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同源,閩臺兩岸是如何過中元節的?

2020-12-24 煮酒君

也許是因為港片的影響,說到中元節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這是一個恐怖的「鬼節」。其實中元節,最開始是因為這一天剛好是小秋,此時已經有了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最開始中元節只不過是一個祭祀先祖的節日,跟我們現在過的清明節是一個意義的(但是中元節的影響力在古代又遠遠超過清明、七夕這樣的節日),也正是如此在很多地方中元節都有著很多不同的習俗,尤其以閩臺地區更為隆重。

要說在整個中國對待神佛鬼神最為敬畏的地區,閩臺地區如果排名第二的話,那麼應該沒有哪個地區敢排第一了。特別是福建泉州地區,作為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至今臺灣地區仍然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都來源以此,其中也包括中元節的風俗習慣。

中元節作為佛、道、俗三者結合的產物,自然被賦予了三種不一樣的慶典儀式。其中佛教跟道教的儀式跟全國其他地方大同小異,無非是放河燈,誦經做法事之類的。但在民俗這一塊閩臺地區的慶典方式卻與其他地方有著天壤之別。

在閩臺地區中元節(我們當地人更習慣稱之為普度)是一年當中僅次於春節的存在,跟農曆九月的佛誕(俗稱佛生日)並列為第二熱鬧的節日。其實從普度一詞,我們大概就能明白先祖們的想法了,在先祖們的眼中那些還有後人祭祀的鬼神還能在忌日裡得到供養。但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孤魂野鬼卻沒有了後世子孫的供養。出於對這些孤魂野鬼的憐憫、敬畏,普度這個風俗就應運而生了。

在我印象中,普度這一天家中長輩一大早就會去大祖屋裡面祭祀直系的先祖們。等到了下午的時候,還有兩個儀式,一個是在家中門口擺上「三牲五果六齋」敬老天爺;另一個則是去「公媽廳」祭祀「萬公萬媽」,所謂的「萬公萬媽」就是指那些沒有後人祭拜的孤魂野鬼,而「公媽廳」則是他們居住的地方,在泉州南安地區幾乎每一個自然村都有自己的一個「公媽廳」。

而臺灣地區則將這些孤魂野鬼稱之為「好兄弟」。在臺灣地區等到七月初一開鬼門後,各地村莊或鄉鎮輪流舉行普度,以祭拜孤魂野鬼,把七月裡的每一天排得滿滿,讓孤魂野鬼每天都能飽食。後來臺灣政府為推行節約政策,將普度的日期集中在七月十五日舉行,許多地方風俗因而改變。

當然在閩南地區也是這樣的,每一個自然村的普度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在七月十三、有的在七月十四等等,幾乎在七月的每一天裡面都會看到自己村子或者隔壁村子的人在舉行普度慶典。在白天的慶典結束後,晚上家中長輩就會邀請那些當天沒有做普度的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這些祭品。在物質缺乏的的時期,能夠吃上這些豐盛的食物,對於先輩們而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正是這個原因普度跟佛誕才能成為閩臺地區僅此於春節存在的節日。

