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當林語堂「遇見」會說話的舞蹈……

2020-12-12 中國廣州發布

小布有部精彩的舞劇想要邀請你來看

是怎樣的一部作品?

這是一部跳舞的人說超多話的作品

這是一部有舞蹈的戲劇,有臺詞的舞劇

什麼是舞劇?

我們今天來科普科普!

舞劇作為一種是舞臺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臺藝術。傳統的舞劇就更多強調肢體與音樂的結合,在特定的編排之下傳遞思想和內容。

今天小布給大家推薦的這部

舞劇《風聲鶴唳》,改編自林語堂的同名小說,

編導王媛媛以小人物為切入點,

反應的大時代與大的精神變遷。

《風聲鶴唳》排練照(攝影:韓江)

自從進入《風聲鶴唳》的排練,

排練場就沒有安靜過!

因為這些柳腰纖細掌中輕的舞者們

可從來沒有說過這麼多臺詞的!

而且為了讓這些演員的臺詞和表演更加專業,

舞團還專門邀請了話劇演員張銘益作為表演指導。

《風聲鶴唳》排練照(攝影:韓江)

這是一部怎樣精彩的舞劇?

演員們能舞能說,能跳能演。

這又是一部怎樣的舞劇?

集舞蹈藝術、文學藝術、表演藝術為一體。

藝術的無限等你來檢驗!

小布派福利!

在2019年10月11日23:59前

轉發本文至朋友圈並截圖,

後臺回復關鍵詞【風聲鶴唳】上傳截圖,

參與觀演報名,小布將在12日抽取5名幸運小夥伴

送出觀演票各2張哦!

(中獎名單將於10月12日留言置頂公布)

2019舞蹈演出季

北京當代芭蕾舞團舞劇《風聲鶴唳》

——王媛媛編舞作品,

改編自林語堂先生同名小說

時間:2019年10月16日-17日(周三-四)19:30

地點:廣州大劇院 歌劇廳

票價:80 180 280 380 480VIP

演出時長:100分鐘(無中場休息)

