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是當代德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學的、活躍的、入世的學者,其研究觸角遍及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宗教學、藝術理論、生態學、科學理論等諸多學科領域。
尼可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是當代德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學的、活躍的、入世的學者,其研究觸角遍及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宗教學、藝術理論、生態學、科學理論等諸多學科領域。他提出的「社會系統理論」以其思辨、抽象特點著稱,同時也體現了對於生活世界和社會問題的深切感悟。這一理論不僅引發了社會學界的熱烈討論,而且受到哲學界的廣泛關注,他曾與哈貝馬斯就這一理論進行過爭論並聯名出版了反映這場爭論的文集《社會的理論或社會技術——系統研究提供了什麼?》(1971)。但迄今為止盧曼的主要著作還沒有中譯本問世。從2000年開始,我們組織翻譯了一批盧曼的著作,這裡選擇其中《社會諸系統》、《社會的法律》、《社會的經濟》的部分內容率先發表,以饗讀者。為使大家更多地了解盧曼,本專欄對他的基本情況和學術觀點作簡要介紹,並將《社會的社會》內容梗概在本專欄中一併刊出。相信對盧曼著述的譯介將會為我國當今的社會哲學研究提供新的助力。
——摘自《盧曼專欄》「主持人的話」
一
1927年12月8日,尼可拉斯·盧曼降生在德國西北部小城呂內堡(Lüneburg)一個啤酒廠主家庭。1944年,17歲的盧曼在動蕩的戰爭環境下中斷學業,應徵到空軍服役。1945年被美軍俘虜,度過一段戰俘營生活。戰爭結束後重獲自由,於1946年到弗萊堡大學學習法學並接受預備行政官員培訓。1949年畢業,在漢諾瓦一家私人律師事務所工作。1952-1953年開始建立他著名的「卡片箱」,這是盧曼做學問的獨特方式,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證收集在卡片箱中的文獻,使各種文本之間形成一種無言的對話,體現出他的對比研究的風格。1954年在呂內堡高級法院任職。1955-1962年就職於下薩克森州文化教育部,從事法務及公共行政工作。盧曼的仕途是平坦的,幾年功夫已經成為州議會參議員,但強烈的學術興趣很快就把他引向了另外一條生活道路。
1960年,33歲的盧曼拿到了州獎學金,興致勃勃赴美國哈佛大學,師從社會學大師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攻讀行政學與社會學,從此開始了學術生涯。1962年學成歸國後,在德國聯邦政府設立的施佩耶爾(Speyer)行政專科大學研究所任職。1964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正式組織的功能和效果》。1965年任多特蒙德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的部門主管,同時在職攻讀明斯特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其導師是著名社會學家謝爾斯基(Helmut chelsky)。1966年在明斯特大學通過博士論文和高等院校授課資格論文。1967年以「社會學啟蒙」為題在明斯特大學進行了就職演講。事實證明,盧曼是一位悟性超人的學術專才,他應該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學術空間。1968年,剛剛創立不久的比勒菲爾德大學聘請盧曼擔任該校的社會學教授。新的校園,新的教職,成為滋養盧曼蓬勃創造力的沃土。而他也的確沒有讓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比勒菲爾德大學失望,短短幾年,該校便一躍成為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及人文科學綜合研究基地,領軍人物就是盧曼。從此之後,盧曼與比勒菲爾德大學相伴終生。直至他身後,該校仍被作為盧曼基金會的駐地。
1971年,盧曼與哈貝馬斯出版了他們的論爭文集《社會的理論或社會技術——系統研究提供了什麼?》。1984年,盧曼社會系統理論的奠基之作《社會諸系統》問世。1986年《生態溝通》出版,表明他已轉向研究現實的生存與倖存問題。1987年發表了60壽辰紀念文章「作為激情的理論」。1988年獲德國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最高獎項黑格爾獎,其學術聲望如日中天。1993年2月9日,盧曼在比勒菲爾德大學做了題為「什麼是隕落」與「此後還有什麼」的告別演講,並於同年退休。1995年動筆寫《社會的政治》。1997年,出版了集30年研究心血、也是他一生最重要學術成果的兩卷本巨著《社會的社會》。此時,已過古稀之年的盧曼似乎仍然處於學術發展的巔峰時期,人們還在盼望著這位多產作家更多的新作問世。然而僅一年之後,1998年11月6日,盧曼卻在比勒菲爾德的奧爾泠豪森盍然去世,享年71歲。
