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焦慮是應激情境激發出的狀態,是一種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具有明顯的情景性。在一種高壓力、高要求的狀態下,學生對考試就會產生恐懼、焦慮心態。長期、持續的焦慮就會引發諸多問題,嚴重時甚至會成為個體自殺的直接誘因。自上世紀 80 年代後,外國學者對考試焦慮的研究就進入深化和成熟階段。相對比我國,有關考試焦慮的研究基本始於 80 年代。1990 年,鄭日昌教授、陳永勝教授出版了《考試焦慮的診斷與治療》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而又相對完整的研究考試焦慮的著作。隨著研究深入,學者研究發現考試焦慮與學生自我能力的認知有關,同時發現中學生的心理焦慮狀況會存在地域、性別、年級上的差異。雖然,我國在最近三四十年對考試焦慮有了較多的研究,但是我國考試焦慮的現狀並沒有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視。1. 社會教育環境在我國傳統教育背景驅使下,許多學校為了追求高質量的升學率,把學生和學校都束縛於應試教育的環境之中。教師課堂授課仍然採用「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成績不僅僅是衡量學生的標準,而且也是評定教師教學成果的主要標準。往往正是由於學生渴望被認可的心態又不僅為考試增添了緊張感和焦慮感。2. 家庭教養方式受知識背景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有的父母認為學習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成績似乎關乎著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和一生事業的發展,尤其農村的孩子。作為父母,往往會對子女有超越孩子自身實力的期望,一心想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般優秀人才,不斷地給予孩子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面對這種可能高於自身實際能力的期望,學生們害怕考試,更恐懼自己考出低分時家長的表情和姿態。3. 學生個體因素中學生正好處於個體身心發展的比較敏感時期,意志力還沒有完全穩定,抗挫折能力也相對比較弱。升入初中後,中學生的學習科目突然變多,知識點繁雜,而時間相對緊張。同時中學生由於年齡較小,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他們應試技巧往往不足,自我心理狀態調節能力缺乏,容易導致學生自信心不足,出現焦慮現象。 個體次級評價對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適當、正向的個體次級評價會對所處的問題作出恰當分析。個體如果正確認識考試的作用及意義,有助於個體心理整體狀態的穩定和平衡,情緒會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隨之會促使個體順利完成應試任務而減輕或避免心中焦慮的產生。自我評價意識的偏離會導致他們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期望。中學生在這一時期的自我意識尚不明確,往往會過高地、錯誤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結果,個體往往就會因過分擔心考試失利帶來的不良後果,比如,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排名下滑,而引發高度緊張焦慮感。越是在乎,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以往情緒體驗會對考試焦慮產生影響。當考試來臨時,學生容易會想起以往的失敗經驗或者當時強烈的焦慮反應,而且個體會對這種失敗的不良的經驗加以思維定勢加工。當處於相似情境下,引起情緒波動,形成強烈的考試焦慮。1. 學校方面想要緩解學生考試焦慮的現狀,首要做得就是轉變家長、老師的觀念。他們要打破「成績決定一切」的想法,明白成績並不是判斷一個人的唯一標準。當學生出現心理焦慮或者考試焦慮時,必要時給予學生個體身心疏導,倡導科學又合理的教育方法,致力於為學生創造和諧健康的學習氛圍。2. 教師方面老師要給學生做好有關考試的心理輔導,緩解學生的焦慮的心理壓力。同時教師也要發揮因材施教,積極關注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教師發揮好家校合作的力量,積極地尋求和家長溝通的機會,把握學生的近期思想動態和學習想法。3. 家長方面家長要對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有個清楚地認識和理解,對孩子的關注和關心要適度,不要過分地給孩子壓力和緊迫感。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在平時平等而又積極地與孩子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及時了解子女的想法以及需求。4. 學生方面對於學生來講,知識的積累和掌握要從平時做起,避免「臨陣磨槍」的學習方法。學生不斷調整、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一套切實可行的並且卓有成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掌握好良好的知識儲備,學生才會對考試知識有自己的把握,減少緊張感。適當的放鬆會緩解考試焦慮。學生可嘗試肌肉放鬆、想像放鬆,轉移對焦慮情景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放鬆的目的。同時,學生要加強體育鍛鍊,一方面,身體能夠得到鍛鍊;另一方面,還會培養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從而逐漸克服過分焦躁和緊繃的心理狀態。學生要明確考試只是檢驗階段性學習成果。學生要端正自己對考試樂觀沉著的態度,保持積極正確的應試動機。同時,學生還要改變對成績和未來之間關係的錯誤認知,學生要掌握方法去逐步改變自己本身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從而逐步降低焦慮水平,更好的發揮自己應試能力和水平。總而言之,學生考試焦慮的緩解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要對學生的考試觀有一個正確的指導,幫其轉變對考試的錯誤認識,多多尊重理解孩子。而對於個體來說,面對考試要具有正確的心態,掌握一些自我調節的策略,從容的面對考試。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學生考試焦慮的問題,還有利於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
聲明:本站部分文圖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信用戶請返回上一頁,在左下角對話框中回復「9854」表示您已經閱讀了本文章,網頁版用戶請直接回復「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