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個醫學基本原則,在現實中卻呈逆向順序。大小醫院,輸液室儼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為壯觀。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輸液量達百億瓶,約有20萬人死於輸液藥物不良反應。
向「吊瓶森林」說不。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下月1日起,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今年底前,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
取消門診輸液,是一次重大醫療糾偏。然而,要改變長期痼疾,又絕非易事。我市各大醫院作何反應?門診輸液患者會否「移步」急診?衛生主管部門又如何實施監管?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年底前,大醫院門診輸液全面叫停
年底前,大醫院門診輸液全面叫停
「江蘇是全國第一個全面叫停門診輸液的省份。」省衛計委醫政處工作人員高鵬告訴記者,去年8月,我省正式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今年7月1日起,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今年底前,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
據介紹,我國醫療機構抗生素濫用已被關注多年。相關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平均每人輸液8瓶,門診輸液率高達60%—70%,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無需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出臺《通知》,是為規範臨床用藥,進一步限制抗生素使用量。」高鵬介紹,相關方案被反覆討論了很多次。保留兒童醫院和二級以下醫院門診輸液是因施行一項新政,通常會先選擇相對容易實施的人群,兒科是「啞科」,醫護人員多數時候無法和患兒直接溝通,且患兒病情發展相對較快,因此暫時緩一緩。而社區有大量老年慢性病患者,有的疾病的確需要輸液。「應該說,取消門診輸液需要『循序漸進』,『一刀切』並不利於工作的推進。」高鵬說。
南京地區多家大醫院已「搶跑」
南京地區多家大醫院已「搶跑」
6月16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內科門診,患者錢磊(化名)正將檢查單拿給接診醫生看。他感冒咳嗽已有4天。相關檢查顯示,他肺部感染比較嚴重,口服抗生素藥物無法奏效。隨即,醫生要求他轉診至急診科輸液。
「此前這類病人,明確診斷需要輸抗生素後,我們直接開好醫囑即可,但去年4月1日起,醫院宣布取消門診抗生素輸液,門診醫生已無這一權限。」中大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張曉莉告訴記者,呼吸科門診病人不少都有肺部感染,口服抗生素沒有太大效果後往往有兩種途徑:一是達到住院標準的收治入院;二是轉往急診輸液。
排在錢磊後面的患者武惠芳,也是感冒咳嗽一周且有點低燒。「醫生,咳得整夜睡不好,能不能掛點水消消炎?」武惠芳請求道,但接診醫生看了胸片和相關檢查單後表示達不到輸液指徵,之後開了些口服消炎藥。
根據我省確定的時間表,下月1日,是新規執行的起始時間。但記者採訪中發現,南京地區如中大醫院這樣「搶跑」的醫院已有多家。其中,省中醫院是率先在全省「吃螃蟹」的。
該院在2013年底就提出,除呼吸科和普外科部分科室門診醫生外,其他普通門診醫生都不允許開有關抗生素輸液的處方。「靜脈輸液相當於小手術,直接輸液,不符合『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用藥原則。」該院醫務處處長、主任中醫師馬朝群說。
省人民醫院從去年10月起,也宣布正式停止門診抗生素輸液,門診上若遇到急性闌尾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等確實需要輸液的病患就轉往急診。規定實施一個月後,該院門診患者抗生素使用由原來的每天約70人次下降到5人次(轉至急診)。
南京鼓樓醫院本周起將陸續取消門診輸液。相較於其他幾家先行的大醫院,該院的出招更狠,除了停止門診抗生素輸液,還將停掉營養藥、中成藥的輸液。
鼓樓醫院醫務處處長景抗震介紹,取消門診抗生素、營養藥、中成藥的輸液後,若門診遇到非輸液不可的病人就轉往急診。但該院取消門診輸液並非簡單地「一刀切」,還會進行人性化考量,「風溼免疫科病人輸注的有抑制免疫作用的藥物環磷醯胺,雖有可替代的口服藥,但口服藥的價格是輸液藥品價格的幾十倍,很多患者承擔不了。醫生會徵求患者意見選擇最佳給藥方式。」景抗震說。
記者了解到,2000年以來,我國各大醫院的門診輸液大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諸如感冒之類的普通疾病也要輸液治療的觀念,逐漸形成並根深蒂固。「門診全面停止輸液」的新政如果撬動根深蒂固的就醫理念,當下面臨種種疑問——
主動要求輸液的患者能理解嗎?
主動要求輸液的患者能理解嗎?
如何引導門診醫生順暢執行? 急診和基層醫院會不會成輸液「第二戰場」?
「很多時候,並不是醫生要給患者輸液,而是患者主動要求,認為輸液好得快。如果醫生不同意,他們甚至會與醫生發生爭吵。」南京市第一醫院門診部主任王軍說。
記者了解到,某地區的一項調查顯示,10個患者中有6個是主動要求。
門診輸液全面取消,患者會理解嗎?會不會因此與醫生發生矛盾?
