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曼《風險社會學》:社會系統的風險與危險

2020-12-13 澎湃新聞

《風險社會學》,[德]盧克拉斯·盧曼著,孫一洲譯,廣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即出

尼克拉斯·盧曼的《風險社會學》的中譯本如今付梓,距離這部作品當初問世已接近三十年了。本書在盧曼的作品體系中似乎只佔據了一個旁支的位置。相對於那些關於社會、宗教、藝術、法律、科學和經濟的大部頭,有關於風險的寫作事實上是就二十世紀下半葉風險和災難(塞韋索二惡英洩露、沙利度胺醜聞與車諾比核電站)在生態上產生的特定討論所做的文章,而在現代社會主題(生態、倫理、社運等等)的語境中,盧曼並沒有對這些主題漠不關心。事實上,就像提前在為他的後期作品做鋪墊一樣,盧曼首先建構了一種區別,以填補風險討論中的理論空白。這一空白介於有關「自反的現代性」(烏爾裡希·貝克)的那些雄心勃勃的作品,與很多處於另一種極端上的經驗取向的作品之間。前者所處理的風險概念通過技術(細胞技術)、科技(基因研究)與生態風險(氣候)與日常經驗中的危險相掛鈎,而後者則引入了比如說風險與不確定性(弗蘭克·奈特)這樣的區別。這一空白介於理論上近乎脆弱的概念與無法指明方向的經驗研究之間,而盧曼當時試圖以區分的方式來填補這一空白。不能說這一嘗試是完全無效的,但同樣不能說他的意圖被完全實現了。在社會學的系統理論與社會理論中,風險研究仍以專題形式佔有一席之地。就此而言,人們很難詬病這一嘗試本身,因為迄今為止仍缺乏雄心勃勃的作品進一步填補這一理論空白。

除了為社會功能系統寫作的大部頭外,在盧曼為特定社會學所撰寫的所有作品中,也都能發現系統理論基本概念。在當時發展(且直到今天仍具有權威性)的風險社會學主流所使用的風險概念中,危險和不確定的日常感覺(貝克的理論)與介入可能性和受害程度這些專家行話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這一風險社會學主流發展成了一種美式建構主義時,其理論上的活躍程度仍然有限,而盧曼則求助於風險與危險的區別。這產生於溝通行為的自反性與外反性之間的區別,也來自系統與環境的區別:風險來自對自身決定可能的缺陷進行歸因,而危險則來自對會受波及人群的外部決定之缺陷進行歸因。這並非概念的雜耍,人們可以藉此認識到,決定者如此這般進行歸因,是為了讓風險計算的問題終究能夠在現實的當下,將無法實現的未來之當下與對其自身重要的決定之結果聯繫起來。而人們也意識到,其他受波及者的決定者事實上是向外部歸因,比如為了能夠提出抗議而進行歸因。這正是盧曼的風險社會學之核心,因為一方面,這一區別和與滿足於對風險和安全之區別(類似弗蘭克·奈特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之區別)的(日常)研究的主流之間保持了一定距離。另一方面,盧曼從此開始為了風險決定的時間維度和社會性維度組織起他最核心的一組區別。

時間

不同於舊世界,在功能分化的社會中存在一個新舊之間的結構差異,而這一體驗最可能首先出現在過去與未來的差別中。當下的決定指向了一個未來,而未來又反過來取決於一個當下,在這個當下可能的未來被做出決定。這一循環狀況並不涉及理性計算,並導致風險在未來之當下被視為不同於過去之當下的他物——僅僅是因為人們已經做出了決定。那麼因為做出其他決定的可能性已經排除了,人們就有理由對決定感到後悔:決定理論將之視為後決定追悔。但追悔之前決定的人也將他的未來視為風險。風險與安全的區別將自身表達為一階觀察,這種觀察不能看到(徹底的)安全是無法實現的。但觀察一階觀察者的二階觀察者卻可以看到,風險的「另一面」不是安全,而是危險。換言之,也許存在將某事稱之為安全的觀察者。但這一評價並沒有客觀的出發點,因為對這一評價而言,過去和未來之間視野的區別是基礎性,而這一區別又是跟隨著其視野本身而改變的。比如車諾比前後的核電站,石棉醜聞前後的火力發電或沙利度胺醜聞前後的懷孕止痛劑。但即使不存在諸如利益損失這樣轟動的公眾事件,決定也總是有風險的。即使進展順利,也沒有明顯的缺陷,但是人們也已經放棄了決定之前存在的可能性。在決定之後,人們只能緬懷對已經逝去的可能性。

