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風險對知識的依賴 | 《風險社會》

2021-03-02 南都觀察家

烏爾裡希·貝克,德國社會學家,慕尼黑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教授

全文3800餘字,讀完約需8分鐘

風險的確立就是:倫理,附帶包括哲學、文化和政治,在現代化的核心領域,亦即在經濟、自然科學和技術學科等領域復活了。有人可能會說,在工業生產和管理領域,它們是受人厭棄的民主化手段。依靠風險推理,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公共討論。風險的確立是一種共生現象。它尚不為人所知,亦有待發展。這是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日常理性和專家理性,乃至利益和事實的共生。風險同財富一樣,它們都是分配的對象,也都可以構成某種處境,即風險處境和階級處境。然而無論在哪裡,一旦涉及分配問題,風險和財富就會面臨完全不同的利益與爭論。就社會財富來說,人們同可欲求的稀缺物品打交道,如消費品、收入、教育機會和財產。作為對比,風險是現代化的副產品,是不受歡迎的富餘。風險必須得到重新解釋,以便清除或否定。因此,這裡存在著一種對立,一方是肯定性的獲取邏輯,另一方是否定性的處置邏輯,包括迴避、否定和再解釋。收入、教育這類東西是可消耗、可獲得的,但風險和危害的存在與分配原則上需要由論證作為媒介。無論是健康損害,還是自然破壞,都難以通過感受或肉眼而加以識別。就算是那些看似清楚明白的東西,也需要某種社會建構,由具資質的專家來確認其「客觀性」。新近出現的許多風險(核汙染、化學汙染、食品汙染、文明疾病)完全脫離了人的直接感知能力。受害者既看不見也感覺不到那些危害,這樣的危害越來越成為焦點。在某些情況下,危害有可能在受害者的有生之年都不起作用,但會顯現在他們的後代身上。還有一些危害,需要藉助科學的「感覺器官」,如理論、實驗和測量工具,才變得「可見」或可解釋。其中的典型例子是放射性物質所導致的基因突變,而這類放射現象本身卻是不可觸知的。因此,在三英裡島事件這樣的核事故中,受害人完全處在專家的裁決、錯謬或爭執之下,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把分開的因素合起來思考:因果假設光靠知識依賴和不可見等性質,還不足以從概念上界定文明的風險處境。它還包括了其他要素。有關危害的陳述,無法簡化為單純的事實陳述。就其構成而言,危害陳述既包含了理論要素,也包含了規範要素。有些科學發現,如「兒童身上顯著的鉛濃度」或「母乳中的殺蟲劑活性成分」,本身並不比河水中的硝酸鹽濃度或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更像文明的風險處境。只有在加入因果解釋之後,上述現象才算是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產物,或現代化進程的系統副作用。因此,對社會公認的風險來說,現代化進程的執行機構和行動者,包括其中牽涉的特殊利益和依賴關係,構成了這裡的前提。按照因果模式,這個前提同損害和威脅的現象建立了直接的聯繫,即使兩者在社會、內容、空間和時間上是完全分開的。基於這種理解,一位住在慕尼黑近郊的三居公寓裡給自己三個月大的孩子馬丁哺乳的母親,與生產農藥的化工業,與那些受歐洲經濟共同體農業方針驅使,過度施肥並批量生產的專業化農戶,也是「直接聯繫在一起」的。尋找副作用的半徑,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開放。最近,人們甚至在南極企鵝體內發現了過量的DDT。這些例子表明了兩個問題。首先,現代化風險既可能出現在特定的地理區位,也可能是普遍而不確定的。其次,現代化風險施加有害作用的路徑,是多麼飄忽不定和不可捉摸。於是,在現代化風險中,事實內容和時空上相互分離的要素經因果關係而結合在了一起,並被置於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的脈絡之下。至少從休謨起,我們就知道,因果假設原則上脫離於我們的感知。因果假設是理論。它始終需要依靠聯想,以便假定為真或信以為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風險是不可見的。假定的因果關係多少總是短暫而不確定的。就此而言,這種日常的風險意識也不過是一種理論意識,進而也就是一種科學化的意識。就算是用因果假設把制度上分離的因素關聯在一起,這也不足以從概念上界定風險。對風險的體驗還預設了一種規範性視域,即安全感喪失,信任被打破。所以,風險依舊在那裡,它披著數字和方程的外衣,悄無聲息地潛入。原則上,它離不開與特定地點的聯繫,它也是對有價值人生之受損圖像的數字濃縮。這些觀念反過來也只能被相信,換言之,無法被直接體驗。在這個意義上,風險是烏託邦的客觀化底片。在這張底片上,人類或其殘跡歷經現代化進程而得以保留,並重獲新生。這種規範性視域首次明確了風險本身的風險性。儘管還有點難以辨認,但這種視域最終也不會被數學或實驗所祛除。在所有這些客觀化的背後,有關接受度的問題遲早都會走上前臺,並重提那個歷久彌新的問題: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何以為人,何以為自然,它們的哪些特質應該得到保留?由此可見,圍繞「災難」的廣泛傳言是一種誇大、極端而日益具體化的表述,即這樣的發展不是我們想要的。人是什麼?如何與自然相處?這些歷久彌新的問題,在日常生活、政治和科學之間來回搖擺。在文明發展最為進步的階段,這些問題被再度提上日程,特別是在它被戴上數學方程和方法之爭的隱身帽的地方。
