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雜談】淺析中學生考試焦慮以及幹預策略

2021-02-28 甘肅教師學苑
考試焦慮是應激情境激發出的狀態,是一種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具有明顯的情景性。在一種高壓力、高要求的狀態下,學生對考試就會產生恐懼、焦慮心態。長期、持續的焦慮就會引發諸多問題,嚴重時甚至會成為個體自殺的直接誘因。自上世紀 80 年代後,外國學者對考試焦慮的研究就進入深化和成熟階段。相對比我國,有關考試焦慮的研究基本始於 80 年代。1990 年,鄭日昌教授、陳永勝教授出版了《考試焦慮的診斷與治療》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而又相對完整的研究考試焦慮的著作。隨著研究深入,學者研究發現考試焦慮與學生自我能力的認知有關,同時發現中學生的心理焦慮狀況會存在地域、性別、年級上的差異。雖然,我國在最近三四十年對考試焦慮有了較多的研究,但是我國考試焦慮的現狀並沒有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視。1. 社會教育環境在我國傳統教育背景驅使下,許多學校為了追求高質量的升學率,把學生和學校都束縛於應試教育的環境之中。教師課堂授課仍然採用「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成績不僅僅是衡量學生的標準,而且也是評定教師教學成果的主要標準。往往正是由於學生渴望被認可的心態又不僅為考試增添了緊張感和焦慮感。2. 家庭教養方式受知識背景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有的父母認為學習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成績似乎關乎著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和一生事業的發展,尤其農村的孩子。作為父母,往往會對子女有超越孩子自身實力的期望,一心想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般優秀人才,不斷地給予孩子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面對這種可能高於自身實際能力的期望,學生們害怕考試,更恐懼自己考出低分時家長的表情和姿態。3. 學生個體因素中學生正好處於個體身心發展的比較敏感時期,意志力還沒有完全穩定,抗挫折能力也相對比較弱。升入初中後,中學生的學習科目突然變多,知識點繁雜,而時間相對緊張。同時中學生由於年齡較小,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他們應試技巧往往不足,自我心理狀態調節能力缺乏,容易導致學生自信心不足,出現焦慮現象。 個體次級評價對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適當、正向的個體次級評價會對所處的問題作出恰當分析。個體如果正確認識考試的作用及意義,有助於個體心理整體狀態的穩定和平衡,情緒會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隨之會促使個體順利完成應試任務而減輕或避免心中焦慮的產生。自我評價意識的偏離會導致他們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期望。中學生在這一時期的自我意識尚不明確,往往會過高地、錯誤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結果,個體往往就會因過分擔心考試失利帶來的不良後果,比如,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排名下滑,而引發高度緊張焦慮感。越是在乎,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以往情緒體驗會對考試焦慮產生影響。當考試來臨時,學生容易會想起以往的失敗經驗或者當時強烈的焦慮反應,而且個體會對這種失敗的不良的經驗加以思維定勢加工。當處於相似情境下,引起情緒波動,形成強烈的考試焦慮。1. 學校方面想要緩解學生考試焦慮的現狀,首要做得就是轉變家長、老師的觀念。他們要打破「成績決定一切」的想法,明白成績並不是判斷一個人的唯一標準。當學生出現心理焦慮或者考試焦慮時,必要時給予學生個體身心疏導,倡導科學又合理的教育方法,致力於為學生創造和諧健康的學習氛圍。2. 教師方面老師要給學生做好有關考試的心理輔導,緩解學生的焦慮的心理壓力。同時教師也要發揮因材施教,積極關注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教師發揮好家校合作的力量,積極地尋求和家長溝通的機會,把握學生的近期思想動態和學習想法。3. 家長方面家長要對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有個清楚地認識和理解,對孩子的關注和關心要適度,不要過分地給孩子壓力和緊迫感。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在平時平等而又積極地與孩子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及時了解子女的想法以及需求。