這就排除了客觀地決定評估正確性的可能性,而對這一可能性的排除就成為「處理不確定」的一個核心問題。而所有決定行為都會造成風險與危險的區別。總有人受到他人的決定所影響,特別是因為這所涉及的並不是客觀事實,而是歸因。因此,盧曼可以說,風險問題在客觀上是任意普遍化的。法律(「責任」)、經濟(「所有權」)和政治的制度化(「閾值」)曾經賦予的安全被社會所喪失,正是因為在風險的狀況下,這些安全所必需的共識不再是既定的。而這也適用於專家間的溝通,徒勞地許諾安全,而在危險的模式下只能看到不確定性。此外,比如在使用基因技術的問題中,共識只是或多或少可能或不可能的(很可能是後者!)。作為時間約束形式的風險為這個完全自我產生的現代社會帶來了不可控制性這一特點,而對法律和經濟而言,這曾經是不可想像的。

抗議

這種不可控制性還表明了決定者和受波及者之間的衝突,雙方不能就共同點達成一致,因為他們將互斥的兩種歸因模式化。雖然作為風險調節器的法律與經濟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當涉及到危險時,法律和經濟都無能為力,例如核輻射或市中心的大工地,這些情況下決定者都將之視為自己負責控制的風險。根據當地決定者的可能性從危險的視角出發被視為外部決定的所有溝通接觸,受波及者將之歸因於其環境。這不僅涉及技術、環境或健康,也涉及社會。即使宗教懺悔也是有風險的(關鍵詞是「遷移」和「整合」),如果這被歸結為一個決定的話。

總的來說,可以說一方是風險,而另一方是危險。只要社會的注意力在涉及風險時仍然繫於法律和經濟,這似乎都不是問題。女性在決定中將「男性」視為危險,這是直到20世紀才為人所知,並且不能在法律上或經濟上受到監管。這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在其社會影響範圍內,社會的社會性分裂之深度被風險/危險或決定者/受波及者的區別充分體現了出來。這種區別的嚴重性也很驚人。到目前為止,大多數試圖彌合它們的嘗試都失敗了。參與、倫理和風險溝通(Otway/Wynne 1989)都無法彌補那些溝通著波及性的不信任。通常情況下,情況恰恰相反,尤其是當決定者難以識別時,諸如重大化學事故、生態災難或全球經濟危機。

出於所有這些原因,一種普遍甚至相互的拒絕似乎正在加固。正是這種廣義的拒絕(包括專家的理性),受波及和決定的不確定性為開展抗議行動提供了理由。無論核電廠建造得多麼安全,無論人們如何讓銀行規避投機性虧損,(不確定的)危險視角都會在這一努力中顯現出來。抗議活動創造了一種區別,即抗議和對立面之間的區別,即使在現實和社會性雙重不確定性的前提下,人們也可以以此為出發點。然而,由于越來越難以確定決策者(參見課徵金融交易稅以協助公民組織[Attac]或女性運動),這些要求正在逐漸成為「政治上的訴求」。這些「新社運」的新穎之處在於,他們對權利和再分配不感興趣,而是關注成為他人風險決策的受害者。這反映在大眾媒體(形形色色抗議者的戲劇性登場)的相應關注中,和對科學主題進行描述的意願。