二
盧曼一生著述頗豐,屬於當代思想家中勤於耕耘的多產者。我們根據他的研究興趣和研究領域,把他的著作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他的基本理論著述,以《社會諸系統》和《社會的社會》為核心,包括《社會的科學》、《社會的經濟》、《社會的藝術》、《社會的法律》,以及兩部手稿《社會的政治》與《社會的宗教》。我們可以把《社會諸系統——一般性理論之綱要》作為整個研究的引論,把《社會的社會》作為盧曼本人對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總結,其它幾部著作是分布在幾個最重要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一系列著作構成了盧曼社會系統理論的總體輪廓。這些研究給我們的印象是:論域寬廣,資料豐厚,個性鮮明,但其思維之抽象和觀點之艱深卻令人望而卻步。
第二類著作是關於概念史的研究,這是一些當代社會科學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包括:法權、國家、國家至上、個體主義、倫理、道德、文化、自我指涉、作為激情的愛、天然或未開化,等等。盧曼在四卷本的《社會結構與語義學》等著作中對於上述概念分別作了歷史語義學的考察,雖然沒有列入總的理論體系,但這些博學多才的概念史研究對於前面的抽象理論恰恰是必要的補充。通過這些個別的研究和盧曼提供的內容豐富、闡釋充分的原始資料,即使是對社會系統理論完全陌生的讀者,也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這一理論的總體設想,並了解它的基本內涵。
第三類著作是針對社會現實問題和政治哲學問題展開的具體分析,比如《風險社會學》、《大眾媒體的真實性》、《生態學的聯繫》、《福利國家的政治學理論》等等。盧曼擔任公職的經歷使他持續保有研究組織社會學問題的興趣,他在這方面的著述有《正式組織的功能和效果》(1964),重要手稿《組織與決策》(2000),以及《社會的組織》。應該說,這些著作加重了他的社會政治哲學分量。儘管盧曼的研究風格一貫是傾向於純學術化的,他在理論闡述中十分重視始終保持觀察者的距離,但以上這些著作還是可以被視為現實性的和最接近政治領域的,因此在他的所有著作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三
盧曼的著作鮮明地反映著他的理論興趣和思想發展軌跡。他的全部學術研究以現象觀系統論為線索,廣泛地穿行於各個學科領域,展現著寬闊的理論視野和獨特的學術成就,其中許多觀點是極有原創性的。比如他對於社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探討,對於行為與意義的反思,他所提出的交互偶變性、自我指涉、自我創生、複雜性化約等一套概念,都烙上了他自己獨特的研究痕跡。
60年代至70年代初,是盧曼奠定自己社會系統理論的早期。當時,以貝塔朗菲、波爾汀等人為代表的一般系統論正引起廣泛關注,學術界普遍受到這股潮流的激蕩,醞釀著新的變革。盧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自己多年的基層行政實踐和社會學理論功底為根基,開始嘗試把系統理論同組織學理論相結合,並進一步將系統理論運用於對社會的總體研究。盧曼從組織行為的視角重新考察社會系統,對平等、解放、正義等傳統價值提出質疑;這同哈貝馬斯以個體主體為基礎的交往合理性研究構成了理論上的衝突,雙方的論戰由此而拉開序幕。長達數年的論爭波瀾起伏,成為德國學術界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也反映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論爭的另一個側面。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在進一步吸取生物學和控制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特別是吸取了智利生物學家瑪圖拉那(Humberto R. Maturana)和瓦列拉(Francisco J. Varela)、德國控制論專家弗爾斯特(Heinz von Foerster)的理論見解,盧曼將他的社會系統理論從宏觀上作了發揮,竭力使其成為一種通行於社會的普遍性理論。相對於哈貝馬斯對實踐理性的強調,盧曼指出,由於社會的複雜性,要求處理社會問題的工具必須具有相應的複雜性,所以技術理性在社會系統中應該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此一階段盧曼在社會系統理論方面的奠基之作《社會諸系統》的出版,標誌著他在理論上的成熟。當然,以系統論的觀點要求,這套理論還必須運用到社會的各個功能部門即社會的各個子系統中去;因此盧曼從社會的總體出發,一步步分層次向社會的各個重要領域深入開掘。從80年代開始,系統哲學的理論被廣泛運用於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生態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和哲學、社會學、法學、文藝學等社會科學領域。
