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裔應募日本足利學校 宣傳儒學吸引中國客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孔子後裔應募日本足利學校 宣傳儒學吸引中國客

  中新網5月4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日本栃木縣擁有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學校——足利學校。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參觀者,負責運營這所學校的足利市教育委員會吸納了中國籍的輔助職員,希望能夠在對外宣傳方面取得進展。更巧的是,這位被錄用的中國籍職員竟然還是中國文化界頂級世家孔子家族的後代。

  這位被足利市教育委員會錄用的中國籍輔助職員名叫孔佩群,是孔子的第76代孫,目前供職於栃木縣內的一家旅遊公司,專門從事面向中國遊客宣傳當地旅遊特色的工作。由於孔佩群的努力,該地區在招攬中國遊客方面獲得不小的成果。

  足利學校創立於日本室町幕府前期,屢遭戰火、政治鬥爭得以倖存。在江戶幕府時期,這裡成為日本關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學校,吸引了當時北起青森,南至琉球的廣大地區的學生慕名前往就學。建校之初,學校已教授儒學為主,隨後逐漸加入了兵學和醫學等科目。校內的孔子廟中供奉著被中國儒家學派尊為「聖人」的孔子。學校目前仍作為教學機構,由足利市教育委員會負責管理,學校建築群中現存的孔子廟、學校大門等建築物已經被日本政府制定為國家的文化財產。

  足利市於2012年月開始推動「參觀者倍增計劃」,希望能夠為這座擁有六百年歷史的學校招徠更多的參觀者,使旅遊者能夠在這裡領略到日本學校教育的發展歷史。為此,足利市市長親自出馬,教育委員會也積極吸引學生到這裡舉行修學旅行活動。2011年,到這裡參觀的人數達到約16萬人,與8年前相比,人數增加了近兩倍。但是,與國內情況相比較,來自海外的參觀者卻少得可憐,「吸引海外參觀者」成為當地開發文化旅遊的一項重要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孔佩群參加了足利市教委輔助職員的選拔。孔佩群到日本前,一直在自己的家鄉擔任一所專業學校的講師。一段美好的姻緣將她從中國帶到日本群馬縣太田市生活。她是在一次參觀活動中了解了足利學校。當時,當她走進這所完全是日式古典庭園和帶有中國風的廟堂建築群後,聽到日本老師帶領學生們朗誦孔子的《論語》,看到眼前矗立的孔子廟,用她自己的話形容「當時真是心潮澎湃」。

  當時她便產生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論語》的傳播」的想法,適值足利學校招募輔助職員,她便欣然應募,並為學校制定了2011年度的遊客導引手冊等資料。足利市開始推行「參觀者倍增計劃」以來,孔佩群則在學校中主要承擔面向中國遊客的旅遊諮詢和翻譯工作。

  作為孔子的後代,孔佩群對《論語》有特殊對感情和獨到的認識:「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各種壓力不斷增長,而《論語》中所講的正是如何正確處理人心中的疑惑,如何以正確的心態應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足利學校一直都堅持向學生講述《論語》,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米灝)