觀察

在對上世紀90年代研究狀況的概括中,克拉克和肖特(1993)抱怨「風險社會學」這一特殊學科沒有統一的理論。事實上,到今天為止也基本如此。對貝克作品偶然但也非常猶豫的調整並未得出有關風險問題的全面理論。如果一種科學理論期待在涉及日常概念時具有高度解釋力,那麼在統一理論的語境中,系統理論的概念當仁不讓。只有系統理論的概念才能從有害而危險的日常直覺中解救風險概念。這是通過聯繫風險概念與決定概念,接著藉助風險與危險之間的基本區別來實現的。這種區別預設了二階觀察,即觀察觀察者如何歸因。人們所觀察的不是客體,而是觀察者,因此人們可以自己計算會在何時達到災難閾值,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哪些代價是內在的,哪些是外在的等等。這種觀察方式用微觀和中間層次的觀察妨礙了理論的宏觀層次(功能系統),在所有這三個層次上都操練了二階觀察,而在功能分化和高系統複雜性的前提下,這是不可避免的。

為了能夠穩定在這些條件下的行動能力,盧曼提出了「理解」意義上的溝通中斷,這意味著規避或中斷風險自反的形式,而作為二階觀察的風險自反甚至很難應付制動調節:決定者與受波及者之間(哪怕臨時的)調節協議,諸如有關垃圾焚燒設備的運轉溫度;不顧高度不確定性而讓人為幹預成為可能的強烈意識形態。在這些情況下,為了重新獲得在不確定性前提下的行動能力,相互理解也會被普遍接受。一種風險社會學式的、同時也可能是由理性所擔保的締結形式不會認同這種安排。在將未來視為風險的觀察中,沒有捲入其中的觀察者能顧避免悲劇性的選擇,因為就像觀察者自身所觀察的那樣,這些選擇都是從中自我產生的——而這也適用於其他觀察者。

人們可能會問,如今風險社會學是否已經超過了這種「研究前沿」。關注「風險社會學」這一學科作品並不多。其中之一則闡釋了社會學宏大理論和經驗研究之間的「鴻溝」。更建議使用「對不確定性的決定」,而把科學家作為「社會政治參與者」和風險的「現實維度」。因為「宏大理論」的低產,這都處於「參與者理論」的視角下。如果不是按照概念,而是按照研究機會給出建議,那人們不應該許諾太多。如果人們看一看相關的《風險研究期刊》,就可以證實這一與「宏大理論」相對的體力活所具備的理論前景。有關有限群體(比如香港的大學生或土耳其的職業司機)的風險感知和冒險傾向的報告佔據了主流。這樣避免對風險社會學概念和與對經驗事實的相應研究進行(「宏大理論式」)反思也不能完全免於風險,因為這樣就錯過了以反思形式自我挽回的機會。

