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好文 | 青年學者如何做翻譯研究 ——許鈞教授訪談錄

2021-03-01 外語學術科研網

馮:論文發表可能是青年學者最關心也是最頭疼的事。文章顯然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基於大量的閱讀與思考。前一段時間聽浙大外院Esther Pascual的一個學術講座,其中有一句話我非常欣賞,即Don’t let reading stay in the way of writing(不要讓閱讀妨礙了寫作)。閱讀與思考是必須的,但基於閱讀與思考的寫作則更為重要,很多觀點也是在寫作過程中蹦出來的。寫作更能發現自己的無知,也更能刺激自己的閱讀欲望。不要等材料全部具備了,觀點完全成熟了再寫文章,在寫作過程中進一步搜集材料與完善觀點是最有效的。文章只要寫出來發出來,只要能對得起自己的學術良心,無論發在什麼級別的刊物上,都是值得鼓勵與支持的。這是我對閱讀思考和寫作發表的一些體會與感想,不知是否合理?請您批評指正,也希望您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些建議,指明方向。

許:青年學者首先要培養自己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對學術問題的敏感性,以及對語言、對文化、對翻譯的深刻認識。針對人文學者而言,大量閱讀與思考是第一步,要想有堅實的學術研究基礎,這一步是必須要邁出的。很多前輩學者指導自己的研究生時不讓他(她)們在求學期間發表論文,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大量閱讀、思考與積累,為以後的厚積薄發、走精品學術路線做準備。但在目前的學術體制與環境下,這很難行得通,因為絕大部分高校規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必須發表論文才能畢業,拿到學位,並且還要求期刊級別。這對學生來說也許是不公平的,或者說是不合理的。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強制規定也會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養成寫作的好習慣,為進一步的學術發展做準備。針對閱讀、寫作與發表的關係,我基本上認同你的觀點。學術寫作是對閱讀的總結與升華,寫作過程中也會促使你進一步閱讀與思考,使你的知識體系化,我也有這樣的體會。我有個習慣,就是經常記東西,記下突然而來的題目,記下所需要的資料及其來源出處,記下自己對之思考的心得體會。經過長年的思考與整理,思路有了,觀點有了,材料也齊備了,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也會有拼命寫下去的衝動,這樣萬餘字的文章我基本上三五天就寫完了。

你說的「學術良心」很重要,公開發表出來的東西首先要對得起自己,一位真正的學者往往也很看重自己的學術成果。好的學術刊物更有利於擴大文章的影響力,然而,只要是金子,在什麼地方發表都會閃光的。寫出了的文章如果覺得自己不滿意的話,只要時效性不是特別強,也不妨先放一放,比如放個一兩年,隨著知識的積累與思考的深入,再回過頭來修改的話可能就會有另一番景象。我們不能保證自己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學術精品,但在保證數量的基礎上,更要培養精品意識,以質量求發展。只要青年學者具有了發現問題的能力,養成了寫作與投稿的好習慣,再加上精品意識與學術良心,論文數量與質量都會有所保證。我相信這一切都在於一個「勤」字:勤於閱讀,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勤於交流,勤於寫作,勤於修改與提升……

有關學術發表的動機與目的,我有一種感覺,覺得如今的社會,功利心太重。學界也受功利主義的影響,為了單位考核、為了評職稱、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逼迫自己閱讀,寫論文,發文章,一旦目的達到了,寫作的動力便不足,評上教授後少寫文章甚至不寫文章的例子不少。我在不同場合說過,做學問、讀書、思考與寫作這三件事,是學者的基本存在方式。一為求真,二為盡職,三為快樂。我們要努力克服功利主義的傾向,憑自己的研究興趣與學術擔當,不斷追求真理,探索知識的奧秘,為人類知識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青年學者在做研究的過程中也不妨經常問一下自己,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單純發表帶來的利益,還是為了與他人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前不久,我應邀就國際發表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試論國際發表的動機、價值與途徑》,發表在《外語與外語教學》,其中涉及的有關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

