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港片的影響,說到中元節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這是一個恐怖的「鬼節」。其實中元節,最開始是因為這一天剛好是小秋,此時已經有了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最開始中元節只不過是一個祭祀先祖的節日,跟我們現在過的清明節是一個意義的(但是中元節的影響力在古代又遠遠超過清明、七夕這樣的節日),也正是如此在很多地方中元節都有著很多不同的習俗,尤其以閩臺地區更為隆重。
要說在整個中國對待神佛鬼神最為敬畏的地區,閩臺地區如果排名第二的話,那麼應該沒有哪個地區敢排第一了。特別是福建泉州地區,作為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至今臺灣地區仍然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都來源以此,其中也包括中元節的風俗習慣。
中元節作為佛、道、俗三者結合的產物,自然被賦予了三種不一樣的慶典儀式。其中佛教跟道教的儀式跟全國其他地方大同小異,無非是放河燈,誦經做法事之類的。但在民俗這一塊閩臺地區的慶典方式卻與其他地方有著天壤之別。
在閩臺地區中元節(我們當地人更習慣稱之為普度)是一年當中僅次於春節的存在,跟農曆九月的佛誕(俗稱佛生日)並列為第二熱鬧的節日。其實從普度一詞,我們大概就能明白先祖們的想法了,在先祖們的眼中那些還有後人祭祀的鬼神還能在忌日裡得到供養。但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孤魂野鬼卻沒有了後世子孫的供養。出於對這些孤魂野鬼的憐憫、敬畏,普度這個風俗就應運而生了。
在我印象中,普度這一天家中長輩一大早就會去大祖屋裡面祭祀直系的先祖們。等到了下午的時候,還有兩個儀式,一個是在家中門口擺上「三牲五果六齋」敬老天爺;另一個則是去「公媽廳」祭祀「萬公萬媽」,所謂的「萬公萬媽」就是指那些沒有後人祭拜的孤魂野鬼,而「公媽廳」則是他們居住的地方,在泉州南安地區幾乎每一個自然村都有自己的一個「公媽廳」。
而臺灣地區則將這些孤魂野鬼稱之為「好兄弟」。在臺灣地區等到七月初一開鬼門後,各地村莊或鄉鎮輪流舉行普度,以祭拜孤魂野鬼,把七月裡的每一天排得滿滿,讓孤魂野鬼每天都能飽食。後來臺灣政府為推行節約政策,將普度的日期集中在七月十五日舉行,許多地方風俗因而改變。
當然在閩南地區也是這樣的,每一個自然村的普度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在七月十三、有的在七月十四等等,幾乎在七月的每一天裡面都會看到自己村子或者隔壁村子的人在舉行普度慶典。在白天的慶典結束後,晚上家中長輩就會邀請那些當天沒有做普度的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這些祭品。在物質缺乏的的時期,能夠吃上這些豐盛的食物,對於先輩們而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正是這個原因普度跟佛誕才能成為閩臺地區僅此於春節存在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