(本文為《風險社會學》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德國社會學家盧曼《風險社會學》中文版出版
    本報訊 日前,德國社會學巨擘尼克拉斯·盧曼的《風險社會學》中文版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引進出版。此書不僅得到盧曼同儕、著名的風險社會學專家克勞斯·亞普作序推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肺炎疫情蔓延的當下,這部30年前的大師級著作更是散發著歷久彌新的理論魅力。
  • 盧曼和他的「社會系統理論」
    1967年以「社會學啟蒙」為題在明斯特大學進行了就職演講。事實證明,盧曼是一位悟性超人的學術專才,他應該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學術空間。1968年,剛剛創立不久的比勒菲爾德大學聘請盧曼擔任該校的社會學教授。新的校園,新的教職,成為滋養盧曼蓬勃創造力的沃土。而他也的確沒有讓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比勒菲爾德大學失望,短短幾年,該校便一躍成為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及人文科學綜合研究基地,領軍人物就是盧曼。
  • 新書速遞|《反思與自反:反身性視野下的社會學與風險社會》
    《反思與自反》在釐清「反身性」的多元內涵及其關係的基礎上,嘗試構建「反思與自反」範疇,然後以之為視角爬梳和考察知識社會學的歷史演變、風險社會的構成邏輯,以及個人與社會關係這一社會學基本論題。本研究在揭示「反身性」的暗面的同時,更彰顯其亮面,從而增進對「解構」的後現代社會理論的「再建構」面相的認識。
  • 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風險社會的決策程序與法律溝通丨律新社法律人經典演講
    文丨季衛東 1986以後,社會學理論非常重要的範式,就是對風險社會的分析。由於整個世界的親密性、流動性越來越強,社會的風險性也越來越明顯。 一個傳統社會各種各樣的危害,所有的問題都出在外在環境。當我們社會進入了風險社會,如果處理得好,那麼整個現代社會通過新的舉措防控風險,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或者其他種類的風險。另外一方面,如果控制不當,可能會成為「失範社會」。目前雷洋事件展示的情況,處於兩者之間,大家都在觀望。
  • 學界|肖瑛《反思與自反:反身性視野下的社會學與風險社會》推介
    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法學(社會學)博士;兼任《社會》雜誌執行主編、《社會理論論叢》雜誌編委會編委、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研究員等。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五十餘篇,代表著作有《友好社會的尋求:美、日、法構建社會協調機制研究》《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等。
  • 現代化風險對知識的依賴 | 《風險社會》
    只有在加入因果解釋之後,上述現象才算是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產物,或現代化進程的系統副作用。因此,對社會公認的風險來說,現代化進程的執行機構和行動者,包括其中牽涉的特殊利益和依賴關係,構成了這裡的前提。按照因果模式,這個前提同損害和威脅的現象建立了直接的聯繫,即使兩者在社會、內容、空間和時間上是完全分開的。
  • 盧曼 | 社會學的現狀與任務
    因而,社會學必須與其他的、交叉學科的富有成果的理論相聯繫,並為此選擇出一個自我參照的、「自我塑成的」系統的理論。運用這一理論,不確定的複雜性被轉化為能夠確定的、在科學意義上有價值的複雜性,從而簡化複雜性。《社會諸系統》正是本著這樣一種思路做出的在一個被設想為沒有中心的世界和一個被設想為沒有中心的社會中發展出一個多中心的(因而也是多語境)理論的嘗試。
  • 盧曼作品中的法概念
    所以關鍵問題在於:「運作如何生產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差異。以及基於回溯性(Rekursivität)的要求,運作如何識別哪些運作屬於它,哪些則不屬於」(RdG 41)。對這一問題,盧曼在另外兩組區分的框架內給出了回答,它們也是我打算要討論的第三組和第四組區分。通過第三組區分,即「功能」和「結構」之間的區分,盧曼首先又回到了他的早期理論。
  • 一文讀懂風險、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評估、風險管理
    需要逐個考慮問題1中的危險事件的可能性,這就要進行因果分析,識別出可能導致危險事件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危險源)。問題3:後果是什麼?對於每一個危險事件,必須識別出潛在的傷害及對問題1所提的資產的負面影響。絕大多數系統都會設置安全棧以防止或緩解傷害。資產是否受損取決於這些安全棧在危險事件發生時是否起到應有的作用。
  • 系統風險有哪些?系統風險名詞解釋
    綜投網(www.zt5.com)12月3日訊  系統風險指的是總收益變動中由影響所有股票價格的因素造成的那一部分。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變動是系統風險的根源,它們的影響使幾乎所有的股票以同樣的方式一起運動。例如,如果經濟進入衰退,公司利潤下降之勢已很明顯,那麼股票價格就可能普遍下跌,幾乎所有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都與紐約證交所指數同方向運動,平均而言,一種股票價格的50%的變動可以解釋為股市指數的變動,換句話說,典型的普通股票的總風險中大約有一半是系統風險。
  • 2018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練習題及答案