所以,風險的確立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一起,並構成新的形態。它們不再因專業化而分離,也不再只按自己的理性標準進行發展或確定規則。風險的確立要求通力協作,這就需要跨過學科、市民團體、企業、行政和政治的鴻溝;或者更有可能的是,風險的確立藉此碎裂成對立的界定或界定之爭。這就帶來了影響深遠的重大後果:在界定風險時,科學的理性壟斷訴求破滅了。現代化的執行者和受害群體分別有著不同的訴求、利益和觀點,相互競爭,相互衝突。他們被迫從原因和結果、發動者和受害者的角度共同界定風險。沒有什麼風險專家。很多科學家在工作的時候,確實情緒激昂,動力十足,力求客觀理性。科學家的界定工作越是具有較多的政策內涵,他就越是追求研究的客觀性。但在其工作的核心領域,科學家仍然依賴於社會性的、預先給定的期待與價值:劃分尚可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暴露量的界線在哪裡,如何確定?向預先設定的標準讓步,是一件容易的事嗎?例如,為了滿足經濟利益,我們應該接受可能的生態災難嗎?什麼是必不可少的?什麼是假定必不可少的?又有哪些必不可少的東西是存在變數的?科學理性宣稱可以客觀地研究風險的危害性,這種主張總是不攻自破。首先,這建立在思辨假設的空中樓閣之上,完全是在概率陳述的框架內展開的,嚴格說來,其安全預測甚至不能被實際出現的意外所駁倒。其次,想要有意義地討論風險,人們必須採取某種價值立場。風險確立的基礎在於數學上的可能性和社會利益本身,特別是當風險的確立和技術上的確定性一道出場之時。科學在應對文明的風險時,總是拋棄其實驗邏輯的基礎,而與經濟、政治及倫理建立一種多配偶婚姻。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們共同生活在「沒有證書的事實婚姻」裡。只要科學家還在謀求壟斷理性,上述受到掩蓋的外部決定要素終究會成為問題。有關反應堆安全的研究局限於評估某種可量化的風險,其依據是可能發生的事故。風險的維度從一開始就限制在技術性管控問題上。某些圈內人認為,技術上不可管控的風險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科學計算或司法裁決領域確實不存在這樣的風險。這些不可計算的威脅拼湊成一種未知的殘餘風險,成了工業化捐贈給所有人的禮物,無論它在何方。大部分人,包括反核人士,主要關注核能利用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災難。無論事故概率多麼小,其代價都是巨大的,因為一次事故會帶來毀滅。可量化的風險概念專注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而否認其中存在的差異。譬如,空難與核電站的爆炸就存在著差異,前者影響有限,後者雖然看似不太可能發生,卻足以影響各國尚未出生的數代人。此外,在公共討論中,風險的特質所扮演的角色還完全沒有得到風險研究的認真對待:核武器的擴散;化學或核技術從民用轉軍用的可能性;一般產品和軍工產品之間的灰色地帶,它會隨風險產業和市場的擴張而擴散到全球;人性(錯誤、不足)與安全的矛盾;重大技術決策拿未來數代人的生活當兒戲,而其影響具有長期性且不可逆轉。沒有完美的系統,也沒有完美的人,足以符合這種必然性。甚至建立完美系統的嘗試,也僅僅意味著建立完美的控制,建立某種日常的獨裁。換句話說,風險討論清楚地表明,在應對文明受害的可能性方面,科學理性和社會理性之間存在著裂縫與缺口。雙方都試圖繞過對方。一方面,社會運動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得到風險專家的解答;另一方面,專家回答的那些問題也沒有切中要害,無法緩解公眾的焦慮。科學理性和社會理性確實是分離的,但同時它們也以各種方式保持著相互的交織和依賴。嚴格說來,即使想要維持這種區分也並不是一件易事。科學關注工業發展中的風險,事實上也依賴社會的期望和價值視域,這就像社會對風險的討論和感知有賴於科學的論證一樣。風險研究曾被要求阻擋「技術恐懼症」,如今卻只能尷尬地緊隨這種恐懼,並從中獲取了超出想像的物質支持。公眾的批評與不安主要源自專業知識和反專業知識之間的辯證對立。沒有科學論證和對這種論證的反科學批判,公眾不免興致索然。事實上,公眾常常對其批評和憂慮的對象或事件缺少感知,因為它們大多是「不可見」的。這裡我們可以修改一句名言:沒有社會理性的科學理性是空洞的,沒有科學理性的社會理性是盲目的。這裡並不旨在描繪普遍和諧的景象。恰恰相反,這裡關注的是圍繞有效性而在各個方面相互競爭和衝突的不同理性訴求。每個陣營都有不同的關注點,因而也會相應地發起變動或維持不變。就變革的優先性而言,其中一方可能看重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另一方可能看重事故概率在技術上的可管控性。*本文摘自《風險社會》,原標題為《論現代化風險對知識的依賴》,經授權摘編;本文已加入「留言贈書計劃」,優秀留言將有機會獲得《風險社會》(譯林出版社)一本。

《風險社會》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的經典名作,後現代社會學理論的傑出代表作。正如作者所指出的,19世紀的現代化消解了等級僵化的農業社會,開創了工業社會的結構圖景;而當今的現代化則是消解了工業社會的輪廓,在現代性的連續性之中,另一種社會形態正在形成。在這一社會形態中,未知的、意圖之外的後果成了歷史和社會的主宰力量,它使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態都處在危險之中。

點擊關鍵詞,閱讀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風險社會 | 新傳理論63
    在答題時,風險社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闡述社會背景的理論,具體結合我國的實際如何來看風險社會?這篇文章告訴你!風險社會是由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在《風險社會》中首先提出,是對全球深層社會矛盾和嚴重生態危機的回應。風險社會是現代化的產物,風險不再是個人或單個組織的風險,而是全球性、結構性現象。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特點