4. 學生方面對於學生來講,知識的積累和掌握要從平時做起,避免「臨陣磨槍」的學習方法。學生不斷調整、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一套切實可行的並且卓有成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掌握好良好的知識儲備,學生才會對考試知識有自己的把握,減少緊張感。適當的放鬆會緩解考試焦慮。學生可嘗試肌肉放鬆、想像放鬆,轉移對焦慮情景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放鬆的目的。同時,學生要加強體育鍛鍊,一方面,身體能夠得到鍛鍊;另一方面,還會培養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從而逐漸克服過分焦躁和緊繃的心理狀態。學生要明確考試只是檢驗階段性學習成果。學生要端正自己對考試樂觀沉著的態度,保持積極正確的應試動機。同時,學生還要改變對成績和未來之間關係的錯誤認知,學生要掌握方法去逐步改變自己本身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從而逐步降低焦慮水平,更好的發揮自己應試能力和水平。總而言之,學生考試焦慮的緩解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要對學生的考試觀有一個正確的指導,幫其轉變對考試的錯誤認識,多多尊重理解孩子。而對於個體來說,面對考試要具有正確的心態,掌握一些自我調節的策略,從容的面對考試。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學生考試焦慮的問題,還有利於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

聲明:本站部分文圖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信用戶請返回上一頁,在左下角對話框中回復「9854」表示您已經閱讀了本文章,網頁版用戶請直接回復「9854」】

相關焦點

  • 第六章 中學生心理輔導 第一節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六章 中學生心理輔導(6分) 第一節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一、心理健康概念一是無心理疾病3、焦慮症:考試焦慮(中學生最常見),表現:隨著考試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出現慌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考試後持久地不能鬆弛下來。
  • 一例中學生對視恐怖的元認知心理幹預
    本案例是我運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對一名中學生的對視恐怖症進行臨床心理技術訓練,經過20次的幹預使其消除症狀,重塑心理結構,恢復社會功能,充滿自信地開始了大一新生活,八個月後回訪該生情緒偶有波動,但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進行自我調整沒有復發,徹底治癒。
  • 班級管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借鑑與內化
    因此,對於班主任老說,了解和處理學生心理問題是一項班級管理基本工作之一,心理教育涉及層面廣不易充分掌握,對於非心理專業的普遍班主任來說,如何應用班級管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最實在有效的問題。
  • [研修生論壇]一例中學生對視恐怖症的元認知心理幹預
    本案例是我運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對一名中學生的對視恐怖症進行臨床心理技術訓練,經過20次的幹預使其消除症狀,重塑心理結構,恢復社會功能,充滿自信地開始了大一新生活,八個月後回訪該生情緒偶有波動,但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進行自我調整沒有復發,徹底治癒。
  • 求醫拜佛為何依然頭痛|一例考試前焦慮的元認知技術幹預
    原來,丁玉每次考試前都會出現頭痛等症狀。這次已經持續了一周,前幾天和爸爸到醫院做了檢查。具有元認知潛意識觀的人,馬上可以判斷出,丁玉對考試有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應。頭痛只是焦慮情緒下的一個症狀表現,只要去掉焦慮情緒就可以解除症狀。
  • 中學生學習焦慮異常的主要原因
    中學生學習焦慮異常的主要原因中學生學習焦慮異常應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焦慮度過高,一種是焦慮度偏低如崇拜明星、好逸惡勞、講究吃穿等等,都使一部分中學生的自尊心和價值感發生「畸變」,而家庭離異的比例上升又使一些中學生失去了正常的家庭管教;有的學校,中下學生過於集中,對學校管理十分不利,諸如此類的原因又都可能導致中學生學習焦慮度偏低。但是,對於學習焦慮起根本作用的,還是內源性因素。
  • 智慧高考策略——調整好心態,就是考試成功的一半!