相關焦點

  • 許鈞教授:我的翻譯與研究之路
    當初的用心,聽過的課,收集過的材料,買過的書,看過的作品,就像埋下的一顆顆種子,遇到好的土地,遇到雨露,尤其是碰上好的季節,遲早會發芽的。我就是這麼幸運,兩年的學習結束後回到國內,恰逢一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的開端。對於撥亂反正的意義,一個剛剛歸國的青年學者不可能有深刻理解,但改革開放這四個字,在我的心裡卻產生了不小的共鳴,有著一種樸素但強烈的認同。
  • 許鈞教授受邀做客北大人文工作坊暢談「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
    他以自己與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40年的交往為例,深入探討了如何以文學翻譯為入徑,在文字、文學、文化等多個層面積極探索,在學術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的融合與互動中履行好一個人文學者的職責和使命。
  • 譯見||張汨:注重翻譯手稿 推動譯家研究——Jeremy Munday教授訪談錄
    近幾年芒迪教授開始關注翻譯家以及翻譯史研究並提倡對一手資料的發掘,其中主要包括翻譯手稿、往來通信、譯者筆記等。本訪談中筆者與芒迪教授對翻譯手稿受忽視的原因、研究價值、研究方法及未來展望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期推動翻譯史和翻譯家研究。
  • 許鈞:我的翻譯與研究之路
    我自身正是在閱讀一部部法國當代優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異域的力量,也慢慢懂得了如何評判一部優秀文學作品的價值。多年後我應邀在北京大學做公開講座時,強調一個外國文學翻譯者和研究者應該「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一流的作家」。這種觀點的產生,與我在改革開放之初密切關注並挑選法國文學作品的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繫。
  • 外語名家訪談錄——思與識之光
    曾獲得「河南理工大學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河南理工大學優秀教師」「焦作市第三屆優秀青年社科專家」「2012年度全國教育改革優秀教師」「《山東外語教學》優秀編委」(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年度)等榮譽稱號及「2012年度全國教育改革優秀教學論文大賽一等獎」等獎項。主要研究領域是美國文學和文學翻譯。
  • 「學術研究與教師發展」主題講座暨外國語學院青年教師培訓舉行
    2017年12月8日,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鈞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數十名青年教師就「學術研究與教師發展」展開深入交流。許鈞以個人經歷為藍本,娓娓道來,闡述作為一名學者在面對諸多焦慮及壓力下應當如何探求學術之法,拓展其教師發展之道。
  • 專家學者聚焦如何發揮翻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周南平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了南京郵電大學的歷史,以及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近年來在翻譯研究和教學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就,並指出,在經濟、文化加速全球化、數據爆炸、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今天,翻譯必將再一次被推至時代大舞臺的中央。
  • 專訪翻譯家許鈞:文明的交流,從翻譯出發
    我琢磨著名著沒有資格譯,公認的好書也輪不到我譯,那可不可以把法國最新的好作品第一時間翻譯出來呢?後來,這種想法成為現實,還是與南京大學的錢林森老師溝通之後。他很鼓勵我,並幫助我一同尋找合適的作品。上觀新聞:怎麼選擇合適的書目?許鈞:我們當時有兩個參照。一是看獲獎情況,一般在法國獲獎的書,文學性都比較強。
  • 浙江大學機關青年聯誼會,許鈞教授做客「青蓮-知韻」讀書會
    近日,在由浙江大學機關青年聯誼會主辦的第七期「青蓮-知韻」讀書會上,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為青年教職工們分享了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機關黨委副書記呂朝暉向許鈞教授頒發了讀書會獎盃。200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首次獲得米蘭昆德拉授權,由許鈞教授根據法文版重譯中文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於2003年7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與讀者見面。首印15萬冊以後,一印再印,已逾200萬冊,在國內讀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作為國內知名翻譯家,許鈞教授在讀書會現場分享了他在翻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過程中的感悟,以及對文本的解讀。
  • 張汨| 翻譯手稿研究:問題與方法
    基於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內涵與路徑 [J]. 中國翻譯,2017,(2):12-18.[18]孔慧怡. 重寫翻譯史 [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19]盧靜. 基於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綜合研究模式探索——以《聊齋志異》譯本為例 [J]. 外語電化教學,2013,(3):53-58.[20]穆雷,鄒兵.
  • 大咖 翻譯家許鈞:62歲,我的翻譯之路才剛開始…
    【編者按】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翻譯家、長江學者、南京大學許鈞教授近期在「長安譯講堂」上的主題講座。許鈞教授是《追憶似水年華》、《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等著名作品的譯者,還是1999年法蘭西教育金質勳章獲得者。在講座中,許鈞分享了他從教41年以來的翻譯與教學之路。他說,對他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翻譯。
