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臣服中國2千年的國家,卻一直想滅了中國,朝鮮說一句話太對

2020-12-15 指點江山

在我們的記憶中日本人大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是唐朝時期,但是其實在這之前的很多年日本就已經和中國有了往來。《後漢書》記載,在東漢的時候,那個時候光武帝和一個叫倭奴國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只是那個時候的日本還處在非常原始的階段,小國林立,國家的大權也都基本掌握在一些神職人員手中,思想和制度都非常的落後。

北魏年間,一個叫做邪馬臺的小國派遣了使節來到中國並且向其俯首陳臣,這個小國便是後來的大和民族的前身,從此之後日本都充當著中國的附屬藩國。每當中原的政權更迭爭鬥穩定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身份,這些政權也都會重新對日本的統治者進行冊封,得到冊封的日本統治者也十分高興,他們嚮往中國的文明,自然欣然接受,但是嚮往的一方面他們也想要模仿中國的社會制度對自己的國家進行改造。

於是在公元七世紀,把持國政的聖德太子終於下定決心對日本的政治制度進行改革,主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引進中國的政治制度,日本這個國名就是在這個時期才出現的。因為日本的統治者當時是受到了中國王朝冊封的,所以改革的結果必須要向中原王朝報備,但其實他們的目的還是想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和制度。

因為當時中國是在隋朝的統治之下,所以聖德太子派往中國的使者便被稱為遣隋使,這位遣隋使到達隋朝之後便向隋煬帝交了國書,事情本來進行的十分順利,可是這份國書的中的內容引起了隋煬帝強烈的不滿。國書中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一下子隋煬帝就火了,你原來是臣子,臣子你現在敢自稱天子,而且你日出處,我日沒處,你不咒我嗎?在國書中日本這樣一個嘬爾小國竟把自己放到了與隋朝同等次的地位上來,還大言不慚的稱呼自己是日沒處的天子,隋煬帝本人就是有名的暴君,日本人的狂妄讓他勃然大怒,然後直接下令將這些日本人送了回去,並且讓他們不必再來。

可是幾年以後,日本人又派遣了使者來到隋朝,這次他們仍然沒有吸取教訓,在國書中依舊是大言不慚自稱天皇,隋煬帝對這樣不知深淺的小國非常反感,於是派了一個姓裴的侍郎到日本對他們批評教育。可是接到命令的隋朝官員因為懼怕海上的風浪便沒有親自前往,只是委託同樣為中國藩屬國的朝鮮委託斥責。

當時的交通自然是非常不便的,大海幾乎就是絕境了,很少有人敢有勇氣橫渡茫茫大海,基於這個緣故,隋朝兩次遣使日本都無果而終,哪怕是有著渡海經驗的日本都沒有把握每次都能到達隋朝。事實上唐朝時代,在日本跟中國交流最為密切的時候,據記載,日本曾準備了十六次的出行大唐,但依舊有三次石沉大海,這還是有著很多經驗的基礎下發生的,可見當時要進行遠渡重洋是怎樣的艱難。

唐代來到中國日本人有很多,他們學到了很多中國的知識,有些人還和我們所熟知的詩人結成了好友,李白就和這些來自日本的人交過朋友,在這個日本人回國之後還曾經寫詩懷念。這些日本人回到自己的祖國之後,就開始了對國家的改造。當時是孝德天皇在執政,這些人回國之後建議天皇採取年號的制度,天皇接納了他們的意見,也就是從這以後日本才有年號這一說。日本人對於唐朝的富庶有著身切的認識,他們無比的景仰那個偉大的王朝,所以便將唐朝的很多風俗習慣照搬了過來,這些模仿的痕跡直到今天還存留在日本各處,已經與日本人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這位孝德天皇推行的改革就被稱之為大化改新。在日本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幾乎能夠和日本後來的明治維新有的一比,一個是走向了文明,一個是走向了近代史。對中國的唐朝有著非常深厚感情的日本在唐朝滅亡之後對中國的態度就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他們十分看不起後來的宋元等朝代,也不曾和唐朝之後的中國政府建立過正式的外交關係,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才重新恢復了兩國的外交。當時日本有個足利幕府,他派使臣到中國來,明朝皇帝於是很好奇就問這個使臣,日本如何?使臣就寫了一首詩,回答明朝的皇帝。

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國比中原國,人如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甕焙新酒,金刀膾錦鱗。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

在中國的文化與日本文化的源流上幾乎沒有任何的爭執,那就是中國文化是祖先,日本文化就是在中國文化基礎上的支流末節。因為日本沿用很多年的制度就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讀,錢幣都能夠通行使用,甚至文字都是根據中國的文字所創造出來的。

