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的《筆記思考書》這本書,顛覆了我很多的認知,讓我重新定義了很多固有的信念,比如時間管理。
曾經我認為,只要自己的注意力能夠聚焦在要做的事情上,那麼按照曾經我認為的注意力比時間更寶貴的信念,那麼,我的時間就沒有浪費,我就能夠高效地完成很多的事情。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也許在某些情況下是這樣的,然而,在自己確實要不得不完成很多任務的時候,這個信念便無法支撐自己走下去,因為一天的時間,確實是有限的,要完成的事情,也確實是擺在自己面前的。
那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在「電腦玩物」站長黃鐘毅所著的《筆記思考書》這本書裡,我找到了答案,而書中提出的以下幾個觀點,讓我重新認識了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的終極目標,是讓自己更幸福,更有成就感。
《筆記思考書》這本書提到,在設定目標的時候,目標並非越多越好,而是要設定一個「自我和諧目標」,也就是讓自己感受到幸福的目標,這個目標和多少沒有關係,而是和自己的內在感受相關。
所以如果一個人即便一天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完成了超過自己能夠承受的負荷之外的目標,但內心卻感覺到更加疲憊,也許是在設置目標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自己」這個最關鍵的因素。
時間管理的主角,並不是目標,而是完成目標的人,也就是自己。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識,而主人翁意識的前提就是要關注到自身的感受。
比如,我們在達成一個目標的時候,如果內心是充滿幸福和滿足的感受,那麼就說明這個目標是我們的自我和諧目標,如果感受到的是不快樂,那麼我們就需要思考,這個目標是不是應該重新設定。
也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思考,這件事情,是為了自己而做的,而不是別人。無論工作、生活中都是這樣,只有將思維轉變過來,才能夠更好的完成時間管理。因為此時的時間,才是你自己充分享受當下的時間來完成的,而不是當成幫助別人完成的任務。
時間管理不是解析任務,而是認識自己。
最知名的時間管理方法「GTD」,包括收集、整理、組織、回顧與檢討、執行五個階段。這個方法被學習時間管理的人當成一個法寶,但是這麼繁雜的步驟,卻也讓初學者望而卻步。
《筆記思考書》這本書提到,我們解析任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了解任務,而是回歸到自己身上,認識自己的能力、願望、渴求,並且意識到,什麼才能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快樂。
想要了解任務,首先要了解自己,也就是說,時間管理,就是認識自己。
任務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我們花時間去了解的不應該是任務,而是自己。當我們對自己有了足夠的認識之後,我們就知道自己喜歡運用怎樣的方式去完成這些任務,反而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今天是周末,我們卻收到單位領導布置的一項任務,要求在下周完成。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認識自己,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讓我們不用犧牲周末的時間,不用加班就能完成,而好好的和家人度過這個周末的時光,還是需要我們暫時犧牲掉陪伴家人的時間,先把工作完成,否則自己玩的也不開心。
這時候,是否充分認識自己就非常關鍵,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能力如何,就能夠知道如何去安排任務,讓自己能夠輕鬆自如,且享受的完成這個任務,而不需要浪費時間在抱怨領導周末安排工作這件事情之上了。
總之,時間管理需要拆解任務,因為可以讓自己更好的了解任務的輕重緩解,但是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足夠了解,那麼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時間管理並不是要準時、積極,而是要平穩、變通。
很多人學習時間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從消極的狀態變成積極的狀態,從拖延的狀態變成提前準備的狀態,但是實際上,時間管理並不是讓你追著它跑,而更多的是享受當下的時光,真正活在當下。
因為我們難免會遇到心情低落的時刻,難免遭受挫折打擊,我們不可能時刻打著雞血,讓自己奮勇向前,我們也需要暫時停下來歇息片刻,給自己緩過來的一個緩衝期。
《筆記思考書》這本書提到,因為我們知道如何享受時間,如何掌控反向,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那就是時間管理技巧可以帶給我們的效果。
時間管理,就是為了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即便此時我們處於低谷,但並不代表我們棄械投降,不代表我們就是失敗者,而只是讓我們更好地去感受當下的情緒,去擁抱當下那個孤獨、受傷了的自己。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的過程,學會時間管理,我們就能面對人生的各種變化,自己的內在依然能夠保持穩定,這才是學習時間管理真正的用處。
寫在最後:時間管理不是讓我們趕時間,而是享受人生
《筆記思考書》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時間管理,不再聚焦於目標和任務,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人生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會陪伴自己走過一生的人,所以時間管理,說到底就是人生管理,也就是自我管理,但是這必須要建立在對自己有足夠認識的基礎之上。
所以,學會時間管理,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讓我們更好地去享受當下的人生。因此,時間管理,值得每一個人好好學習;我們自己,值得每一個人好好認識。
【我是sinly,喜歡閱讀和思考,熱愛學習和成長,如果我的文字,讓你有所啟發,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