  • 【2017212·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楊麗娟丨丨學術合作:人類學中國化的學者探索——以徐傑舜教授為例
    [23]龍曄生,李陶紅:《第二種人類學史——以徐傑舜教授「中國人類學者訪談錄」為研究對象》,《民族論壇》2015年第2期。[24]孟凡夏:《漢民族研究是一座學術寶庫——徐傑舜教授訪談錄》,《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年第1期。
  • 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郵召開
    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周南平,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鈞,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講席教授、《外語教學與研究》主編王克非,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外國語言文學系長江特聘教授王寧教授等高校學者出席。翻譯大咖齊聚,研討會實為高端學術盛會。
  • 翻譯是前鋒 語言是利器 以翻譯視角回望五四運動
    與會專家圍繞「五四運動」前後主要代表人物的翻譯實踐和研究發表成果和學術觀點,這場學術交流不僅展現了翻譯學科的最新成果,也凸顯了翻譯在歷史進程中,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發揮的巨大作用。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鈞圍繞「五四運動前後的翻譯與語言問題」展開論述,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場涉及語言、文學、文化與思想各個層面的革命運動。
  • 學者上海聚焦歷史進程中的翻譯:五四運動根本改變中國翻譯思想
    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翻譯發揮了重大作用。「歷史進程中的翻譯——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暨第三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4日舉行,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藍紅軍教授當日指出,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被視作傳統和現代的分水嶺,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翻譯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全方位的衝擊和影響。他認為,五四以後,中國翻譯思想開始呈現質的變化。
  • 通過譯詩而思——劉軍平教授訪談錄
    主持人:趙佼通過譯詩而思——劉軍平教授訪談錄趙佼:劉教授認為在西方翻譯理論史上,不少哲學大家要麼把翻譯作為研究哲學的一種媒介,要麼直接通過翻譯而"思",研究語言和哲學問題,翻譯既是他們研究的手段「做翻譯」、「看翻譯」是您在學界首次提出,就詩歌翻譯而言,郭沫若、成仿吾、許淵衝等很多知名譯家都將翻譯詩歌與人生修為聯繫起來,這是否可以歸為「做翻譯」的範疇,劉教授可否談一下您的觀點。劉軍平教授:「做翻譯」範式的「現量」話語屬於重視經驗的知識範型。由於中國傳統學術重「現量」意蘊,輕「比量」分析,中外翻譯學術命題和概念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
  • 特別推薦|中國翻譯研究
    許鈞教授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研究的發展之路》一文中寫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翻譯研究從初始開放和借鑑現當代西方翻譯理論,到強化交流與反思,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學習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關注理論話語建設,注重跨學科綜合創新,我們一直致力於翻譯學科建設、學術研究與行業實踐的同建共構,不斷改善學科環境,發展翻譯教育,培養翻譯行業人才和學術研究隊伍,探索具有自身學術品格的理論體系,走的是一條
  • 譯學並重促進文化交流——訪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
    近年來,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在這一進程中,翻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當今世界,當前國際文化交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西強我弱」狀態,如何持續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是國家、社會和學界聚焦的議題。近年來中國文化和學術「走出去」的現狀如何?對外話語體系平臺建設、翻譯在「走出去」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就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
  • 專家訪談 | 沈國威教授訪談3:詞彙史研究方法
    前兩期的專家訪談欄目,訪談組為大家帶來沈國威教授關於嚴復研究、跨學科研究的心得分享(點擊藍字可回顧前期訪談),今天沈教授還將談到詞彙史研究中具體的研究方法、工具、詞彙史與翻譯史的關係及近作——《漢語近代二字詞研究:語言接觸與漢語的近代演化》。本次推送訪談內容由「翻譯史研究」公眾號訪談組獨立策劃撰文,如需轉載,務請聯繫公眾號授權。
  • 「第六屆全國語言學核心期刊主編與青年學者對話論壇暨唐文治誕辰...
    《當代修辭學》《古漢語研究》《漢語學報》《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世界漢語教學》等十多家語言學期刊或語言學期刊欄目負責人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幾十家高校的一百餘位語言學家、青年學者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