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效率將大幅提高!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

2020-12-15 瀟湘晨報

9月2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關於「優薯計劃」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nalyses of a heterozygous diploid potato」(解析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的論文,結合多種測序數據,首次完成了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品系 RH 的全基因組序列,並解析出兩套單體型。在此基礎上,揭示了雜合馬鈴薯基因組內部等位基因的序列差異和表達調控差異,為研究二倍體馬鈴薯自交衰退分子機制和培育二倍體自交系提供了數據基礎,也為其它雜合基因組的組裝和分析提供了借鑑。

雜合馬鈴薯RH

據介紹,馬鈴薯作為世界第三大主糧作物,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優薯計劃」的實施為了加快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基因組所黃三文團隊發起了「優薯計劃」,旨在用二倍體雜交種代替同源四倍體,提高育種效率,縮短育種年限;並用種子替代種薯。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高度雜合,解析難度大,嚴重製約了馬鈴薯基因組設計育種的研究進程。

據悉,研究團隊結合多種測序數據,構建了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從頭組裝和分型的方案,利用 HiFi 高精度測序數據進行初始組裝,得到高鹼基準確性、高連續性的基因組草圖。為了對測序材料進行分型,研究構建了自交群體,並開發出將測序read數量分布轉換成基因型的方案,成功分型出兩套單體型。最後結合遺傳圖譜和Hi-C數據,將兩套單體型實現染色體水平組裝。

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組裝技術路線

對兩套單體型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基因組內單體型間存在2.1%的序列多樣性。研究預測了2萬多個可能引起基因功能變化的有害突變,16.6%的等位基因存在表達差異,30.8%的等位基因存在甲基化差異,有害突變和優勢表達基因在兩套單體型中分布均勻。這表明通過傳統雜交手段,利用重組剔除有害突變十分困難。此外,基於二倍體基因組序列,研究還打破兩個有害等位基因(幼苗白化基因(ws1)和株型基因(pa1))的緊密連鎖,這是培育優良自交系的進程中必須克服的困難。

該研究構建了迄今最完整的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為研究馬鈴薯自交衰退分子機制和培育二倍體自交系的提供了數據基礎。該研究開發的雜合基因組組裝和利用自交群體進行單體型分型的方案,也為解決雜合基因組的組裝和分析供了借鑑。