相關焦點

  • ​【推薦】日本的儒學教育與釋菜傳承——以岡山縣舊閒谷學校為例 | 秦兆雄
    本文試圖以此為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具體考察日本儒家經典教育與釋菜禮傳承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功能。[①]本研究揭示了日本主動吸納並傳承中國儒家文化的持續性及創造性,同時啟示了中國傳統儒學也可以反過來在吸納日本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對深入探討孔廟的歷史演變與當代功能以及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與應用發展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為何中國的文化卻在日本獲金氏世界紀錄?
    從今年開始,該市規定從小學一年級到中學三年級的學生都要到足利學校體驗《論語》朗讀。小學學生的《論語》朗讀課。根據足利市教委提供的計劃表,數十所學校組織學生到足利學校誦讀《論語》,讓學生學習《論語》是為了讓他們將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記住家鄉熱愛儒學的傳統,並為此感到自豪。該校目前仍是日本展示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平時舉辦各種中國文化的講座,《論語》的講座和知識競賽。
  • 瀏陽有一支孔子直系後裔
    瀏陽有一支孔子直系後裔    並有我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孔氏家廟  本報7月13日訊(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劉國良 葉小玲)「瀏陽孔氏家廟有很高價值,對研究孔氏家族、儒家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 衝繩久米村的至聖廟:日本最南端的孔廟
    【概況】日本的孔廟 儒教大約在5世紀傳入日本,比佛教還早。 12世紀,日本受朱子學思想的浸潤,給日本帶來了強烈的影響力,室町時代日本第一所學校足利學校(位於櫪木縣)授課的核心內容就是儒學。 江戶時代,朱子學作為確立上下身分關係的理論基礎,成為日本幕府公認的正學。
  • 孔子62代孫上書:聖人後裔可否蓄髮?多爾袞:革去官職 永不錄用
    這項政策隨即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就連孔子的後人也遭到了針對。大家都知道,孔子自古以來都是公認的聖人。無論朝代怎麼變化,聖人的地位永遠是不會變的。到了清朝初期,孔子已經傳到了六十四代。當時的衍聖公是孔衍植,為了生存下去,他率領四氏的子孫告於祖廟,都遵循命令剃髮。
  •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概而言之,在儒家倡揚的諸德之中,從比較的意義上來看,中國儒學凸顯其「仁」,韓國儒學凸顯其「義」,日本儒學凸顯其「忠」;或者用略為細密的分疏,中國凸顯其「仁恕」,韓國凸顯其「義節」,日本凸顯其「忠勇」。這種不同,不僅是價值系統的差異,也是文化原理不同的反映。
  • 臺灣孔子後裔批蔡英文去中國化 執政三年都不祭孔
    孔子第74代孫、臺灣「中華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理事長孔繁晉接受採訪表示,過去這三年,他看到民進黨基於政治利益跟意識形態,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去孔化」政策,令他感到憂慮。孔繁晉指出,不只是教育,還包括文化、祭祀,落差都非常、非常大。過去每年九月,中樞祭孔都是臺當局領導人率「五院院長」參與,蔡英文執政三年都沒出席祭孔活動,只有臺北市長出席。
  • 孔子後裔來上課,道明鎮「孔村學堂」有點牛!
    7月31日,由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主辦,崇州市道明鎮協和社區承辦,崇州市罨畫池博物館與崇州市社工協會協辦的四川孔子後裔第一期「家風訓練營」開班儀式在崇州市道明鎮協和社區舉行。這次「家風訓練營」利用暑假時間,通過家風培訓讓更多的孔氏子弟了解孔子及歷代先聖先賢,學習家族知識及詩禮家風,學習和傳承孔子文化。
  • 正本清源認識孔子儒學|「國博好課」直播回放
    回看視頻↑《國博講堂》《國博好課》系列直播【講座信息】主題:正本清源認識孔子儒學主講人:楊朝明 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時間:2020年6月11日 14:30-16:00【專家簡介】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
  • 有教無類:孔子道德理論,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這一時期日本向唐朝學習的內容比較廣泛,比較全面。有很多學問僧將中國佛教傳往日本,並將中國佛教的新動向一併傳回日本,帶回了大量的佛教典籍,他們歸國後建造的寺廟都以當時中國的寺廟為模板。也有些留學生學習的是儒學,帶回了很多儒家典籍,回日本後在大學中擔任助教等職。
