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導演臺灣眷村劇《這些年那些事》將播映

2020-12-22 中國臺灣網

大陸導演臺灣眷村劇《這些年那些事》將播映

2017年03月28日 10:32:02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3月27日電(記者劉歡吳濟海)由大陸導演沈曉海執導的反映上世紀70年代臺灣眷村生活的電視劇《這些年那些事》,將於28日起在臺播映。該劇講述情感故事的同時,也將臺灣離島和眷村風情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27日舉辦的首映會上,該劇導演、製作人和主要演員均出席。導演沈曉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來臺執導這部反映臺灣眷村生活的電視劇,全程都非常順利,與臺灣工作人員合作也感覺很親切。他表示,兩岸影視界一直都有合作,希望未來類似的合作能夠更好更多。

  這部以眷村為背景的新戲,刻畫上世紀70年代的深刻情感,除了在臺灣本島取景,還遠赴澎湖和馬祖兩大外島拍攝。馬祖所在的連江縣縣長劉增應在首映會上表示,希望透過該劇讓更多人看到馬祖的優美風光,助力馬祖觀光業發展。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焦點

  • 大陸導演執導臺灣眷村劇 《這些年那些事》
    《這些年那些事》主演 深圳特區報臺北3月28日電 (駐臺記者 葉紅梅)由大陸導演執導、臺灣班底出演的懷舊電視劇《這些年那些事》於28日起在島內電視螢屏上播出。該劇以風光旖旎的澎湖和馬祖等離島為外景地,呈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眷村少年的成長與愛情故事。 27日下午,該劇劇組在臺北舉辦首映會,導演沈曉海、製作人甯宜文和主要演員艾偉、張瓊姿、陸明君、陳志強、唐林、沈建宏、安俊朋等出席,開心見證這部歷經重重艱難、精心拍攝完成的心血結晶將和觀眾見面。
  • 大陸首部反映臺灣老兵返鄉題材劇將播 收視望"破4"
    2008年決定投拍,三年打磨劇本,五個月拍攝,一年多找發行。由張國立導演、主演的電視劇《原鄉》,整個創作過程透著股艱澀味兒。但這難啃的硬骨頭,「因為有著冥冥中的責任感」,張國立最後還是做到了。   五年磨一劇,賠錢也要拍   《原鄉》以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眷村的老兵們因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張國立對這段歷史了解並不多,第一次接觸有關臺灣老兵的報告文學時,卻淚水漣漣,「眼淚一直掉,可擦乾了眼淚還是要接著看。」
  • 「太平輪」之後: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太平輪」之後: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澎湃新聞 實習生項維肖 蔡琳 蘇顥雲 2015-08-04 09:03 來源:
  • 臺灣眷村的三重理解
    以前聽臺灣同胞總是說起眷村,起初一直不明白它是個什麼含義,以為是一個特別的地理名稱。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1949年,大約120萬大陸人背井離鄉跑到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臺灣各大軍事要地。這些逃難的人幾乎沒帶什麼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由於眷村裡的外省人來自不同的省份,每人拿手的小吃都不同,久而久之,眷村外的人們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南北風味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問了3位臺灣朋友同一個問題:「什麼食品在眷村最受歡迎」。沒想到,他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臺灣小吃天下聞名,眷村的功勞真是不小。
  • 導演賴聲川捧包子與王偉忠講述眷村往事
    網易娛樂11月26日報導 (文/程冉子)11月24日,臺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和臺灣電視綜藝界製作人王偉忠一起出現在北京,為二人聯手製作的戲劇作品
  • 臺灣眷村子弟:有人躋身上流有人成黑幫老大
    直至去年5月,終於有一件事情讓他們一拍即合,決定聯合編導一出舞臺劇——《寶島一村》,今年12月5日將在臺灣推出首演,巡迴全省之後還將遠徵新加坡的藝術中心。到底是什麼事情有那麼獨特的魅力足以打動這兩位才子攜手合作?是「眷村」——近半個世紀臺灣特有的大時代產物,也是代表臺灣「外省族群」的永恆記憶。  「眷村」,顧名思義是「眷屬居住的村落」,尤其是指軍人的眷屬。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臺灣眷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流離