【來源:晶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Nature:破解迄今最複雜基因組之一:土豆基因組
    the tuber crop potato)的研究論文,新研究為馬鈴薯的遺傳學研究及分子育種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資源。馬鈴薯是世界上四大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蔬菜作物。破譯馬鈴薯基因組序列對幫助科學家們從分子水平上了解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及繁殖過程,以及改良和提高馬鈴薯的品種產量、品質和抗病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2006年,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屈冬玉博士作為項目發起人之一,組建了由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專家組成的中方團隊,參與啟動了國際馬鈴薯基因組測序計劃。
  • 內蒙古大學齊建建教授團隊創造出自交親和、100%純合的二倍體...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菜糧兼用作物。廣泛栽培的馬鈴薯品種是基因組高度雜合的四倍體,遺傳分離極其複雜,且存在嚴重的自交衰退。該研究以野生二倍體馬鈴薯Solanum verrucosum為供體,通過小孢子培養創製了自交親和、100%純合的二倍體馬鈴薯新種質SVA4和SVA32
  • 馬鈴薯「綠色革命」揭開序幕 我國「優薯計劃」取得重大理論突破
    馬鈴薯是世界上重要的塊莖類糧食作物。與其他穀物類糧食作物不同,馬鈴薯是依靠薯塊繁殖的同源四倍體物種。隱性有害等位基因隱藏在高度雜合的四倍體基因組中,使得優良等位基因很難聚合在一起,這是導致馬鈴薯育種周期長的主要原因。一些上百年歷史的馬鈴薯品種仍然在廣泛種植。中國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克新1號」是1958年育成的,至今仍廣泛種植。
  • 科學家完成世界首個梨基因組測序
    注釋4.2萬個基因,為育種提速 果樹不同於我們常吃的水稻,水稻一代出一次種子,一年能出2—3代,育種周期短,育種效率高。而果樹則有3—5年,甚至更長的童期(類似於人類的未成年期),此時果樹尚未開花結果,果實相關的性狀無法知曉,因此選育一代果樹少則也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而選育成功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 中國農科院繪製油菜基因組轉錄全景圖,構建功能基因資料庫
    中國農科院繪製油菜基因組轉錄全景圖,構建功能基因資料庫 劉志偉 童超波 劉勝毅/科技日報 2020-07-31 07:45
  • 農科院發布2017—2020年十項重大科研進展
    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首次克隆了阻礙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自私基因;闡明了自私基因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和促進物種進化中的作用機制。這些發現對創製廣親和的水稻種質資源並有效利用優良種質資源進行優質高產育種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二是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
  • Hortic Res | 蘭州大學劉建全教授團隊發表高質量二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
    儘管紫花苜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工業需求,通過分子育種進行的改良卻非常有限。高質量基因組的組裝和注釋是推動紫花苜蓿優良性狀相關遺傳基礎研究以及分子設計育種的重要基礎。但由於紫花苜蓿為同源四倍體,組裝其高質量的基因組較為困難,而組裝其二倍體祖先的高質量基因組可以為更好的研究四倍體紫花苜蓿的基因組結構和分子育種提供前提和保障。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考慮到大熊貓基因組也是基於短序列高通量測序技術完成,而且牡蠣基因組遠遠小於大熊貓的基因組(大熊貓的基因組是2.4G,接近牡蠣基因組的3倍),牡蠣基因組項目啟動時,曾計劃借鑑大熊貓的測序和拼接策略,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項目組發現牡蠣基因組的高雜合度導致僅僅依靠大熊貓的測序策略根本不能完成拼接工作,這使得項目曾一度停滯不前。柔繩斷木,水滴穿石。
  • 揭示馴化歷史及遺傳分子機制 世界首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構建
    日前,《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銜開展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兩項研究分別構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兩種水果的馴化歷史及果實品質的遺傳分子機制。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棉花的染色體特徵和種間基因組差異的分布。南京農大供圖 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
  • 從朋友圈裡的大土豆看甘肅馬鈴薯育種高質量發展
    現在,南方市場的消費者更喜歡中等大小的橢圓形黃皮黃肉馬鈴薯品種,VC含量高,口感好。」李高峰介紹,甘肅馬鈴薯育種在全國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馬鈴薯高澱粉育種和抗晚疫病育種在國內居領先地位。目前甘肅省有包括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在內的7家馬鈴薯專業育種團隊。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此項研究由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高立志帶領團隊歷經6年完成。研究期間,科研團隊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獲得了這一成果。
  • 科學網—馬鈴薯產業期盼黃金髮展期
    《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在育種創新上,項目組根據構建的主食化品種篩選評價體系,針對不同生態區特點,結合全國各地目前馬鈴薯種植基礎,篩選出適宜4個不同馬鈴薯種植優勢區的18個主食化品種,集成配套一批高產優質、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模式。
  • 他們用基因組技術為中國奶牛「擠奶」
    牛奶產量低下的原因就在於,我國的奶牛在生產性能和群體遺傳水平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且群體遺傳改良效率不高,自主選育優秀種公牛的能力不強。長期以來,我國的種公牛主要依賴從國外引進,傳統育種方法周期長、效率低,難以改變落後狀況。不過傳統的奶牛育種體系以公牛後裔測定為核心,雖然成效顯著,但世代間隔長、育種成本高。進入21世紀以來,基於基因組高密度標記信息的基因組選擇技術(簡稱GS)成為動物育種領域的研究熱點。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 6 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通過構建小麥全基因組遺傳圖譜以及基因滲入分析,為小麥的育種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並且揭示了AB和D亞基因組的遺傳多樣性差異。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的張興坦研究員以基因組學研究揭示榕樹進化之謎為題分享了近期在榕樹基因組中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通過比較基因組、群體遺傳學、轉錄組和代謝組等組學研究,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的未解之謎
  • 秈粳各有緣:泛基因組研究徹底讓兩大米亞種分家
    而這次《自然》雜誌上的秈粳正名,背後則是「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項目的階段性總結。 該項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教授牽頭,聯合華大基因、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馬鈴薯高產高效循之有道
    「以山東為例,進入6月以後,滕州、臨沂、泰安、青島等多地露天馬鈴薯集中上市,價格在1.2元左右。同時,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地馬鈴薯交易遲緩,市場行情疲軟;甘肅、遼寧等地也有早熟馬鈴薯上市。整體而言,市場貨源充足交易量少,過剩出現。後市馬鈴薯價格將會低迷,建議薯農錯峰上市。」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所長王道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