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
我只覺得是自己運氣不好。
你看,
最終考試成績單上,
分數有個238~254的區間的,
如果我運氣好些,
也許能是254吧?
但是,
膚淺的解釋,
掩蓋了我性格中一個很致命的缺點:
表現為:
用考前三個月的NBME來舉例:
NBME 13: 236 (2018.8.6 / uw 30%)
NBME 15: 242 (2018.10.28 / uw 70%)
NBME 16: 246 (2018.11.27 / uw 100%)
NBME 17: 250 (2019.1.19)
NBME 18: 240 (2019.2.17,考前17天)
sim1+sim2: 264+258 (2019.2.24,考前10天)
官方120: 90% (2019.3.1,考前6天)
NBME 19: 250 (2019.3.3, 考前4天)
關於NBME的預測功能,有人一直持有「某套NBME預測更準」的說法,是很不可靠的。還應該看平均水平,以及是否穩定。
我的NBME實際上,一直在250分以下震蕩,從以上所有6次NBME成績來看,平均數值正好也是246。
如果考慮到NBME僅僅是3個block,無論從採樣率還是造成的疲勞程度而言,都不及真實考試,所以我當時應該認為自己在考試時,更大概率是要低於平均數值246的。但是,我「只看正面,不看反面」的缺點,讓我只看到250的那兩次,就屏蔽掉了低的那些。
屏蔽「負面」、「阻止」、「保守性」的正確意見,還可以是對外。舉兩個例子:
李暘大叔反覆說的「...討論組的利弊兼有,而弊大於利...如果非要用,則要學會趨利避害」。這段包含了超過50%以上的「負面阻止」意味的信息,到我頭腦中,就只剩「討論組是有利的」,而屏蔽掉了「負面阻止」的部分。進而,反覆徘徊於各種無考證的「某某說」、過山車般的謠言和無法重複的經驗中。(小編註:更多可見《要「討論」,不要「組」丨限期解散【組】的通知》)
曾雨豪曾經對我說「...UW做一半時候,模考個NBME,再決定是否報名...」。這段話包含了「阻止和保守性」的態度與抉擇,我選擇性地屏蔽掉了,以致於報名太早了。過早報名,對學習其實沒有任何推動作用,而一旦中間出現了變化,不說延期帶來的元氣消耗,最可怕的是不得不趕鴨子上架,而得到一個差成績,或者直接棄考。所以,頭腦要清醒,真別急著報名。Step1的備考過程漫長,有路標系統做引導,已比從前聽從個人經驗先進且靠譜得多。
小編註:附上「棄考」合集 ↓↓↓
《Step1的騷操作丨棄考、改考、延考,都是有大學問滴!》
《棄考 · 補救 · 轉型丨Step1 252 出分前考經(by 「雅彥」)》
《棄考與思考:行於凡人之間丨USMLE Step1 250 出分後考經(by 周軒)》
當必須要面對壞的、負面的事物時,
就會出現下意識地迴避和拖延。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感覺,
我們可能同病相憐...
比如:
考前兩個月內,我花了很大的時間精力看FA,依然有很多章節沒能看第二遍,還把自己搞的非常疲憊。詳見《極度的真實,思凡的反思丨USMLE Step1 246出分前考經(by 鄒思凡)》
這過程中,有一個很矛盾的現象:我看得很慢,卻耐不下心性去仔細看。
這反映出了對FA中有些難點,我有下意識的拖延和迴避。但心中知道這些難點沒有解決,進而產生了煩躁和焦慮。
當時,總寄希望於最後再看,總寄希望於FA沒有看全時還能模考出不錯成績的小確幸...
過去,一直認為難以解決的知識漏洞,是因為「思考不深入,不主動探索」造成的。
比如,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異同點這類問題,做題中會遇到一個個小考點,落在這條線上...
現在想來,如果這樣淺顯的知識,長期以漏洞的形式存在,還成了老大難問題,那不就是我不想學嗎?這是內心中,對這部分知識有迴避呀!
只有那種偶爾腦殘搞錯的知識,才可能是孤立點狀的,比如「slip」和「lapse」,與周圍知識沒有必然聯繫。
而,迴避掉的知識,一般都是「片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