    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中國正處於現代化加速發展階段,各類風險無處不在。2020年春節前,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來勢洶洶,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威脅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組織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整體戰和阻擊戰。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產生、演變及其特點
    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例,通過系統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擴散、應對中的四類社會風險,以及影響社會風險的因素,運用社會風險理論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視野提煉概括出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八個特點,即風險擴散具有跨界性、區域化風險與內部化風險並存、單一風險向綜合風險轉化累積、自然風險與人為風險交織疊加、風險的建構性越來越明顯、普通群眾受到風險的影響更大、潛在的風險可能是長期的巨大的和風險有望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機會。
  • 風險與風險投資基本知識
    由風險一詞;引出了「風險投資」、「風險決策」、「風險資本」。「風險資本市場」、「風險技術」、「風險企業」及「風險投資支持系統」等許多相關的概念。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也稱創業投資,根據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的定義,風險投資是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中的一種股權資本;相比之下,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則更為寬泛,即凡是以高科技與知識為基礎,生產與經營技術密集的創新產品或服務的投資,都可視為風險投資。
  • 盧曼《風險社會學》:社會系統的風險與危險
    相對於那些關於社會、宗教、藝術、法律、科學和經濟的大部頭,有關於風險的寫作事實上是就二十世紀下半葉風險和災難(塞韋索二惡英洩露、沙利度胺醜聞與車諾比核電站)在生態上產生的特定討論所做的文章,而在現代社會主題(生態、倫理、社運等等)的語境中,盧曼並沒有對這些主題漠不關心。事實上,就像提前在為他的後期作品做鋪墊一樣,盧曼首先建構了一種區別,以填補風險討論中的理論空白。
  • 風險社會治理責任範式:全球戰「疫」與中國行動
    應該說,中國方案提供了風險社會治理的一種責任範式。當前,全球戰「疫」為建構風險社會治理的責任範式提供了實驗場域。(一)思維轉換「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加強風險社會治理,防範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首先必須實現思維轉換,即確立「他者性」「複雜性」和「境遇性」的責任思維。
  • 現代刑法的風險轉向
    在他看來,前現代社會經歷古典現代化進入古典的工業社會,而工業社會經過自反現代化正發生向風險社會的變遷。古典現代化主要解決物質匱乏和精神蒙昧問題,財富和權力成為時代特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社會的成功,原來被作為「潛在副作用」而掩蓋的現代化危險日益全球化,成為公眾批判和科學審查的主題。風險發生了社會爆發,這表明風險社會已到來。
  •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中風險等級不包括()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中風險等級不包括()   單選題: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中風險等級不包括()。  A.特高風險  B.高風險  C.中風險  D.低風險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項目評估質量控制。
  • 第二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
    本次論壇以「社會風險與國家安全治理」為主題,來自國內多所高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200餘人參會。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十三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原副主任、中國友誼促進會理事長陳智敏,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鳴起出席論壇開幕式並分别致辭。他們充分肯定了論壇和本次議題的重要戰略意義,並對社會風險與國家安全治理現代化的未來發展做出了展望。
  • 防範涉眾金融風險 送金融知識進萬家
    本次系列活動的目的在於進一步推進防範涉眾金融風險宣傳,深入市民生活場所——校園、企業和社區,採取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多群體宣傳模式,擴大對非法集資、「校園貸」、「套路貸」等涉眾金融詐騙危害的宣傳範圍,引導社會公眾增強風險意識和辨析能力。
  • 技術風險的實在、建構與治理
    作為實在的技術風險     實在論是傳統科學哲學的立足之基,儘管實在論經歷了從傳統實在論到現代實在論的轉換,其關注的「實在」範疇也相應地從物理世界拓展到意識世界,但其核心要義並沒有改變,即人類關於一切實在的知識是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實體之上的
