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多想,去行動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2020-12-16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Lachel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優秀的人大多都有一個特徵,就是行動力非常強。

但現實中,許多人往往會有一種心態:

我不是不願意行動,但我覺得還沒有準備好,我想等一切都準備好了,再去行動。

這就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要麼,錯失良機。比如,有一個難得的項目機會在你面前,你心想「我還沒準備好,等下次吧」。

可是,哪有那麼多的「下次」?很多時候,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會再有機會了。

要麼,就是一直都在「準備」的路上,永遠沒有開始的時候。比如:我想轉行,那我得先考個證;要考證,那我得有充分的時間去學習;要有充分的時間,我得先把手頭的事情做完……

然後呢,就一直在忙手頭的事情。過了一年、兩年,仍然還在「準備」的路上,遙遙無期。

很多時候,我們的計劃、目標,就是這樣被我們興衝衝定下來,又被我們拋諸腦後、不見天日。

實際上,這很可能就是降低我們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4 年,心理學家 Gilovich 和 Medvec 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發現:

從短期來看,人們更容易為「做錯」的事情感到後悔,並會想辦法去補救、糾正;

但一旦把時間拉長,不論強度上還是數量上,「沒做」的後悔程度,都會遠遠超過「做錯」。

「做錯」的後悔,可能持續幾周、幾個月;但「沒做」的後悔,可能持續許多年,乃至於成為記憶裡一個永久的遺憾。

為什麼呢?很簡單:一件事情做完了,那麼它所帶來的影響就終止了,哪怕結果不夠好,你也可以不斷去調整它、優化它;但一件事情沒有做,並且再也沒機會去做,我們就會對它存在「不確定的損失厭惡」,也就是說:

我們知道自己「損失」了,但又不確定「損失了什麼」,於是,我們會不斷地給這種損失加碼,不斷地把各種可能的後果,往這個籃子裡裝。

這種感受是最難接受的。

所以,如果你也面臨「做,或不做」的困擾,只要你的確對兩者的利弊都考慮得非常全面、清楚,而它們的確又不分軒輊 ——

那麼,優先選擇去做,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至少,你會不那麼容易感到後悔。

但是,即使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也很難擺脫「準備好了再行動」的迷思。

那麼,如何擺脫這種觀念呢?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強的行動力呢?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這種觀念。

保持著「準備好了再行動」心態的人,往往會有這麼一種認知:

如果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就會讓別人覺得我「不夠優秀」;

我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優秀」這件事;

因此,我必須等一切準備好,確保能得到滿意結果,再行動。

正是這種認知,導致我們容易束手束腳,對選擇和決策採取「迴避」的策略,從而錯失一個又一個機會。

那麼,這種認知合理嗎?

不難看出,它其實是存在許多問題的:

1)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一定意味著「不夠優秀」嗎?

2)別人認為我「不夠優秀」,就意味著我真的不夠優秀嗎?

3)我一定要做到「非常優秀」才可以嗎?

4)只有一切都準備好,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嗎?

那麼,我們不妨對每一個問題,都來分析一番。

1. 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一定意味著「不夠優秀」嗎?

這實際上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思維。

我在很多文章裡都強調一個觀點:結果導向,是一把雙刃劍。

在職場裡,強調結果導向是好的,很多時候它意味著自主性和空間,你可以按你自己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去行動,只要能滿足對結果的要求就可以。

但同樣,很多時候,過於強調結果導向,也很容易陷入「KPI陷阱」裡面。

什麼是 KPI 陷阱?簡單來說,就是用數字來衡量結果,用結果來衡量一切。比如:

你想減肥,於是想辦法鍛鍊、減值、節食,在一段時間內瘦了幾十斤 —— 這種減肥方式有效嗎?

你想學習一個領域,於是背概念、刷題、猜題,臨時抱佛腳過了考試 —— 你真的學到東西了嗎?

你讀完一本書,做了一份精緻詳盡的思維導圖,把內容濃縮總結出來 —— 這種閱讀方式有效嗎?

