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的最後一天,針對電商運營的《電子商務法》徹底通過審議,將在明年的1月1日開始實施,而距離2018年結束只剩下了十幾天的時間。在電商法當中,對於那些在網際網路上銷售商品或者是提供服務的商家,不管是個人還是公司,都需要和實體企業一樣,辦理稅務登記,繳納稅費。也就是說不管是淘寶還是京東等底商平臺上的商家還是代購,包括在微信朋友圈或者是微博上售賣的博主,都要按照規定交稅。這個消息一傳來,朋友圈中的代購也開始躁動起來,到底這個行業還能不能做,要不要做成了擺在面前的難題。
代購是早就有了的,但是行業確實近年來才成了規模。當有人出國的時候,常常會有自己的親戚朋友要求對方幫忙給自己代購奢侈品、香水、或者是藥品,這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包括去香港、臺灣的時候也會有代購需求。大家甚至對代購都沒有一個職業性的概念,覺得頂多是幫個忙而已。但是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並且這個市場在2008年的奶粉事件之後徹底暴露在大眾眼光之下,成了種人眼中的香餑餑。
在奶粉事件發生之後,過人對於國產奶粉充滿了不信任,寧願選擇更貴,更難拿到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奶粉,保障孩子的飲食健康。為此,有不少人擔任起了採購的任務,去外國購買奶粉。這個規模逐漸成長起來,在廣大寶媽的追捧之下開始興盛,連香港都特地出臺了奶粉出入境的數量標準。後來隨著消費升級的浪潮,越來越多的需求被挖掘出來,衣服包包、藥品、化妝品等代購需求使得越來越多的代購加入戰場,各大國家的免稅店成了中國代購的掃貨現場。
代購市場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同時也為很多人創造了暴利的機會。從業者可以是留學生到,頻繁出差的員工,在家閒賦的寶媽,空中飛人等,還造成了大量傳統行業員工的出走,徹底投入代購事業。根據相關報告,2016年的中國人在奢侈品上的購買量佔到了全球將近一半,規模達到了1204億美元,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到了2020年,境外代購奢侈品消費將會達到萬億規模。
代購行業終於迎來了強監管,在今年的9月28日那天,發生了「地震」。那天在上海浦東機場,有一個航班被經濟抽查,上百個代購被查,在機場的地上,代購們攤開行李箱,將代購商品悉數登記,繳納罰款,據說面膜一片罰20元。這樣的懲罰力度,就是為了殺一儆百,8月份的電商法在9月末正式向代購們顯示了威力。上午還在直播免稅店的店主,下午就放出了被罰款的視頻。有人選擇金盆洗手徹底退出,畢竟隨著市場的發展,原本行業前期的利潤被分攤,月收入已經步入以前了,還有人選擇靜待時機,隨機應變。
代購行業輝煌不再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即便代購圈已經成為了強監管對象,利潤也有限,但是稅法還是有助於市場出清,去除糟粕的。那些從事代購的人可以轉向正規的跨境電商的平臺,那些魚龍混雜的微信代購也確實是讓人敬謝不敏。代購之所以興盛就是因為國內的需求趕不上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和消費者轉向國內產品的風潮,國內的物質生產水平也能夠得到正面的促進作用。
市場已經為國貨出清,能否後來居上佔據消費者的心,就要看國產貨的能力了。而代購也需要像其他行業一樣成為法律監管對象,而不是一個可以逃稅走私的法外之地,已經有代購店主由於逃稅走私的金額巨大,被判處十年的有期徒刑,各位心存僥倖的人引以為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