*每人一券,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

編輯 | 龔倩儀

責編 | 張靜

校對 | 黃嘉露

來源 | 廣州大劇院

相關焦點

  • 她的舞蹈會說話!國臉舞者駱文博用舞蹈驚豔了世界!
    在今年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晚宴上,駱文博擔當了《天涯明月》獨舞的表演,一雙水袖連古今,她以自己曼妙的舞姿,用東方之美驚豔了世界。此外,她還曾在2016年的G20峰會演出中擔當舞蹈《美麗的愛情故事》的總領舞,和舞伴水中共舞,如夢似幻!
  • 舞劇《風聲鶴唳》:用「會說話」的舞蹈演繹戰亂時期的愛情
    一部有臺詞的舞劇 作為一部「有舞蹈的戲劇,有臺詞的舞劇」,《風聲鶴唳》亦是一部融合了文學、舞蹈、美術等藝術門類的 在舞蹈方面,《風聲鶴唳》將民族舞和爵士舞兩種完全不同語境下的肢體語彙貫通,融入芭蕾藝術,創作出全新的舞蹈語言。
  • 最珍貴原聲‖林語堂英文談話錄音!(1分33秒起林語堂開始說話)
    「Speaking of Liberty」 ,一個美國電臺節目,曾邀請林語堂來談談。
  • 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形成林語堂的高地人生觀——林語堂故居
    在臺北,它有著一個林語堂故居,而那裡是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晚年的歸處,而平和林語堂故居則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說到林語堂故居,要從20世紀初說起,坂仔舊禮拜堂為園林式建築,園中有大小禮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師樓、聖經樓、執事房等附屬建築。
  • 林語堂沒拿到博士學位?留學史視野下的林語堂
    林語堂是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理念的踐行者?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講師楊釗專研中國人留學美國史。他從留學經費的來源、留學國別和留學學校的選擇等方面,對林語堂的留美經歷進行了細緻地考察,提出了對林語堂思想的新看法。從留學經費來看,晚清民國時期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可以分為以下四類:庚款留美生、一般官費生、教會資助的留學生和自費生。
  • 林語堂與現代中國知識思想遺產——《林語堂傳》研讀會
    《林語堂傳》研讀會 時 間:2019年>1895年,林語堂出生在福建漳州的山村,自十歲時離開故土,畢其一生,輾轉旅寄。 這部傳記,筆路延綿,跋涉文山史海,溯沿思想軌跡,尋繹其生平,藉以重新發現不僅僅是作為文學家的林語堂,更欲還原出兼批評家、哲學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語堂。
  • 常州曙光醫院:憑實力說話 遇見更美的自己
    每個人對美的理解和需求是不同的,而每個女人都有各自獨特的美,通過整形美容可以讓個性美得到更好的釋放。  常州曙光醫療美容醫院是蘇南地區的備受歡迎的專業醫美機構之一,院內匯集眾多業內資深專家,引進高端專業設備,提供貼心品質服務,用效果說話,用實力見證美麗。
  • 國學大師林語堂:年輕過,落魄過,我對生活一往情深!
    林語堂在哈佛讀書一年,各科成績都是A,但是留美學生監督施秉元卻取消了他的助學金,這令他的生活極為窘迫。他曾兩次發電報向胡適求助,胡適曾和他約定,學成後要他到北大來執教,因此每次收到電報,都匯給他一千美金,累計匯款兩千,解了他的生活問題。
  • 林語堂先生學英語的方法,總有一條適合你
    林語堂先生(1895-1976),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林語堂的《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等作品都是用英文寫作並在國外出版的。他的《學習英文要訣》提出了很多學習英語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 林語堂:中國文化譯出的典範
    譬如,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高居暢銷書榜首長達52周,是1938年全美最暢銷圖書,譯成十幾國文字,掀起了「林語堂熱」,成為歐美人的枕邊書;該書重印40餘次,以致《紐約時報》載文說:「讀完這本書之後,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見一個中國人便向他深鞠躬。」《孔子的智慧》1938年出版後也暢銷不衰。
  • 林語堂先生教你翻譯 "之乎者也"
    林語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品。林語堂抗戰前寓居上海近九年,並被謔稱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裡,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
  • 幽默大師林語堂: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林語堂在《一夕話》中寫道:"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林語堂的幽默感大概來源於父親。林父是個牧師,一次下午布道,教堂裡的男人困得打瞌睡,女人則在聊天,無人聽講。林父在講壇上向前彎著身子對聊天的女人們說:"諸位姊妹如果說話的聲音不這麼大,這邊的弟兄們可以睡得更安穩一點兒了。"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林語堂
    1919年秋,林語堂獲得赴美學習的機會,入哈佛大學專攻文學。1920年,他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921年離美赴法,在巴黎華工青年會工作。稍有積蓄後,林語堂又於同年夏天赴德,入耶拿大學,半年後轉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並潛心於中國古代語言學的研究。1923年夏,林語堂獲得該校語言學博士學位後,從德國回到家鄉,隨即到北京大學英文學系擔任語言學教授。
  • 「幽默大師」——林語堂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1922年通過轉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後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   古稀之年定居臺灣   與胡適、梁實秋等知識分子不同,林語堂並不是從大陸去臺灣的,他1936年出國後在美國居住,太平洋將他與中國遍地戰火遙遙隔開了。留美期間,林語堂用英語完成了系列著作,如《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土吾民》,這些作品由其友人賽珍珠代理出版,暢銷美國,林語堂在海外的聲名鵲起,比國內辦《論語》、《人世間》的時候還要風光。
  • 林語堂翻譯經驗: 「之乎者也」怎麼譯?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編竣出版,林語堂視此為寫作生涯巔峰之作)林語堂的「有不為齋」裡掛著一副自評的對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此聯由梁啓超手書,是書房裡最重要的裝飾。氣魄洪大,是林語堂致力於溝通東西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林語堂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等作品在英語世界受到高度評價和廣泛喜愛,如今已成經典。
  • 林語堂成名後,初戀約吃飯。妻子知道後,大手一揮讓林語堂赴約
    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多年,心裡始終裝著陳錦端,曾多次動了離開廖翠鳳的想法。常常覺得廖翠鳳過於俗氣,不如陳錦端出塵之美。林語堂和廖翠鳳在上海的時候,有一天,廖翠鳳接到陳錦端打來的電話,她簡單問好後就將電話交給林語堂。那天下午,整個下午林語堂都坐立難安。
  • 超越民族國家:林語堂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啟示
    ——《林語堂傳》研讀會」上,與會專家分享了各自對林語堂的看法。比如林語堂為人所熟知的「幽默」這一概念,毛亮認為,如果我們仔細加以辨析,就能看到林語堂所謂的幽默,並不完全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一個「幽默」的概念,而是英國人所講的mirthful and convivial way。在英國傳統裡面,這是一種能夠讓大家和諧相處的、促進人們友善交往的漂亮的說話方式,而中產階級生活需要這樣一種避免激烈爭論的態度和技巧。
  • 基督化教育的悲劇:林語堂先生背後的成長教訓
    2、父親對他的影響1872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盧玖伯牧師到福建的平和宣教,坂仔人林阮仙、賴盛仔等人,在文峰柴頭埔接受之後,回到家鄉傳福音,並成立坂仔基督教會。林語堂的父親,即林至誠,漳州平和縣坂仔禮拜堂的首任牧師。1900年,林志誠創辦了教會的免費學校銘新小學,吸納信徒學習文化。
  • 林語堂 在陽明山的隱居歲月
    從日據時代起,陽明山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國民政府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