  • 學界|肖瑛《反思與自反:反身性視野下的社會學與風險社會》推介
    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理論、政治哲學、風險社會等。《反思與自反》著力回答四個問題:何謂「反身性」;「反身性」視野中的社會學基本問題;「反身性」是如何建構現代風險社會理論的;「反身性」在當代社會理論中呈現出怎樣的新動向。反身性湧現於哲學社會科學的後現代轉向進程,既是理論建構的重要範式,也是經驗研究的嶄新視角,並糾纏於理性主義與相對主義的二元困境,其紛呈的歧義構成後現代社會科學的一道景觀。
  • 王道民:租賃公司的結構性風險不能過多地依賴銀行
    這個市場怎麼做,風險怎麼控制,利潤怎麼均衡。  公司的經營一定要配合政府決策,2017-2018年11月,辦不了與租賃相關的政策文件,要求公立機構建立分享制,租賃公司把這個分享到徵信報告上,銀行當初借了多少錢,甚至是小貸公司借了多少錢,讓大家的資信更加充分。  融資租賃物以固定資產為主,在投資政策引導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有效需求的波動,將直接影響到融資租賃的投放量。
  • 論文精選|姜曉萍: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本文提煉了國家治理視閾下社會治理體制的價值目標,診斷出目前我國社會治理中存在「維穩」訴求大於「維權」訴求,導致社會治理的價值理性迷失;黨政包攬替代多元協同,導致社會治理新格局難以形成;風險控制重於社會建設,導致社會治理的路徑依賴本末倒置;「即興式」舉措多於制度規範,導致社會治理體制的法治保障不足等誤區。
  • 轉型社會中的職業風險與職業選擇
    我竟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風險。訪問員一開始有點疑惑,後來再仔細回顧我的職業生涯,感到這是我的所謂「經驗之談」。我也回味了一下,確實,「職業風險」是當前轉型社會中青年人、中年人就業(創業)前以及就業(創業)中所要首先具備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風險對應的職業選擇也就相應而生。
  • 社會團體人事、志願者管理風險
    社會團體人事、志願者管理風險社會團體的人事、志願者管理主要包括了負責人任職、勞動用工、勞務人員、勞務派遣人員、退休返聘人員以及志願者的管理問題。由於社會團體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大量細緻的政策和制度,所以社會組織在人事和志願者管理方面面臨非常多的法律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僅涉及到行政處罰、也涉及到民事賠償問題。
  • 真彩文具IPO:依賴主打產品 存市場競爭風險
    招股書顯示,公司存產品太過集中風險。公司在中性筆、中性芯和油畫棒方面具有先發優勢,過去三年,公司中性筆、中性芯和油畫棒等「明星產品」佔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50%,如果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或者公司的上述產品未能適應市場變化,將對公司的銷售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 論臺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社論前沿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汪淑媛教授在臺大社工學刊上發表題為《論臺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的文章。作者發現社工教育系統對於社工職業風險的討論相當有限。本文論述社工教育沒有充分告知學生從業風險,沒有給予適當的因應策略訓練,非僅是不倫理,也可能阻礙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作者強調,將社會工作從業風險以及因應策略訓練納入教育系統,不但能加強社會工作者的勝任能力,更能增進案主福祉,實踐社會工作關懷平等倫理價值。
  • 風險導向審計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從整個審計行業的構成及所接業務情況來看,無論是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仍以帳項導向審計模式和制度導向為主。   2 缺乏風險導向審計產生的動因。   推動審計由系統導向審計向風險導向審計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因就是審計風險,特別是訴訟風險的增大。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是整個審計行業的恢復建立時期,由於當時特殊的社會經濟環境,會計師事務所幾乎沒有訴訟風險。
  • 應對化解重大風險的「同心圓」治理結構
    在應對化解重大風險過程中,黨組織通過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以及方式方法,通過 「再嵌入」方式實現對基層社會的「再組織化」,充分發揮了黨在重大風險治理中的領導作用,為我國基層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02 提升「回應性」強化了基層政府在重大風險治理中的治理能力 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逐步深入,現代意義的「風險社會」也同時產生。在「風險社會」中,風險性質具有差異性、產生原因具有複雜性、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損害程度具有多層次性、調控任務具有多目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