  • 時空維度下的孔子與儒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孔子儒學的地位在我們中華文化中非常特殊。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中華文化的主幹是儒學,儒學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儒學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深深的淵源。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於孔子儒學有很多不同看法。在座的你我他,我們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位孔子,而我們心目中的那些孔子,他們彼此之間是不同的。
  • 王萬舉答客問9:再答「為什麼聽不懂儒學」?
    王萬舉答客問9——再答「為什麼聽不懂儒學」?儒學,特別是儒學原典,常常不談「什麼是」而多談「怎樣做」,例如「克已復禮為仁」「仁者愛人」等等,講解者需要把多處講「仁」的不同含義統一起來(通過科學抽象),進而告訴聽眾孔子這種引導的實質。這需要相當強的功力。但如果不這樣做,就不算講儒學。再拓展一點說,講儒學不是講故事,也不是講語言,而是講義理。因此,講解者要揭示每條儒學原理的兩個思路:一個是從社會生活到思想,另一個是從禮治思想到心理原則「仁」。
  • 光明日報:南孔聖地讓儒學走進尋常百姓家
    參祭團體除了社會各界賢達,還有近300名市民代表及兩屆衢州最美人物,與此同時,中國儒學館、孔子青銅巨像、孔子碑林等也在當地一一揭幕,吸引市民紛紛前往觀瞻。腳踏鋪裝規整的方彈石,眼觀氣派精緻的門樓,手觸古樸厚重的銅雕……走進衢州市區新建的儒學文化區,一股新穎別致的儒風撲面而來,仿佛穿越到了800多年前。「文化區讓人耳目一新,儒學與時代融為一體。」
  • 《獅子王》導演迎娶孔子後裔
    記者還發現,儘管孔令華一家可以確認為孔子後裔,但由於一筆10元美金會費的小小風波,孔令華父女至今未被登記進正在全球大規模續修中的《孔子世家譜》。孔家在驚訝之餘,特地向記者索要有關方電話,表示要儘快解決「入家譜」的事。
  • 安樂哲:儒學大家「翻譯中國」
    而兩個月前召開的首次會議標誌著安樂哲「國內當代儒學及中國哲學傑出代表著作」翻譯計劃項目即「翻譯中國」項目正式啟動。這也意味著安樂哲受騁為「儒學大家」後,他的工作全面展開。  「儒學大家」是山東省儒學領域最高的學術稱號,安樂哲作為海外中西比較哲學的領軍人物被聘為首位山東省儒學大家,崗位就設在孔子研究院。  會議間隙,安樂哲教授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從《論語》和孔子自身出發,淺述儒學的宗教性及其起源發展
    儒學可視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因為隨著儒學的發展,它幾乎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孔子的儒學,而是糅合了道學、佛學、法學、陰陽學等等多種學術流派的集合體,幾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誠如杜維明先生與袁偉時先生在討論"文化中國"時所言:"我們應向兩方面開放,要向當代西方而不是狹隘意義上的工具理性和只突出富強價值的西方、而是當代西方之所以成為西方的精神源頭充分開放。" 以西方的哲學和宗教概念來解釋儒學,解釋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深化對傳統儒學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找到與西方資源溝通對話的渠道。
  • 儒學思想與中國文化
    近代,儒家文明被中國的敵人---日本,心領神會發揮到了極致:日本文官的知恥清廉,日本武官的殺身取「義」,日本國民的識禮,忠誠,以及對於個人榮譽感的捍衛等,無一不是儒家文化的投影,而日本崛起最至關重要的品性---反躬自省和謙虛好學,更是儒家對士人一貫提倡的,《易經》說「以虛受人」,《論語》說「禮聞來學」。
  • 日本孔子學院聲援中國抗擊疫情
    日前日本15家孔子學院和3家孔子課堂聯合致信孔子學院總部,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加油。&nbsp&nbsp&nbsp&nbsp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各個孔子學院對中國人民遭受的疫情痛苦更是感同身受,紛紛行動起來,以不同的方式聲援和支持中國防控疫情。
  • 儒學在美國的故事
    有學者研究過,譬如親手擬就美國《獨立宣言》,也是日後美國第三任總統的傑斐遜,第二任總統亞當斯,以及第四任總統麥迪遜,還有在美國獨立戰爭宣傳事業中享有盛名的潘恩等諸人,都對孔子的教誨甚為關注與推崇。此無他,蓋剛誕生的美國既要與英國的現行制度決裂,又要強調自由不可沒有道德的基礎,所以認為來自東方孔子所著重的私德(仁、義、禮、智、信)以及公德(「為政以德」)的教誨,特別為當時美國新興國度之急需。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在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中,往往離不開孔子和儒學。  孔子所創立的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2000多年來,儒學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對其政治、經濟、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社會風貌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