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陝西省安康市中心醫院公示的抗疫一線補助,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這個公示引起大家不滿最主要的原因是:按照公示,許多一線醫護人員獲得的補助很少,而醫院的領導和行政人員卻錢拿的很多。
正應了那句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滿來自對比。
在公眾潛意識裡,大家認同的是按功行賞——一線醫務人員,尤其是援鄂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幹累活重活多,置生命於不顧,就應該多拿錢。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一線醫護人員就是沒有領導拿得多。從《他們下山摘桃子了》一文的留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潛規則——有些地方都默默發,不公示你都不知道。
為什麼領導就能拿得多?幾句古話或許能夠解答一二。
第一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是孟子說的,勞動的人被人管理,勞心的管理別人。「勞心者」就是領導,「勞力者」就是幹活的。
有這種觀念的醫院領導,潛意識裡是將「一線人員」看作是「幹活的」,幹的是「技術活」。
技術是專門技術,是局部的,屬於「小技」;管理卻是整體的,需要領導全局考慮,協調平衡,比較費心神,屬於「大道」。
自認而然,領導就得出一個結論——技術服從管理。既然服從,那比你拿錢多也是必然。
第二句: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這是宋代的文彥博說的,陛下是與士大夫們一起共治天下的,不是和百姓一起治天下的。
這是的「士大夫」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官」。從這句話裡,我們可以解讀出幾點內容:
一是官官相護有其必然性,上級對此也是默認的。原因很簡單,從整體來看,官員群體構成了一個命運的共同體。
從這點來看,論功行賞的主體只能是官,即論功行賞是官的特權,基層一線人員是不能染指的。但這種默認是有限度的。
二是官治天下,故能享受三種資源作為「回報」:權力、財富、聲譽。其中,權力最為重要,因為權力可以無障礙地兌換後兩個。「久官必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在當時是一種制度安排,是對封建社會政治生態的一種組織化和制度化。
封建雖已消散,但封建思想卻一直根深蒂固。對這種糟粕,部分領導是認同的,當然部分民眾也是認同的。
第三句:賞不服人者叛,賞及無功者酷。這是黃石公說的,賞賜不能令人心服口服,下面的人就會離開;把賞賜給了沒有功勞的人,賞賜者會被下面的人認為是殘酷的。
換句話說,賞賜不公,下面的人會選擇「用腳投票」,眾叛親離,事業不會長久。
這句話,適用於亂世和體制外的人,因為成本比較低。對於體制內的人,離開就意味著必然失去一些東西。如果不想失去這些東西的話,就只能委曲求全。
「民不告官不究」,如果沒有人站出來的話,領導的官運會一直亨通的。這是選擇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