相關焦點

  • 「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榕精彩呈現
    「同根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你好臺灣網 圖) 你好臺灣網福州11月19日消息 (記者 呂貝娜)11月18日晚,「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
  • 「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能換裝的提線木偶
    「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11月18日晚在福州舉行,展演以閩台歷史文化為主題,以歌舞和閩臺地方戲劇戲曲為主要表現形式,兩岸演職人員共同參與,充分體現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晚會上,極具閩臺特色的提線木偶吸引了眾人的眼球。線線連偶,十指絕藝,演員們拉著細線,十指上下、左右一提一揮,木偶們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活潑逗趣,演繹人世百態,令看客拍手叫絕。當天的展演中,南音、歌仔戲等閩臺特色地方戲劇戲曲也輪番登臺。
  • 福建「兩會」:深度融合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
    福建「兩會」:深度融合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 2020年01月15日 10:09:00來源:海峽之聲 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話題引起代表們熱議,代表紛紛表示,閩臺教育要進行有深度、有品質、有質量地融合發展。  福建在兩岸交流過程當中一直扮演先行先試的領頭羊角色。2011年,大陸6個省市的高校和臺灣高校有學位交流,福建就是其中之一。福建省又率先出臺《福建省招收臺灣學生若干規定》和《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從政策層面為閩臺教育交流合作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 閩臺符籙展福州舉辦 見證兩岸共同民俗信仰
    閩臺符籙展福州舉辦 見證兩岸共同民俗信仰 2017-06-03 20,共展出來自閩臺兩地100餘家宮廟的代表性符籙展品。
  • 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廈門開展
    黃詠綢 攝中新網廈門12月30日電 (黃詠綢)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30日在廈門集美大學開展。據介紹,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自2020年7月徵稿,共收到投稿作品400多件,經過3輪評選,評出獲獎作品33幅。此次大賽得到閩臺兩岸高校的踴躍投稿,有40所大專以上院校學子參與,其中有4所臺灣高校13位學生作品參與,4位同學獲獎。
  • 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在廈展出,130多幅畫作亮相
    海峽導報·新福建客戶端12月31日訊(記者 陳成沛)為進一步推動兩岸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加強閩臺美術院校的聯繫,12月30日下午,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在集美大學美術學院開幕。據介紹,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自2020年7月發布徵稿,共收到投稿作品400多件,初評通知寄件154件作品,複評入選130件作品,經過三輪評選,評出獲獎作品33幅。此次大賽得到閩臺兩岸高校的踴躍投稿,有40所大專以上院校學子參與,其中有4所臺灣高校13位學生作品參與,4位同學獲獎。
  • 走進華東最大媽祖廟 感受兩岸情根深葉茂
    ,是目前大陸最大的閩臺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的天后宮,也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媽祖廟,其建築及神像布置均採用閩颱風格,行走其間,可以觀賞到兩岸宗教、藝術、人文、歷史、建築之菁華,更能深切感受到兩岸同宗同源的一份親情。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族譜見證兩岸血脈相連
    中新網信陽10月27日電 (張因祥)「族譜印證了閩臺兩地與固始的歷史淵源,回答了『我們從哪裡來?祖先在哪裡?』的問題,也為臺灣同胞尋根謁祖提供了實物證據。」27日,在河南固始縣參加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如是說。
  • 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王慶臺:閩臺古蹟藝術同根同源
    今天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閩臺古蹟藝術同根同源,切磋的目的是為了共同把中華古蹟藝術發揚光大。  王慶臺祖籍山東省,父母1949年隨軍來臺,他於1950年在臺灣出生。年輕時王教授就對中華古蹟藝術情有獨鍾。他喜歡歷史,並從歷史中了解到,中華古蹟藝術博大精深,臺灣古蹟藝術源自於大陸,尤其是與臺灣一水之隔的閩南地區。從而,他就產生了研究中華古蹟藝術和追根溯源的願望。
  • 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在榕掛牌成立
    兩岸特約研究員代表接受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頒發的聘書(你好臺灣網 圖)2019年4月國臺辦批覆同意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設立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龍明彪在揭牌儀式上受訪時表示,「閩臺一家親,今後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發展首先應該從閩臺開始。」
  • 海峽百姓論壇:打造「兩岸一家親」的百姓平臺
    海峽百姓論壇從2007年9月創建以來,已先後在閩臺兩岸成功舉辦了十屆,成為兩岸民間人文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剪不斷的血脈親情在交流中共鳴、在合作中升華,見證著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生動實踐。2007年9月,福建省海外聯誼會在中華海外聯誼會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託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創辦了「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為主題的海峽百姓論壇,論壇堅持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兩岸百姓為主體,探索開展兩岸民間交流的新途徑。&nbsp&nbsp&nbsp&nbsp「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的主題一以貫之。
  • 中國兩所同宗同源同名同姓的大學,連校徽都一樣,令人感慨萬千!
    我國真有這麼兩所同宗同源的大學,分別是蘇州大學和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市,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東吳大學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是臺灣省第一所私立大學,歷史悠久,被視為最佳的私立大學之一。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兩岸業界專家通過視頻連線分享古建築保護與傳承的經驗與做法。 ■新聞話題 閩臺傳統建築文化一脈相承,在臺灣散落著許多源自閩南的古建築,它們既是閩臺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也是閩臺情感聯繫的紐帶。
  • 兩岸「三通」五周年 閩臺直航旅客逾千萬人次
    新華社福州12月14日電(記者 胡蘇)自2008年12月15日兩岸實現全面「三通」以來,閩臺海空直航航線累計運送旅客達1042萬人次。五年來,福建在推動閩臺空中直航、海上直航、直接通郵方面實現歷史性突破,初步構建起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
  • 陳靖姑文化節線上直播 兩岸信眾「雲端」相聚祈福
    中新網寧德6月13日電 (記者 葉茂)13日,2020年陳靖姑文化節網絡直播活動在福建寧德市古田縣臨水宮祖廟舉行,進一步擴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靖姑信俗文化的影響力,增進兩岸「人同宗、神同源」的認同感。圖為恭請陳靖姑金身。
  • 《龍》雜誌:張立齊談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建構廈金整合橋頭堡之路
    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各地不遺餘力的在爭取海外同胞及港澳臺同胞對於祖國發展的認識理解與認同,共享祖國大陸發展機遇與成果。本人出生於臺中,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受益者,也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參與者,更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者。
  • 兩岸媒體人在廈門海滄共同撞響「和平鍾」,見證「閩臺一家」
    海峽兩岸茶文化季活動現場品味氤氳茶香,石室書院幽思懷古,祈福鍾殿敲響兩岸和平鍾……參加第九屆海峽媒體峰會的兩岸媒體採訪團,13日上午赴位於玳瑁山山麓的石室禪院參訪,他們用「妙筆」和鏡頭繼續在廈門海滄探尋「臺味」,見證「閩臺一家」的文化歷史根源
  • 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原標題: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中新網泉州6月23日電 (記者 孫虹)臺灣資深閩南語歌手七郎與大陸福建泉州歌手黃漢傑攜手合作新專輯《浪子的真情》,23日在泉州舉行大陸首發式暨媒體見面會。
  • 閩臺攜手深化兩岸出版業合作--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人民網
    閩臺攜手深化兩岸出版業合作 2014年04月01日11:0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閩臺攜手深化兩岸出版業合作
  • 兩岸清華 水木同源
    清華師生期待宋楚瑜明日演講 兩岸清華 水木同源南方日報 2005-05-10   本報北京電 昨日,清華大學的校園網上熱鬧非凡,宋楚瑜成了持續幾天以來點擊率最高的關鍵詞。清華的校園網上,宋楚瑜的演講也引來了大家對兩岸關係的思考。其中,最讓學子們關注的是:臺灣何時能夠承認大陸學歷?  正在清華讀研究生一年級的蔡瑞家今年暑假不得不暫時中斷學業回臺灣服兵役,這不僅影響他學業的完成,也打亂了他對未來發展的規劃。來自臺灣的任懷鄉同學也有同樣的煩惱:「雖然我在這裡讀了博士,但臺灣不承認大陸的博士學位。我還有兩年畢業,希望政策能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