用網絡詞彙來說,這其實就是「做題」的思維嘛。

但生活是做題嗎?不是的。生活是一個系統。它關注的不是你得到了什麼結果,而是你如何對這個系統施加作用力,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引導它變得更加靈活、流暢,向著你想要的方向去運轉。

以上面的例子為例,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通過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保持更均衡的營養攝入、更多的日常鍛鍊,並習慣這種模式。

以考試作為一個開始和框架,不斷去學習和汲取新知識,並放進這個框架裡面。

從書裡拎出一個知識點或思維方式,應用到生活中,改變自己原有的行為和思考模式。

也就是說:不是關注結果,而是關注「我發生了什麼改變?」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才說:好的目標是什麼樣的?不要去量化它,而是通過設計一個最小化的模式,慢慢去優化它,使得它更加接近你想要的樣子。並在這個過程中,關注它給你帶來的改變。

你一定要理解:量化目標,關注結果,其實是一個「無奈」的辦法。正是因為我們難以衡量成果,所以才需要退而求其次,通過量化結果、追求結果,來大致地模擬「成果」。

但在生活中,你完全不需要這套方式。因為你自己就是你生活的中心,你完全可以關注你每一天的變化、成長、狀態和感受,不需要通過「結果導向」這種降維的、無奈的辦法去實現。

所以,我想說的是什麼呢?把「結果」跟「優秀」解綁。

並不是說在所有事情上,你都要做到最好,才算是優秀。不是的。真正的優秀還可以包括:

有足夠的勇氣去探索和嘗試新事物(儘管結果未必好);

讓自己每一天保持成長和進步(允許犯錯的存在);

比起「以前的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跟外界相比)。

簡而言之:關注過程而非結果,關注成長而非「衡量」,你所感受到的阻力,會小很多。

2. 別人認為我「不夠優秀」,就意味著我真的不夠優秀嗎?

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總是需要相信「我是優秀的」「我是有能力的」,也就是具備一定程度的自尊水平。否則,我們就會陷入對自我價值和存在意義的懷疑裡面。

正常情況下,這種自尊水平是適中的、理性的: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清楚自己能取得什麼樣的表現,基於這種清晰的理解,我對自己的「優秀程度」會有一個理性、客觀的認知。

但是,如果從小成長在一個追求好結果、不允許犯錯的環境裡,我們就容易被塑造出一種脆弱的高自尊狀態。

也就是說:我們會將這種評判標準「外化」。我們會認為:

我自己覺得自己優秀是不夠的,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讓外界也認為我「優秀」,才可以。

這就導致了,我們總是很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認為別人總是在關注自己,對自己抱持著很高的期望。一旦滿足不了這種期望,就會損害自己的形象,從而損害自己的「存在感」。

但實際上,這完全是「中心化效應」在作祟罷了。

大家都非常忙,不會有人持續關注你,更不會有人持續對你抱持著一種高標準和高期望。

什麼是中心化效應呢?在我們的認知裡,我們的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每天想什麼、做什麼、產生什麼樣的思考和感受,我們自己都一清二楚,並且,我們會把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放在最首要的位置,通過它們來認知和理解外面的世界。

那麼,久而久之,我們就很容易認為:別人跟「我」一樣,能感受到我的一切想法,產生跟我一致的認知,會像「我」關注自己一樣關注我。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說你對自己的關注是100%,那別人對你可能只有5%。也就是說:當你的表現是50%時,你自我感知是「負50分」,在別人的感知裡,可能只是「負2.5分」而已。

也就是說:你自己龐大的內心戲,在別人的感知裡,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波瀾,甚至對於他對你的認知和評判,很可能都不會產生波動。

所以,一個簡單的建議就是:

把自己從別人的目光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去思考「我想要什麼」「我認為怎麼樣」,而不是「別人想要什麼」「別人需要怎麼樣」。

在自我實現和他人期望之間,保持一個平衡,而不是過度地傾向於哪一方 —— 這樣,才能讓你更持久地走下去。

3. 我一定要做到「非常優秀」才可以嗎?

這就是完美主義的通病。

完美主義最常犯的毛病,就是把標準設置得過高,並且,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各領域,都向該領域自身可及範圍內的「最好」看齊,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及格線。

從某種角度來說,完美主義能提供動力,這沒錯;但與此同時,完美主義也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因為它通常會忽略兩個事情:

1)你對比的標準,往往並非來自一個個體,而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個個體。

舉個慄子:你身邊的朋友中,有人年薪50萬,有人生活清閒自由,有人婚姻和睦、家庭美好……你對比自己,覺得自慚形穢。

問題是:這些來自同一個人嗎?不是的,他們是不同的人。生活清閒自由的人,可能收入僅供溫飽;年薪50萬的人,可能過著007的生活;婚姻和睦、家庭美好的人,可能在工作上謹小慎微,一點錯都不敢犯……