80年代後半期到90年代後半期,盧曼的理論建樹仍在繼續推進。這不僅體現在他又有新的理論創造,而且體現在他對以往觀點的進一步深入闡發和細化。比如,他對社會的自我指涉和自我再生現象繼續探究,著重提出社會系統的悖論和套套邏輯(tautology,原意為重複、同義反覆,在此指社會系統的自我複製)問題;在將科學作為現代社會功能體系的一個環節進行考察時,提出了系統的自身運作封閉性問題;他還從現代社會各功能體系的視角,討論了溝通與環境的關係即生態溝通問題。在對社會的各主要子系統——包括政治、經濟、法律、道德、教育、科學、宗教、藝術、生態等領域一一探討之後,盧曼以《社會的社會》為題,出版了他生前的最後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四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的重要之點包括:
1、社會系統被看作基於要素和關係的動態體系,這一系統的複雜性突出了選擇的作用,也就是說,社會系統中的任何一個運作都是在諸多可能性中的一種選擇。從宏觀上看,我們所處的社會系統與其周邊環境進而與世界構成一個多層次的結構體。通過系統與環境的互動,可以使環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為系統運作的組成部分,同時也使系統的產物成為環境的選擇。系統還能夠透過環境進一步對世界有所了解,以求擴大自身的活動場域和運作的可能性參照。
2、實現了系統理論的第二次範式轉變。如果說,從探討系統內部整體與部分的差異轉向探討系統與環境的差異是系統理論的第一次範式轉變,那麼系統理論中的環境開放性概念被涵括系統的開放性與封閉性的自我指涉概念所取代,則是系統理論的第二次範式轉變。盧曼認為,社會系統不僅具有自我組織、自我調整的特性,而且具有自我指涉、自我再生的特性。自我再生是生物學家洪博託·瑪圖拉那(Humberto Maturana)1972年提出的概念,指生命體藉助內在成分的互動,反覆產生其自身的構成網絡。盧曼借用了這一概念,並於1985年將自我再生概念納入自我指涉概念之中。他的自我指涉理論不僅通過討論系統與環境的關係推進了對系統開放性的認識,而且提出了同樣重要的系統封閉性問題,也就是說,通過自我再生功能,系統能夠抗拒外界幹擾的影響而產生自身的秩序。
3、自我指涉理論對主體性和內因論的再次確認。個體憑藉著自我再生運作,可以將自己的內在元素或事件同外部環境或他人區分開來,並由此展示其自我主體性。應該說,只有個體本身能夠決定,他要接受什麼,他要如何建構自己的個人特性,以與他人相區別。同樣,一個社會系統通過自我再生運作,也可以再生其要素,並由此突顯自己的主體性,以區別於其它社會系統。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性是不受制於外部環境或其它系統的。外部因素或其它系統的作用只限於提示一些可能的自我確認方式,只有當個體或系統接受了這些提示,並將其納入自我再生運作中時,這些外在的影響力才有意義。例如,科學界就是一個自我指涉系統,它本身具有產生動因、促進知識發展的自主性;外在經濟環境的相關因素,只有被轉換成科學系統的內在運作以後,才能發揮影響。盧曼這些論述,再次確認了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道理。
4、對於帕森斯首先提出的交互偶變性概念作了重要發揮,意指甲乙雙方的溝通實際上是在一個無限可能性的視域中進行選擇,因此,拒絕、故意曲解、不做反應或是以替代行為來對待對方的建議都是可能的,這對於理性前提下理解的溝通是一個嚴重挑戰。按照傳統符號互動論和解釋學的社會學觀點,溝通要以甲乙雙方的共有符號及統一性文化價值為先決條件,使人們能夠交換觀點、互補期望、表達同理心,也就是取得某種共識。而按照盧曼的解釋,溝通的所謂前提條件根本就不存在,而且實際上也不必達到什麼共識,溝通系統只需與時俱遷地調整好自己的偶變選擇,對於雙方的偏差、衝突、誤解做出適當處理就可以了。更徹底一點說,甲乙雙方的透明度未必能增加溝通的可能性;相反,由於兩個系統均存在自我指涉運作,因此透明度越高,溝通不成的可能性會越大。這種見解完全背離了以往關於交互主觀的結構性解釋,而成為一種帶有後現代意味的行為主義解釋。因為,文化價值的一致性也好,溝通的理性前提也好,政治運作的規則也好,解釋學的良知共識也好,這些社會秩序賴以存在的傳統手段,在此全部都失去了任何意義。盧曼進一步指出,社會秩序的維持並非在於人與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理解或制裁,而在於甲乙雙方如何接受彼此的選擇而限制自己進一步的選擇行為,也就是如何針對對方的選擇來調適自己的行為。
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是當今哲學與社會學共同關注的前沿理論,也是世界哲學發展潮流中的一個亮點。相信對於盧曼及其理論的研究,會有助於我國當代的學術研討和理論建樹。
來源:《世界哲學》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