開銷,在日本購置的房產收益率達到10%。
同是理財入門級書籍,《小狗錢錢》讓我們明白理財的重要性,而《窮爸爸富爸爸》則分享的是財商思維。
本書我利用這幾天的碎片化時間通讀了一遍,鑑定了適用於大多數的的一本財商啟發意義的好書。
一、認識作者與兩個「爸爸」
羅伯特· 清崎是日裔美國人,也是一名投資家、企業家。不會做銷售的商人不是一個好的作家,羅伯特· 清崎就是一位成功的暢銷書作者,他的《窮爸爸富爸爸》一版再版,連續20年在財商理財書單排行榜位列前茅。
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中,羅伯特· 清崎為大家介紹了兩種爸爸對待金錢、理財、破產、資產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的親爸爸,受過高等教育的政府官員,但他卻是個窮爸爸,一生的軌跡就是讀好書,獲得高學歷,找個好工作,有個穩定的收入與生活。買房買車,一輩子還著貸款,辛苦大半輩子最後還失業了。
而他朋友的爸爸是個富爸爸,中學沒有讀完。可他有較高的財商,懂得開辦公司賺錢,努力投資,不斷增加自己的資產,成為夏威夷的有名的富人。
顯然,羅伯特· 清崎更加信賴富爸爸的一些思維,並跟著他的腳步,也成為了一個商人。他還很會營銷,將《窮爸爸富爸爸》錫類書籍打造成爆款賺錢。
二、本書適用人群
1、適用絕大多數財務狀況混亂的普通人士;
2、能夠獨立思考卻缺乏積極財富觀的職場人士;
3、曾經過度追求精緻窮的人士;
4、有倉鼠式不良消費的「囤貨」人士;
5、缺乏目標,總為自己沒錢理財的「找藉口」人士
6、想好好理財卻存在「財商盲區」的"懶癌"人士
三、讀書渠道
1、微信讀書:電子書,免費
2、網上下載免費的pdf文件:我已下載,有需要微信我。
3、購買紙質書,全網挑個最便宜的連結買
三、為什麼我們要讀這本書?
1、辨別一個問題:資產與負債,擴大現金流
《窮爸爸富爸爸》提出一個觀點:「資產是能把錢放進口袋的東西,不管你工作與否;負債是把錢從口袋裡取走的東西。你想要致富,只需要不斷買入資產就行了;如果你只想當窮人或是中產階級,那就不斷買入負債吧。」
我們一般認為房子是資產,但在作者眼裡,房子是在特定情況下才是資產。比如小明貸款買房,為此背上了5000元的房貸,需要更加努力工作來還貸。而小黑同樣貸款買房,卻將房子按房間出租,收來的租金抵扣了月供,還多出了1000塊。那麼這個房子對小陳是資產。
再比方說,《三十而已》的顧佳在太太圈合影被裁,花光積蓄買了個包,此時這個包包並不是資產,而是負債。而她利用這個包打入太太圈,成功拿到訂單,這個包此刻勉強算優質的負債。只有當這個煙花訂單的利潤達到與包包價格持平的現金流。此時,這個包才算是顧佳的資產。
我的理解是資產就是錢花出去能得到更多錢或者物;而負債是購買的時候花了錢,買了以後還要不斷地花錢。比如買車。買車以後就要支付保險、購置稅、保養等。
2、學會做一個聰明的農夫
羅伯特· 清崎在書中提出建議,建立自己牢固的資產,把收入用來購買更多的資產。一旦錢進入了資產項,就不能讓它出來,即使只有一分錢。此時,作為資產的每一分錢都是你的僱員,讓錢為我們工作,而且是你24小時不停的為你工作,且不需要你的報酬。
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你就繼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不斷地構築你的資產項(股票、基金、專利、版稅等)。當資產產生的收入作為收入放入你的口袋時,你再把收入持續購買資產,你的資產就像滾雪球般不斷的擴大,最後資產產生比本金高出數倍的回報。
這好比一個聰明的農夫,他自己需做種田要幹農活,幹好農活賣出去農產品的收入養更多更大更肥的金鵝,讓金鵝下更多的金蛋,而不是殺了金鵝來吃。
3、培養自己的財商,不做思想的巨人,而是要行動起來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於一些理財的淺顯意識大部分都有,但是踐行起來卻很難。《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並不會告訴你如何賺錢,也不會讀了就會變成有錢人,只不過是通過兩個爸爸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傳達給我們一種他們對財富的態度,也稱為是「財商」。
財商是一個人的創富能力,首先是發現商機的智慧,再就是創富的行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或許是對財商培養的最好詮釋。別人給一條魚,只能暫時充飢,要想經常有魚吃,就要學會撈魚的方法。
在本書的末兩章,羅伯特· 清崎給出了一些行動指南建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知識為體,行動為用,不做思想的巨人,而是要行動起來。
回到正題,普通人要達到梁正賢這樣有多難?
很難,但起碼要先建立財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