2)你設置的標準,往往是遠高於平均值的。因為只有遠高於平均值的標準,才容易被你看到。

媒體也好,我們自己的圈子也好,總會有一個「聚光燈效應」:關注那最頂尖的1%,忽視剩下的99%。

久而久之,我們就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覺:覺得一定要跟這1%看齊,我們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不拖後腿。但事實上,人的能力和表現分布,本來就是一個正態分布。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1%,那這1%就不是1%了。

簡而言之:我們的成長環境,很容易把我們對事物的閾值不斷拉高。它會一遍又一遍地向你灌輸:「做得好」是不夠的,你必須「做到最好」才行。

這當然是不合理的。

事實上,一旦你轉變思維,接受「事物的評判標準是連續且多元的」,很多心理壓力也就會迎刃而解。

一方面,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只有 100 分跟 0 分之別。在它們之間,還可以有60分、70分、80分……

我們完全可以無須追求「最好」,而是追求「比較好」。

另一方面,事物並非只有一個衡量標準。工作是否滿意,並不是以收入作為唯一指標的;生活是否幸福,也並不是以「看起來是否光鮮」來評判的。

比起外界的評判標準,更多地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也許是一種讓你擺脫壓力和束縛的方式。

4. 只有一切都準備好,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嗎?

實際上,並不存在「準備好」這回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因為你一直在成長、在變化。你今天的「準備好」,等明天再看,也許就又變成「不夠好」的狀態了。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準備好」,那就意味著你幾乎永遠都沒辦法去行動。

舉個慄子:17年底的智識營1.0,當時我覺得已經非常棒了。但19年回頭看,覺得問題非常多,於是大刀闊斧調整,升級到2.0。

但才過了一年,我又開始覺得2.0不夠好了,能挑出一大堆毛病,於是,開始籌劃做3.0……

既然總是會感到「不夠好」,那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行動呢?

所以,我的做法,不是說等到課程打磨得毫無瑕疵、沒有進步空間了,再上線。而是告訴學員:課程後面可能還會優化升級,但我會把一切優化升級,全部同步給大家。你隨時可以看到最新的版本。

同樣,你去做一件事情,也許當下沒有辦法做到最好,但你能夠留出提升、改進的空間,後面慢慢地去完善它,修補它,也是可以的。這是一種更好的策略。

再者,我們的大腦設計,本來就不是讓我們在某一個「最好的狀態」去行動的 —— 反過來,我們的一切行動,都是在對它進行訓練,幫助它不斷地實現「更好」。

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讓大腦用最好的狀態去解決眼下的問題,而是:將眼下的問題作為訓練材料,不斷強化和訓練它,使得它可以解決未來更多、更不確定的問題。

舉個例子:你要等到狀態最好的時候再去處理最困難的任務嗎?不是的。你必須把它安排到每天的時間表裡,強迫自己去攻克它。狀態好就多做一點,狀態不好就少做一點,這樣才能不斷鍛鍊你對複雜問題的耐受力和應對能力。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最好」而不去行動,那只是白白錯過了讓大腦變得「更好」的機會。

簡而言之:在我們的一生裡,解決哪一個問題、做成哪一件事情,其實都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是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自己得到成長。

對於當下任何一件事情來講,我會建議「追求滿意解」就可以了。

具體包括:

1)整體滿足及格線,不出錯,達成最基本的要求。

2)在平均期望的基礎上,再爭取做出亮點,而不是追求完美。

3)留出改進、提升、完善的空間,讓自己可以不斷迭代優化它。

用這種心態去行動,你的壓力會減少很多。

最後,簡單說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是什麼呢?其實是一種「頭腦一熱」的能力。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讓你不去思考,而是,儘量減少自己在行動之前的權衡和猶豫。告訴自己:

不要太注重結果,只要讓自己多邁出一小步,就可以了;

不要太關注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才重要;

不要把標準設得太高,要注意多元化和連續性;

沒有「準備好」這回事,每一天都可以是最合適的一天。

有時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傾向於「不行動」「不犯錯」。這當然是好的,但也很容易給我們留下遺憾。

所以,我的建議是:少權衡,多規劃。

與其一直權衡利弊、考慮得失,不如多想一想:這件事情我可以怎麼做?如何才能實現我的目標?我可以事先準備些什麼,來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