    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這是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主要講述了過去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臺灣老照片(資料圖)儘管這些區域已老舊雜亂不堪,這幾年臺灣都市的更新也在不斷進行,本來是公有地的眷村自然是再開發的對象,大多數眷村在不久後都將消失,那樣的生活方式也將消亡,但因為眷村已經成為臺灣好幾代人的集體回憶,是一個特殊的文化地景,所以在目前快速的都市發展之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保護這樣的聚落。
  • 賴聲川:眷村人的根還在他們大陸的家鄉
    核心提示:我覺得我們在看這段50多年的歷史,1949年大陸人到了臺灣,成為外省人,成為眷村人,這裡面其實我覺得我們大陸的朋友,太多事不了解,太多故事他是不知道的,因為我們大陸的朋友看到的畫面是1949年你走了,然後可能是1988年你回來了,40年以後,回來的都是西裝筆挺,然後帶著什麼三大件,五小件這些禮物就送到家鄉去返鄉,
  • 眷村中的大陸客 《寶島一村》喚醒臺灣共同記憶
    新移民的意外旅程  臺灣眷村落地生根陳文茜:王偉忠過去是我們所謂的跟著蔣介石1949年來臺灣的阿兵哥,士官長的兒子,小時候他們這些從大陸來的難民們後代,就在一個我們所謂眷村裡頭長大,還有一個說法叫竹籬笆。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父母念念不忘的鄧麗君,影響了整代80後審美的林青霞和王祖賢,華人第一導演李安,被文藝青年捧上神壇的話劇導演賴聲川,臺灣金牌節目製作人王偉忠…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眷村人。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後,加快了拆除眷村的步伐。各地眷村一棟一棟被剷平,原地另起高樓,眷村特有的人情味、眷村的生活,以及眷村的精神,仿佛都隨著眷村的改建而淡出。這些曾經最「中國」的地方,隨著拆遷規劃,逐漸從臺灣消失。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中,眷村,是時光停滯的特殊部落。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眷村改建。面對拆遷,眷戶的心情矛盾複雜。幾十年的老房子,既殘且破,但居住幾十年的熟悉環境、親手栽種的花木都讓人牽腸掛肚……臺灣眷村,面臨著拆除消失的命運,為何有那麼多人不舍,有那麼多人去保護它?
  • 臺灣眷村成獨立小社會 大陸春節習俗放鞭炮(圖)
    幾位老媽媽在屋簷蔭涼下拉著家常……老門、老椅子、老滅火器、老狗……臺灣正漸行漸遠的眷村又迎來了2007年的春節。  眷村是時代的產物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
  • 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將臺灣眷村掛麵賣到大陸市場
    王偉忠邊下廚邊回憶當年的眷村菜。(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國臺灣網1月31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日前在微博發文曬出《味道,是臺時光機》廣告,宣傳與臺商合作的眷村掛麵。全片圍繞著家鄉味及回家的概念,郭曉東、蔡康永、大S、阿雅和陳漢典等兩岸知名藝人紛紛轉發。
  • 黑道竹聯幫大佬誕生地,臺灣眷村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
    與大陸不同的是今天的眷村在臺灣好像已經成為歷史名詞,能依然在21世紀還矗立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眷村可謂少之又少,從臺北到高雄886個眷村(近10萬眷戶)基本被拆殆盡。當年建立眷村的時候基本都是臨時性的簡易建築,三年反攻大陸的目標讓所有生活在眷村裡的這些「外省人」並不把這裡當做自己長久居住的家,對老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兒的思念才是他們思緒的主旋律,這種臨時住所不難想像出當時會有多麼地簡陋。
  • 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或改建或拆遷,如今分布在臺灣島內的700多處眷村已所剩無幾,大臺北地區更是已經沒有完整的村落,只有零星散戶,沒有了昔日的炊煙嫋嫋、雞犬回舍的景象。眷村的消逝,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標誌著一種特殊生活形態的失落。而眷村文化的價值,近來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重視。《再見,忠貞二村》導演梁修身說,當年拍這部電視劇,他們就是在嘉義大林一個開始拆遷的眷村現場取景。
  • 「眷村」精英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