「一開始,肯定會有患者不理解。」鼓樓醫院醫務主管藥師顧新告訴記者,啟動取消門診輸液後,該院會在門診大廳等顯眼位置做好相應的宣傳,也會動員醫生在門診做好相關說服工作。
「去年8月,《通知》出臺後,就有患者打電話到委裡,抗議這樣『一刀切』的規定會增加他們的就診麻煩,但我們向他們解釋這是為減少輸液傷害,增加醫療安全保障後,他們最終表示了理解,現在已經沒人打電話質疑了。」高鵬認為,用一種「不方便」讓老百姓養成合理用藥的習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引導門診醫生順暢執行?
擔心患者有意見、病人流失影響科室收益……取消抗生素輸液後,不少門診醫生都面臨如是障礙。
中大醫院藥劑科主任邵華告訴記者,該院近年來一直在嚴格執行「限抗」,加之已有兄弟醫院兩年前試水在先,最初以為該院推行門診停掉抗生素輸液不會有太大問題。事實上,未執行幾日,不少醫生開始叫屈,「輸液改成口服,治療不能立竿見影;從普通門診轉往急診,患者就診多了一道程序……這些都容易引起患者不滿」。邵華說,當時曾考慮開闢一個綠色通道方便門診與急診間的轉診,但考慮這樣的綠色通道開通後會不可控,最終未予實施。後來,相關科室又提出,科室內感染病人較多,如果一味控制會導致病人流失,希望新規在各科之間區別執行,「如果就此『開口子』,最後也會不可控,所以最終還是沒讓步。」邵華告訴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堅守和博奕」,大家慢慢也就接受了,現在運行已非常順暢。
「我們並不擔心醫生在執行上的障礙。」顧新介紹,一直以來,該院有一支經過專業培訓的臨床藥師團隊對醫囑進行審核,「一旦發現用藥過量或用藥不合理,臨床藥師會發揮藥學專業專長與醫生溝通。」顧新說,醫院每個月末通過報表、信息平臺等形式將臨床藥師的「監控」結果在全院公布,報表數據會細到某個醫生用了多少次抗生素,當月的強度是多少。「按照國家標準,門診抗生素使用率不得超過20%,我們早已降至10%左右,經過抗菌藥物專項整治,門診醫生早已形成規範、合理用藥行為。因此,對於新政並不會有什麼不適應。」
急診和基層醫院會不會成輸液「第二戰場」?
急診和基層醫療機構不在此次「嚴控輸液」之列,二者會不會成為輸液轉移的「第二戰場」?很多人都對此心存疑問。
邵華介紹,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門診抗菌素的使用率不得超過20%,急診則不能超過40%。新政運行之初他們很擔心,門診不能輸液後,急診抗生素的使用率會大幅增加。「但運行一段時間後的統計數據顯示,急診抗生素的使用率還在40%左右,可見大多數患者可以不輸液,口服抗菌藥物是有效的,這也證明,我省即將推行的『新政』是可行的」。
記者在中大醫院看到,該院也沒有專門的門診輸液室,此前門、急診輸液都集中在急診輸液室,共100個輸液位,「門診抗生素輸液取消前,我們平時每日的輸液量為500—600人次,七八月份高峰時達到900人次,現場18個護士都難以應付。」中大醫院輸液室護士長惠曉芳告訴記者,去年4月1日,新規施行當天,該院急診輸液量一下子降至400人次以下,目前日輸液量為300人次左右,「現在每天只需12名護士在輸液室值班,另外6名護士可以調配支援到搶救室工作。」
大醫院的急診不容留「無謂」輸液,基層醫院又如何?
「基層醫院不在取消輸液考核之列,並不意味著在大醫院不能輸液的病人就可以到基層醫院去輸液。」市衛計委基婦處處長劉奇志表示,和大醫院一樣,基層醫院也同樣要嚴控抗生素的使用。為預防「戰場」轉移,市衛計委將對基層醫院抗生素的使用率、使用強度進行嚴格監管。
取消門診輸液
利於推動分級診療
「取消門診輸液並非簡單的治療方式改變,而是就醫理念的一種轉變。」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冷明祥告訴記者,在歐美一些國家,輸液是僅對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後給藥方式」,而在中國,其似乎已成一種就醫文化,醫藥不分家的體制導致民眾醫療觀念長期受錯誤引導。取消門診輸液,是在逐步糾偏過去錯誤的就醫理念。
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認為,大醫院取消普通門診輸液,一方面是遏制抗生素的濫用,另一方面也是秉承分級分工醫療的不同功能定位的決定。「一般認為,可以在門診輸液治療的疾病,可能多數是『小毛病』,既然是小毛病,就該到基層醫院去。」胡曉翔說,大量三級醫院的普通門診病人轉向基層,基層機構的用藥品種是否能滿足需求、醫療服務能力能否跟上等都面臨考驗。他同時表示,取消門診輸液後,會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為避免就診的不方便直接奔向急診掛號,這需要大醫院嚴格把握急診指徵,讓急診真正發揮急診的效用。
輸液的風險
一是輸液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包括藥物過敏反應和輸液反應,發生率要遠高於口服藥的不良反應。
二是輸液過程中可能存在風險,靜脈通道打開後,各種細菌病毒可能由此入侵。
三是輸液時往往會在液體裡加幾味藥,這幾味藥要是配伍不當,對於病患來說也會有危險。
四是容易造成抗生素濫用,醫藥費用支出增加。
我市部分醫院已停止門診抗生素輸液,患者抗生素使用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