也就是:把注意力從「要不要做」「會不會出問題」「結果會怎麼樣」,轉移到「怎麼做」上面。

這才是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建設性的思路。

作者簡介: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

本文來源L先生說,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行業問題專業解答神器——前瞻經濟學人
    有了「前瞻經濟學人」APP,行業問題無解?不存在的!這是一個聚合「行業問答+產經數據+財經資訊+行研報告」的優質平臺,以行業深度問答為特色,提供行業研究專家一對一免費深度解答服務,堪稱行業問題專業解答神器。
  • 前瞻經濟學人受邀出席2020消費物聯網生態...
    前瞻經濟學人運營總經理戰辰先生受邀出席大會,並發表《消費物聯網行業發展近況與機遇分析》的主題演講。演講開場,戰辰先生從AIOT領軍企業小米集團的第三財季財報出發,引入消費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的三大特點:爭量、大廠和體系化。
  • 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雖然事後看來,畝產萬斤不靠譜,可是別忘了,當年這個目標也是順利達成了的!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學術主題——在看起來高不可攀的KPI面前,微微一笑,絕對不抽。另外,大公司裡每個人的KPI,跟唐僧師徒可不一樣:西行路上,師徒四人一關關地過,不用分崗位職級,一塊幹就是了。可是,大公司不能這麼幹。
  • 專業的標誌是套路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他這句話和我們當時的做法恰恰完全相反,不要說海爾,當時所有的中國企業天天在想辦法做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比如搞什麼會戰、誓師大會之類。德魯克的說法和我們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但是我仔細一想他說的很有道理。企業裡的大多數事情都應該當作例行事務去管理。可是,當時中國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碰到什麼事就去解決什麼事,沒有章法和預算。
  • 商人道德的五個層次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有讀者說:別扯那麼多,賺錢才是商人最大的道德。聽到這句話,我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商人逐利要有底線,不能以違法亂紀、傷害他人為代價;更理想一點的社會,商人除了逐利以外,還要有社會責任感。我想大家都會更希望生活在一個商人有底線、有情懷的社會。
  • 大腦槓桿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聰明如你會說:這很簡單呀,二號口袋裡的紅色球數量比一號口袋裡的多,那這個球來自二號口袋裡的可能性當然更大。然後你又從同一個口袋裡摸了一個球,還是紅色,你可以再根據這個信息來調整你的猜測。你會想:嗯,這個口袋是二號口袋的可能性又大了一點兒。接著,你又從該口袋裡摸了第三個球,還是紅色。(以上實驗,應該是每次都把抽出的球放回原處。)
  • 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推行5年多之後,中臺似乎已經成為行業標配,規模稍微大一點的公司都建設了自己的中臺。當初張勇提出中臺戰略是想打造:統一技術架構、產品支撐體系、數據共享平臺、安全體系等等。把整個組織「橫」過來,支撐上面多種多樣的業務形態。不可否認阿里的中臺,在近5年的發展過程中,有力地支撐了業務的發展。在如此快速的發展之下,每年的雙11,從感覺上來說,系統是越來越穩定。
  • 吳志祥:二次起跑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他還想跑37年,每年1000公裡,加起來剛好40年,剛好繞地球一圈。現場沒有人知道,同程1萬多員工親切稱呼的「老吳」Any,心裡究竟在想什麼。最近幾年開始,頻繁受到各大資本青睞,公司每天都在發生著由微小串聯成的一場巨變。如今終於把一個5人創業的土狼團隊送到資本市場公開上市,老吳心裡一定是舒了一口大氣,翻江倒海、激情澎湃才對。情況卻剛好相反。敲完鍾,興奮了大概3秒,吳志祥腦海裡一個更大的計劃大膽地成形了。
  • 看不透的曹德旺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他憤憤不平地在書包裡裝了石頭,想用石頭去砸教導主任。跟蹤到廁所,看到主任在蹲坑,曹德旺臨時改了主意,不用石頭砸了,改為爬上圍牆,站在牆上,朝教導主任兜頭呲了一泡尿。教導主任找到家裡來告狀,陳惠珍只能點頭哈腰地連連道歉。後來,學校又一次沒有給處分,但曹德旺闖下這麼大的禍事,也不敢再到學校去了。就這樣,13歲的曹德旺輟學在家,成為一名放牛娃。