    而家長們也因為期望值過高、攀比心理等原因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到孩子。這一時期,如何調整考前的心理準備與複習策略,是順利通過高考,取得理想成績的關鍵。那麼,考生該如何調整、如何減壓呢?「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觀點認為,心態是影響高考成績的深層原因。
  • 教師課題階段性成果分享:復學前幼兒園心理危機幹預策略的實踐研究
    教師課題階段性成果分享:復學前幼兒園心理危機幹預策略的實踐研究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後幼兒園心理危機幹預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20YQJY007)階段性成果。
  • 【教育雜談】中學生課堂沉默現象分析
    游離性無言是指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長時間無聲並且游離於課堂之外的消極被動狀態,即中學生「身在課堂心在外」,心中所想與課堂學習之間沒有任何聯繫,由此形成的心不在焉的沉默現象。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這一特殊成長階段,男孩女孩內心細膩敏感,分外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暫時不能正確接納自己,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唯恐自己出糗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
  • 中學生青春期的思想教育
    ,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關心,學生可能會朝著極端的方向發展,繼而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如:早戀、暴力、孤僻等....所以,加強對中學生青春期的思想教育是十分關鍵且必要的。一、目前中學生青春期階段主要的心理問題以及不良影響根據有關調查報告表明,中學生青春期主要常見的心理問題為:喜怒無常、易怒、易氣、意志力薄弱、考試焦慮症、注意力渙散、學習成績下降且不穩定、自我心理承受力過低、沉迷網絡,除此之外,一些學生還會出現行為極端、思想偏激以及過早涉及感情問題等現象的表現
  • 淺析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基礎概念及備考策略
    淺析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基礎概念及備考策略一、重點知識梳理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教育理論考試中常見的知識點,要想弄清理論的實質,我們首先要準確學習理論中的幾個重要概念1、圖式。圖式是指兒童用來適應環境的認知結構。
  • 考試焦慮的應對策略
    不是你明白了焦慮的原因,或者別人勸勸你,就可以輕易擺脫的。那什麼是考試焦慮? 一、定義 考試焦慮是學生在面對考試時產生的特殊心理反應,它是在應試情景的刺激下,受學生的認知、評價和人格特點影響而產生的,以對考試成敗的擔憂和情緒緊張為主要特徵的心理反應狀態。
  • 【教育雜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因此,應加強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以便採取有效教學策略,促使課程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一、 初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長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初中物理教學在目標、模式和方法選擇上多以應付考試為目的。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通常處於主導地位,向學生灌輸大量物理知識和概念,要求學生通過做大量練習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 甘肅教育2020年第14期
    >控輟保學須下足「詩外」功夫張全林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下國家教育考試的應對策略——以甘肅省為例李德銘 張照淵加強鄉鎮學區建設 提高幼兒園管理水平張彥霞發揮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勢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王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王繼武大數據背景下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研究雷鈺巧用地域文化
  • 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幹預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面對花季生命的隕落  ——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幹預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近年來,校園輕生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從心理危機幹預角度積極預防和快速有效應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校園輕生事件  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危機幹預機制,是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生命教育的重要標誌,它不僅體現在危機時刻對師生心理的救助,還體現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對每一位師生個體心身健康的關注。
  • 兒童問題行為的家庭幹預策略
    問題行為處理步驟1、選擇確定行為2、定義目標行為3、行為功能分析4、制定幹預策略5、進行行為幹預問題行為又被稱為不被期待的行為,挑戰性行為,不良適應行為,行為過度等。制定幹預策略基於前事的幹預策略 (預防)基本行為分析單位 行包含前事A,行為B,和結果C。我們所說的問題行為,可以進行基於前事的幹預,也可以進行基於結果的幹預。
  • 高考心理:八種方法讓你遠離「考試焦慮情緒」
    在日常考試中經常會發現,有些平時學習挺好的學生,一逢大型考試(如中考、高考)就屢考屢敗;有些學生在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學得很出色,到了初三、高三卻每況愈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考試焦慮情緒起了很大作用。    考試焦慮情緒是一種常見的、基本的心理體驗。
  • 中學生為什麼會焦慮?父母要自我檢討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細節
    中學生已經知道學習對他意味著什麼,學習成績好,會對他將來有怎樣的一個影響,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一個認知體系。那麼怕孩子建立怎樣的認知體系?認為學習,這個學校就是一個競技場,要天天努力的學習,如果成績不好,就考不上一個好大學,周圍都是我的競爭對手,那麼孩子有這樣的認知就極容易產生焦慮。父母該怎麼樣引導呢?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本文綜述了復原力的概念,有關彈性菌群特徵的已知知識,以及如何使用高脂飲食幹預的人類模型,通過實驗評估微生物菌群的復原力。描述在壓力下腸道微生物群的擾動的概念圖解。一些研究使用抗生素或飲食幹預來擾亂微生物群,並評估各種幹預措施對這種幹擾的影響。大衛等人的一項研究為在人體試驗中研究微生物群的恢復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它所面臨的幹預是動物性飲食(如肉、奶酪),由70%的脂肪、0%的碳水化合物和30%的蛋白質組成。在飲食幹預2天後,微生物群組成就發生了顯著變化,並在飲食幹預結束後6天恢復到基線水平。
  • 幼兒個案追蹤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幹預策略
    虎門東方明珠幼兒園鐵瀟菡【背景】《幼兒園教育綱要》要求「教育應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成人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標,隨時有教育」。   運用個案追蹤的教育方式能滿足每個兒童發展需要,是其個性潛能獲得充分、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