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節對城市而言並不陌生,而真正將其作為城市標籤的反而數量稀少。美食不僅是飽腹的物質追求,更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學。
就在下周(5月15日至22日),西部城市成都將迎來「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從名字來看,川菜不是這場美食節的唯一,亞洲甚至世界美食都將匯聚在這座「美食之都」。
當然,美食之都的市民更懂得如何品嘗美味,今天(9日),美團點評披露了一組亞洲美食在成都的數據,其中顯示:從2014年末至2018年末,成都的亞洲餐廳數量增長了8.3倍,亞洲餐廳的日均訪問年度次數增長率位列第四。
無論高速增長的門店數量,還是訪問熱度的增長,背後都是成都人民對於多元化亞洲美食探索的需求。
日本餐館數量穩佔鰲頭,小眾品類廣受關注
瀋陽喜歡韓國菜,成都、重慶更偏好日本菜。在成都,日本菜的門店數量佔整體亞洲菜(不含中餐)的56%。
從瀏覽量來看,日本菜、泰國菜、韓國菜名列前三甲。但從瀏覽量的增長來看,越南菜、新加坡菜、馬來西亞菜則名列前茅。此外,印度菜、中東菜、土耳其菜等小眾亞洲菜系也廣受關注。
↑土耳其菜系 圖據@cYxandsoon
具體到菜品,口味獨特的成都人,也與全國整體的偏好有所不同。
以日本菜為例,全國人民最愛的是三文魚刺身,成都人民則最愛海膽。
↑廚師正在製作海膽
韓國菜來看,全國人民最愛五花肉,成都人民則最愛鍋蓋烤肉。
↑烤五花肉 圖據@成都同城會
熱愛火鍋的成都人,連泰式火鍋也「不放過」
美團點評的數據顯示,2018年,火鍋是全國範圍內餐飲線上消費最火的品類,消費佔比達20.3%,而在以熱愛火鍋聞名的成都,火鍋消費更是佔有絕對領先的地位,在線消費訂單量佔比達40.9%。
「流水的網紅餐廳,鐵打的火鍋串串」,無論外來菜系怎麼衝擊,成都人對火鍋的執著程度依然不減。
不過,熱愛美食的成都人,對火鍋的鐘情可不局限於本土火鍋。美團點評的亞洲美食消費數據顯示,在眾多的亞洲美食中,泰式火鍋的關注度僅次於日本料理和韓國料理這兩個超級大品類,位列第三。
↑泰式火鍋 圖據@小虎的本命年
「黑珍珠」「必吃榜」成亞洲美食拔草清單
大德會席(遠洋太古裡店)、集漁·泰式海鮮火鍋(科華店)、樸田泰式海鮮火鍋(絲竹路店)、Tokyo Beef Dining(伊勢丹店)、吉盞、來了壽司(雙楠2店)、泰色天香等曾上榜美團點評「黑珍珠餐廳指南」和「大眾點評必吃榜」的亞洲餐廳,成為消費者的亞洲美食拔草清單。
事實上,中國傳統美食也在與各國的文化交流中得到進化發展。以最能代表川菜的麻婆豆腐為例,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美食。
↑麻婆豆腐
一道麻婆豆腐,其食材就包括了原產中國的豆腐和花椒,以及分別從中南美及中亞傳入中國的辣椒和蠶豆,在對外交流中又成為了日本流行的料理。
中國美食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食材與技法,形成了現代中餐,並在對外交流中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徵。
越南料理老闆:成都餐飲市場還在擴大
幾年前,諶曉波還是海南一家輕食店的老闆,但成都的餐飲市場更吸引他。2017年,諶曉波在成都創立禧越·越南料理,穿梭在火鍋、串串這樣的本地美食間,這家越南餐廳的生意卻越做越好。
↑禧越·越南料理
這並沒有令諶曉波感到意外。實際上,這位新晉的越南餐廳老闆本就是成都人,他的觀點是,成都人自帶「美食基因」,這種基因並非狹義,而是成都人的口味具有多元性,能夠包容更多品類的食物。牛排、意面等西餐,以及壽司、刺身等日料是最佳的證明。
蓬勃的市場也倒逼企業競爭。諶曉波透露,菜品研發團隊每年還去本地尋找更地道的美食。該店研發總監表示,去年該店曾在一家越南小店尋覓到一款美食,此後花了5000餘元人民幣向店主購買了這份菜品的「秘方」。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編輯 陳怡西
部分圖據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