  • 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大規模生產對人的協作化要求不高,也就是一人多能,「多能工建設」就是在精益生產中提出來的。第一階段的規模生產由3A管理、精細化管理和MBO目標管理支撐,總的來說,有利有弊。一個經營體中,班長、工段長既要像員工一樣去行動,也要像老闆一樣去算帳思考。經營體費用控制看板表看起來很精細,但到了這一階段實際上是精益。精細和精益有什麼不一樣?我個人的理解是精益等於精細加效益。不僅要把精細做到位,還要有效率。沒有效率的精細沒有意義,精細要實現增值,不增值的精細也沒有意義。所以精細是過程,精益是結果。
  • 融資那些事兒(上)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如果下定了融資和做大的決心,你需要了解完整的融資流程:01 整理商業計劃書(BP)整理商業計劃書就是將清晰的戰略,通過簡潔的書面材料有效表達的過程。所以,融資初期必須保持項目的曝光度,多接觸靠譜機構,才能提高融資的成功率。在這個階段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基金,並且有計劃地進行推進。基金的背景、基金的投資輪次、基金的領域、是否投過競爭對手、是否有過負面信息等等都需要考慮,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基金的品牌、資源、投後管理等。
  • 渴望被觸摸(三)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這是外刊看世界的第462篇《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 Facebook的第三幕(分析)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原文刊登於《經濟學人》Facebook的第三幕(一)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Facebook的第三幕(二)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Facebook的第三幕(三)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Facebook的第三幕(四)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Facebook的第三幕
  • 《經濟學人》熱門主題合輯!助你跑贏信息通脹
    距春節一步之遙,無論是已經開始了超長寒假的學生黨,還是仍在辛勤工作的打工人,商論君都想對你說聲「辛苦了」!年關總是繁忙,抗疫形式嚴峻,回家/返鄉政策一不留神即有新變化.忙碌了一年的你,恐怕又有層出不窮的大小決策要縈繞心頭。此時你或許只是希望,每天要面對的問題更少一點,不得不做的選擇再少一點。這樣一個特別的新春,該如何計劃,你又想要怎樣度過呢?
  • 【學生六折】《經濟學人》官方雙語版限時特惠
    《經濟學人·商論》推出五年,訂閱即可同步解鎖發刊至今的2500多篇往期文章,包括1500餘篇文章的英文原聲音頻,並免費解鎖商論英語學習社區,聽官方譯者領讀《經濟學人》原文。《經濟學人·商論》是經濟學人集團2015年推出的官方中文電子版本,由官方譯者團隊將《經濟學人》商業金融科技板塊的最新精選文章譯為中文,在商論App內配以原文對照呈現,保證雙語版本準確、完整、權威。目前網上有極多搬運商論譯文的帳號,請認準官方正版口語表達和正式寫作在輸出端,與聽力+閱讀的輸入端屬於一體兩面問題。
  • 防範鉛中毒(終)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這是外刊看世界的第72篇《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 朱子巖《天狼星行動》造型多變 上演百變大咖秀
    日前,講述抗日戰爭時期青年人成長曆程的年代青春抗戰勵志大戲《天狼星行動》正在熱播,實力演員朱子巖在劇中飾演女二號王春梅,一出場觀眾就被其多變造型深深吸引,儼然在敵明我暗的戰場上演一場百變大咖秀。
  • 《經濟學人》智庫:打造全球信息服務商
    2013年,《經濟學人》智庫成為獨立運營的企業。根據《經濟學人》集團2018年年報數據,其下屬的智庫收入為6023萬英鎊,比2017年的6078萬英鎊略有下降;利潤為1719萬英鎊,比2017年的1792萬英鎊少了70多萬英鎊。但如果我們往前看,從2012年到2017年,智庫收入都是穩步增長的。尤其是2017年比2016年增長超過10%。
  • 【超值福利】用《經濟學人》學英文,讀商論就夠了
    《經濟學人·商論》是經濟學人集團2015年推出的官方中文電子版本,由官方譯者團隊將《經濟學人》商業金融科技板塊的最新精選文章譯為中文,在商論App內配以原文對照呈現,保證雙語版本準確、完整、權威。目前網上有極多搬運商論譯文的帳號,請認準官方正版口語表達和正式寫作在輸出端,與聽力+閱讀的輸入端屬於一體兩面問題。
  • 2020新東方「燭光行動」收官 名師大咖道術結合為鄉村教師在線「充電」
    來源:環球網8月28日,2020年「燭光行動——新東方教師社會責任行」圓滿收官。這項由民盟中央與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發起的鄉村教師培訓活動,已經連續開展了13年。過去12年間,500多名新東方教師志願者,奔赴全國100個中西部鄉村地區,為3萬多名中小學教師帶去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間接影響數百萬農村中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