    4、斯賓塞社會學理論兩大支柱是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5、斯賓塞將社會分為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兩種類型。6、韋伯關於社會學的定義社會學是一門致力於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動的過程和影響做出因果說明的科學。7、個人與社會關係上存在兩種對立觀點社會唯識論和社會唯名論。8、託克維爾的主要代表作是《論美國的民主》和《舊制度與大革命》。
  • 風險社會 | 新傳理論63
    在答題時,風險社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闡述社會背景的理論,具體結合我國的實際如何來看風險社會?這篇文章告訴你!風險社會是由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在《風險社會》中首先提出,是對全球深層社會矛盾和嚴重生態危機的回應。風險社會是現代化的產物,風險不再是個人或單個組織的風險,而是全球性、結構性現象。
  • 證券資產組合中什麼是非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如何衡量系統風險
    01非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又稱為公司風險或可分散風險,是可以通過證券資產組合而分散掉的風險。非系統風險是指由於某種特定原因對某特定資產收益率造成影響的可能性。非系統風險是特定企業或特定行業所特有的,與政治、經濟和其他影響所有資產的市場因素無關,對於特定企業而言,公司風險可進一步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①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目標帶來了不利影響的可能性。
  •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
    《社會學研究方法論》 B.《社會分工論》C.《自殺論》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4.帕森斯系統功能理論的中心,是解釋________的整合與均衡。(      )A.個性系統 B.文化系統C.社會系統 D.人類行為5.結構功能主義的創始人是(      )A.庫利 B.帕森斯C.默頓 D.狄爾泰6.介於抽象的綜合性理論同具體的經驗性命題之間的一種理論是
  • 程金華:法律社會學閱讀書單(2020年版)
    不過,作為一個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者,我自己每年和我的同事季衛東老師、賓凱老師一起給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的碩士研究生講授《法律社會學》課程,所以,也「不得不」要給學生列出一個書單。所以,我就把我們的教學大綱取出來與讀者們分享。這個書單主要是我編制的,但其中「從馬克思到哈貝馬斯」、「韋伯的法律類型學」和「盧曼的風險社會學」三個部分的書單,是由我的同事賓凱老師推薦的。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產生、演變及其特點
    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例,通過系統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擴散、應對中的四類社會風險,以及影響社會風險的因素,運用社會風險理論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視野提煉概括出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八個特點,即風險擴散具有跨界性、區域化風險與內部化風險並存、單一風險向綜合風險轉化累積、自然風險與人為風險交織疊加、風險的建構性越來越明顯、普通群眾受到風險的影響更大、潛在的風險可能是長期的巨大的和風險有望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機會。
  • 程金華:還不夠全面的,法律社會學100本書單 | 庭前獨角獸
    法律社會學學科邊界模糊的例子之一是,近年來,美國的「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年會參與者有兩、三千人之多,跨越法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社會與自然科學。所以,這事不好整。
  • 現代刑法的風險轉向
    在他看來,前現代社會經歷古典現代化進入古典的工業社會,而工業社會經過自反現代化正發生向風險社會的變遷。古典現代化主要解決物質匱乏和精神蒙昧問題,財富和權力成為時代特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社會的成功,原來被作為「潛在副作用」而掩蓋的現代化危險日益全球化,成為公眾批判和科學審查的主題。風險發生了社會爆發,這表明風險社會已到來。
  • 浙江2004年1月自學考試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
    6.盧曼致力於開闢社會學研究的第三條道路,即_____________。7.後現代理論標榜透視主義和_____________。二、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幹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20分)1.想像演習理論的提出者是(   )。
  • 劃重點丨健康風險評估、風險管理
    7、健康風險評估的目的:(1)利於制訂個體化健康幹預措施;(2)篩選高危人群;(3)評價幹預措施有效性;(4)使個體對健康風險有一個綜合認識;(5)危險因素多元化;(6)多種危險因素無病症;(7)激發個人對改變生活方式以利健康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