就連朝鮮都是這麼認為,明萬曆二十一年即1593年,明朝將領李如松抗倭援朝,幫助朝鮮李氏王朝收復平壤,「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之後朝鮮的宣祖諱李昖激動萬分道:「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一直以來,日本人認為中國最為強盛繁華的時期就是在唐朝,只有這個時期才有盛大的氣象,令其國從心底裡敬佩。尤其對於宋、明兩朝被少數民族滅掉,唐漢被蠻夷所制這兩段歷史,日本是非常看不起的,所以之後他才敢出兵攻打中國。也因為對於唐朝的仰慕,他們之後處心積慮的篡改教科書,還想發動戰爭,佔領這片神奇的土地。

文|江山

相關焦點

  • 二戰:自古依附中國的國家,二戰時期竟幫助日本,和中國為敵!
    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及日俄戰爭等一些列戰爭的勝利,中國在亞洲的統治地位漸漸失去,而此時的日本憑藉著明治維新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變,很快就成為了亞洲的一個強大的國家。日本國的崛起不只是對中國造成了影響,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小國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 曾經臣服於中國盛唐的那些附屬國,現在都混得怎麼樣?
    作者:長安街大司馬縱觀全世界的古代史,中國在古代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說一直都是是十分顯赫的。當我們國家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其他的國家還沒有進入封建時代,還處於奴隸制的時代。在世界範圍內中國都是一個文明和進步的創造者兼領導者。
  • 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歷史書,是如何評價我們中國的?
    1.越南: 越南還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家,歷史上我們國家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發動了越南戰爭。我們國家的教科書關於和越南的戰爭大大小小都被記錄了下來,可是越南就不這樣了。各個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一般都是以自己國家角度來寫,這個大家應該也是沒有什麼疑問,所以可能會有一些出入。
  • 古代中國太霸氣,連周邊國家名字都要中國「賜予」,很多沿用至今
    康熙二十八年訂立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條約。籤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 武則天起初是不允的,在中國歷史上,這些「偏僻」地方就是荒蠻之國,骨子裡從沒正視過它們。 一次,武則天酒喝高了,這位使節不知怎麼又來提了這事,說的很是可憐,武則天大概有些嫌煩了,就點了下頭表示恩準了。這在《史記正義》中有記載:「武后曰日本。」從此,這種稱呼就定下,一直沿用到至今。當然,除了日本外,周圍還有一些國家的國名也是中國皇帝給定的,如:越南。
  • 渤海國的歸屬到底是中國還是朝鮮,這個問題一直是兩國爭論的焦點
    由此可見,日本人似乎對朝鮮島的歷史很有研究。都知道,渤海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麗人等民族構成。按照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公元698年,渤海國建立,在它存在的230年間,跟新羅一直相隔著一條大同江。
  • 朝鮮只對這個國家免籤,連中國都沒有做到,其他國家羨慕不已
    很多人覺得,國內的旅遊景點雖然美不勝收,但是國外的卻獨有一番風味,他們都想感受異國風光,體驗不一樣的人文風俗。但是出國旅遊卻有一些比較麻煩的事,那就是需要辦籤證。如果這個國家實行免籤的話就會方便許多,據統計,目前有60多個國家對中國普通護照實行了免籤證或者是落地籤證政策。
  • 這個國家一直憋著壞,恨不得朝鮮半島趕緊打起來!
    但是沒辦法,這個糊塗人就住你家隔壁,有時候道理說不通也還是得說。今天,刀哥想說說,誰,才是躲在暗處等著看半島熱鬧的壞人。2日,就在朝中社炮轟中國前一天,朝鮮《勞動新聞》發表署名評論《導致自身毀滅的魯莽舉動》,向某國發出警告。文章說,朝鮮半島局勢到了爆發核戰爭的邊緣,但有的國家卻想在美國反朝核戰爭的過程中坐收漁利,這就是XX。
  • 歷史上中國必須保全朝鮮半島,原因是什麼?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縱向來看的話,這場仗必須要打,因為朝鮮半島距離我們太近,而這個地方歷史上容不得外來軍事力量染指。朝鮮半島三面環海,北邊連著亞洲陸地。朝鮮半島上有兩個國家,北邊的朝鮮面積約12.28萬平方公裡,與福建省相當;南邊的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與浙江省或江蘇省相當。
  • 【微評】越南「北屬千年」 更焦慮了千年 如今反而想取代中國?
    用語太過直白,殊乏詩味,更象是順口溜。然而,它在咱們那個著名的鄰居越南那裡卻有著崇高的地位: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要求學生背誦;某些場合還要配上音樂,讓歌手來演唱。為什麼呢?因為它背後的歷史,對越南來說非常重要。時值北宋神宗當政,這是位一心想富國強兵的皇帝。他對內支持王安石變法,對外發動「熙寧戰爭」,意在收復唐末脫離控制、自主建國的越南,重新納入版圖,並已經節節勝利。
  • 這個國家臣服中國只是第一步,歲歲來朝的目的,是想要入中國國籍
