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Gifted》(中文翻譯為《天才少女》)主要講述了天才少女瑪麗(Mary)在單身母親黛安自殺身亡後,被舅舅弗蘭克Frank(扮演者:美國隊長克裡斯Chris Evans)帶到了一個偏遠小鎮上撫養長大。弗蘭克按黛安的遺願,要讓Mary成為一名普通的學生,享受到普通人的幸福童年生活。
可Mary一上小學就爆發出了驚人的數學天賦,與老師、校長、同學產生了各種衝突。
連「隱身已久」的外婆也聞訊趕來,堅持要把Mary帶走,要用最優越的資源把她培養為一名未來的優秀數學家。
一場天才少女的撫養權爭奪戰就此展開……
曾經有網評說,乍一看起來,這是一場「暖爸打敗狼外婆贏回蘿莉撫養權」的美國式電影,但實際上裡面所蘊含的卻是不同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並對現在流行的家長教育方式提出了靈魂拷問。
【筆者註:為了便於理解,下文會統統把Mary作為第一人稱來描述】
1. 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到底對不對?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看似優秀的人才背後,卻是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黛安與弗蘭克無一例外均視兩人的親生母親伊芙琳(Everyn)為仇敵。
a. 當年在外婆伊芙琳Everyn的悉心培養下,母親黛安Diane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數學家,甚至攻克了最難的千禧年問題。b. 舅舅弗蘭克也成為了波士頓大學的一名哲學教授。黛安明明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猜想之一的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卻囑咐弗蘭克要等到伊芙琳死後再公開發表,甚至連生了孩子這件事都不告訴她。
弗蘭克根本無法與伊芙琳正常交流,說不上三句就炸鍋。對於Mary的撫養權,母子二人更是一言不合就鬧到了法庭去仲裁。
黛安與弗蘭克均無法正常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感情問題
黛安17歲的時候跟初戀男友保羅出去滑雪後,被母親用「起訴保羅綁架黛安」的方式硬生生把他們拆散,那時候,黛安的第一反應是——自盡;跟Mary的親生父親僅僅認識了一個月就懷上了Mary;生完孩子不長時間就自殺了。
可以看出來,雖然黛安在數學方面造詣極高,內心卻極其脆弱,感情生活更是一地雞毛。
弗蘭克也沒好到哪兒去,在姐姐自殺後,直接辭去教授的職務,帶著Mary到小鎮上當起了修船工,每晚混跡於酒吧買醉;面對女老師拋來的橄欖枝和各種噓寒問暖,他完全不知所措,甚至對這樣近距離的接觸展現出了一種本能的抵抗情緒。
黛安和弗蘭克的這個狀態,跟母親伊芙琳的教育是有直接關係的。
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就是在培養高分低能的「殘障人群」,因為對孩子精神人格的傷害,是看不見的,也不是短期內可以發現的。
前幾天看到人大的碩士研究生失蹤幾天後被告知身亡,雖然不想過多妄自揣測,但想必也是心理上已經崩潰了吧。
2. 以愛的名義,實則是對孩子的傷害
在如何教育Mary的方式上,舅舅弗蘭克和外婆伊芙琳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弗蘭克堅持了姐姐的遺願,同時他也以自己的經歷為戒,要讓Mary成為一名普通孩子,享受一個正常的、快樂的童年,而不是整天把自己埋進數學題中。甚至拒絕了讓Mary在享受全額獎學金的前提下去橡樹天才教育學院的機會。
劇中有一個讓人心都要化掉的鏡頭:Mary一直在專心做數學題,卻被舅舅一把抱起,說到外面玩。夕陽下,小蘿莉Mary像個小猴子一樣,在舅舅的身上爬來爬去,聊著關於上帝的話題,溫馨極了。
而外婆伊芙琳堅持要讓Mary接受最高級的教育,哪怕是對她超人天賦的任何懈怠,都是對全人類的一種犯罪。她認為弗蘭克現在無論是從教育環境還是物質基礎上都無法給Mary提供正面幫助,因此要把她帶到自己身邊。
但是,他倆都沒有真正地考慮過Mary的感受。
Mary在普通學校上學並不快樂,而更像是一種折磨。她所需要的,是電影最後所呈現的那樣,她跟很多大人一起在高級學院上課。而弗蘭克只是硬性地想讓她成為一名普通孩子,因此,Mary嘲笑老師、頂撞校長、跟大她5歲的壞孩子打架,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並且最最重要的是,Mary喜歡數學、學習高深進階知識,是她自己的真實愛好。弗蘭克所採用的這種「強行普通」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問題的。
外婆伊芙琳在教育黛安的時候,就認為彈鋼琴和上體育課是無用之事,「你只需要專注於你的主業數學就好了」。這個場景有沒有中國家長的即視感?伊芙琳把這樣的教育思維同樣用到了Mary身上,所以Mary直言,不想跟這個「專橫」的外婆一起生活。
以愛的名義,是很多家長一直在做的事。在他們的心中,無私付出不計回報,一心只想為孩子的將來考慮,因此,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買進口奶粉、穿進口尿褲,帶他們去上各種早教班、興趣班,買學區房讓他們上最好的學習,報最熱門的專業……
可是,請問你們可曾真正想過孩子的感受?可曾想過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可曾想過他們想要玩什麼?
以愛的名義,很多帶給孩子的是傷害。有的,是一輩子。
3. 孩子,不是你的,也不必去替你完成什麼夢想
外婆伊芙琳是英國人,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名數學天才,考入了劍橋大學,跟很多同事一起研究數學。可惜等她嫁給了Mary的外公後,就跟著他到了美國,從此退隱江湖,相夫教子。
但她心中一直有一個攻克世界最難數學猜想——千禧年問題的夢想。
黛安的出生和所展現出來的天賦,又讓她的這個夢想火焰重新燃燒起來,所以她用盡了所有的力氣去確保黛安的數學之路,包括不讓黛安上體育課、掐掉了黛安的鋼琴興趣、抹殺了她的初戀愛情等等。
在法庭上,伊芙琳直言:她對黛安的期待已經超過了普通母女的位置,而是為了全人類的未來著想。
這是一個非常理直氣壯、又悲劇萬分的理由。
明明是伊芙琳自己的夢想,卻冠冕堂皇地跟「人類未來」扯上了關係。當然,這可能是伊芙琳自己的真實想法,可憑什麼一定也要讓女兒持有同樣觀點呢?
為了這個所謂的「夢想」,搭上了自己女兒的一生。值得嗎?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不管怎樣,對黛安是不公平的。
小結
走得太急太遠,就會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無論是從弗蘭克還是伊芙琳身上,我們都能看到,有時候為了一個正確的目的,我們往往會走的很遠很遠,超過原本就應該停下腳步的界限,讓正確變成了錯誤。
弗蘭克急於讓Mary成為一個「普通兒童」,伊芙琳則一心想讓自己的家族解決數學猜想。他們都忽略掉了孩子(包括黛安,弗蘭克和Mary)其實是一個人,一個有自己愛好和觀點的人,一個不應該任憑別人擺布的人。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應該停下腳步,放下「以愛為名」的牌子,想想我們當初是為了什麼而出發。
《天才少女》這部電影所帶給我們的終極思考是,教育的出發點到底是什麼?
在我看來,即是找到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的興趣愛好。
所以,只要是不利於這個出發點的,無論你是持有什麼理由,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要講給我們聽的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