    歷史上多的是被武力徵服的國家,還有一些民族的勇士會誓死不降更不要說是輕易臣服了,但在大明王朝朱棣時期就有一個國家不遠千裡的漂遊到中國就為皇帝親自冊封,這就是赤裸裸的跪服了,但這個中原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啊,於是朱棣熱情的接待了他們,他們就是朱棣之後冊封的蘇祿國。
  • 中國有一存在千年的神秘組織,打了元朝滅明朝,滅了明朝又整清朝
    中國有一存在千年的神秘組織,打了元朝滅明朝,滅了明朝又整清朝作為一個君主專制的大帝國,古代中國社會強調君主絕對性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為的是保證官員和百姓對皇帝的絕對服從。像是中國古代一直以來推崇的儒教,它的教義就強調忠君愛國,數千年間,為我們培養了無數願誓死效忠君主的志士;佛教最為外來宗教,能在中國立足也離不開統治者的扶持,因為佛教教育人們行善積德、忍受痛苦、寄希望於來世,這些思想的傳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古代普通百姓站起來反抗壓迫的可能性。說起外來宗教,除了佛教,還有一個源自波斯的摩尼教在中國也存在了千年之久。
  • 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有何區別:一是中國民族政權,一是朝鮮的王朝
    "在中國史書上常常有隋煬帝「三徵高麗」的記載。這裡的三徵高麗指的是高句麗政權,而中國史書也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而在韓國的歷史,也曾經出現過一個高麗王朝。那麼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將朝鮮半島的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這個時間點大概在唐朝前期。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朝鮮的歷史記載。
  • 這個國家一直稱自己「小中華」,中國元素到處都是但非常鄙視日本
    在中國曆朝歷代中,出現過許多盛世之治,它們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體現,更是華夏民族成長曆程的一個見證。國家的強大離不開中華文明的繁榮,中華文明通過國家所帶來的影響方能傳播更遠,二者相輔相成,既不矛盾,也不衝突。基於中國曆朝盛世的強大,作為中國鄰居的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
  • 中國也曾差點廢漢字,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外國人也贊成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漢文化基本沒有中斷,一直被傳承了下來。其中的漢字,一直被中國人視為瑰寶中的瑰寶。   從倉頡造字以來,漢字就成為了中國的官方文字,哪怕朝代再變更,哪怕我們曾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漢字都沒消失過。
  • 越南曾被中國管轄上千年時間,為什麼越南人卻不會說漢語?
    在人們的認知當中,朝鮮和我們國家的關係是最緊密的,當年朝鮮受到強國侵略,中國不計代價幫助朝鮮打退敵軍,在這之後,兩國一直保持友好,連語言文化都相互學習。 事實上,朝鮮文化雖然與我國相似,卻並不是最相似的國家,越南才是,這個國家曾經可是中國的直屬領土。
  • 中國與朝鮮國家利益的根本區別
    至於中國,總是要悲慘的扮演「冤大頭」角色:既要給朝鮮「擦屁股」,還不能過度責備朝鮮;既要挨國際社會的罵,還要被國際社會戴上一頂「唯一一個可以對朝鮮施加影響力的國家」的大帽子。說白了,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認定了,中國要約束朝鮮,中國有能力約束朝鮮,朝鮮不老實就是你中國在「搞鬼」。至於美國,更是看破了中朝關係的「命門」,於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 朝鮮隱瞞了40年這個關於中國的秘密,一直不敢告訴中國人
    在朝鮮旅遊,你要想自由逛街或者搭乘任何公共電、汽車是絕無可能的,為的是避免你和普通民眾有近距離的接觸和交流。但是平壤的地鐵卻是例外。因為在朝鮮看來,富麗堂皇的平壤地鐵是值得向各國遊客炫耀和宣揚的建設成就之一。
  • 韓國教授:漢朝前中國一直歸屬韓國統治,外國網友評論出奇一致
    最近一位韓國教授在一次中韓關係的講座上這樣說,中國在漢朝前一直歸屬哈諾統治,即中國是韓國的一部分,由韓國統治;他還說,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是古代朝鮮,朝鮮人民是北京的第一代主人。這一言論徹底惹怒了中國的網友,就連外媒網友的評論也出奇的一致。
  • 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國名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我們隔壁的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那麼他們的國名是從何而來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明確一個時間序列,那就是:「朝鮮」這個國名早於「韓國」這個國名。既然「朝鮮」這個國名更早,那我們就從朝鮮說起。
  • 朝鮮太祖和仁祖,與中國明清兩朝的糾葛
    他提出了兩個備選國名,一個是「和寧」——他的故鄉,另一個是「朝鮮」——朝鮮半島上第一個古代國家的名字。朱元璋選定了後者,並通過禮部諮文回復道:「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欽此。」這等於承認了李成桂政權的合法性,也確定了後來250多年明朝與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