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用其極—志願軍老兵回憶美軍在朝鮮戰場投放的另類炸彈

2020-12-17 布衣論戰
樹樁炸彈
鋼筆炸彈
罐頭炸彈

作者:布衣論戰

經過五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儘管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當時所有的現代化武器,卻並沒有在朝鮮戰場上佔到什麼便宜,為了給自己掙回一點體面,美軍竟然喪心病狂地動用了細菌戰,向志願軍陣地和後方,包括中國東北部分地區投放細菌炸彈。

細菌彈帶菌體種類達13種之多,其中蒼蠅最多,也有蚊子,蜈蚣,跳蚤等等。細菌戰的危害是巨大的,不斷有人感染細菌而倒下,包括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和無辜的朝鮮平民。楊成武兵團的軍長李湘就因感染細菌,患了腦膜炎,搶救無效而不幸犧牲。

除此以外,據志願軍老兵回憶,美軍還使用了玩具炸彈、罐頭炸彈和鋼筆炸彈。

針對細菌炸彈,媒體多有提及,但對後面的三種炸彈,筆者從未見過紙媒和網絡進行相關報導。

那麼,我是如何得到上述信息的呢?說來話長,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我上小學,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經常會邀請老戰士來學校給同學們講戰鬥故事。

我們生產大隊有三名志願軍老兵。

一位是我的本家七爺爺,在朝鮮給師長做通訊員,也有人說他是師長的勤務員,專職養馬。他為人熱情,正直敢言,但奇怪的是,一問起他在部隊的事,就絕口不提,從不透露在部隊任何職務,從事什麼工作。

有一次,我跟他打趣說:「七爺爺,你不簡單,你是我們生產隊(小隊)唯一出過國的人呢!」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不予回應。我後來分析,他在部隊可能從事的是保密工作,做通訊員的可能性最大。

另一位是我小學陳姓同學的父親,有一次陳同學悄悄帶了一本紅色封皮的筆記本到學校,有些自豪地說:「我爸爸上過朝鮮戰場呢!」。

筆記本的扉頁是一名威嚴的帶大蓋帽的軍官照片,陳同學介紹說,這就是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陳同學的父親是一名志願軍司機,會給我們講,怎樣躲避美軍飛機。他說遇到飛機,最好找掩體,停車躲避;找不到掩體,就猛踩油門,和飛機比速度,等飛機追上來了,立馬急踩剎車,這樣飛機速度減不下來,一下子就竄到前面去了,掃射和轟炸的準確性就會大大降低。

有同學提問,你們平時行車要是壓到朝鮮老鄉雞鴨怎麼辦,陳司機說,只賠鴨,不賠雞,因為雞子會飛,方向不定,司機沒法避讓,鴨子行走緩慢,司機能夠避讓。

還有一位老兵,名字叫民萬成(音),高個子,大眼睛,白皮膚,板寸髮型,顯得特別精神。在給我們講在朝鮮的戰鬥歲月時,特別充滿激情,事無巨細,娓娓道來。

他首先講軍紀,講軍民魚水情。入朝參戰,軍紀先行,按照毛主席電報說的,要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朝鮮老鄉,對志願軍是真心的好。當時朝鮮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朝鮮老鄉會儘可能安排志願軍和他們同炕而眠,男女會同蓋一床被子。

當時有大點的同學發問:「男女同床,會不會有戰士手腳不規矩?」老兵立時就瞪圓了眼睛,「誰敢,立馬拉出去槍斃!」

隨後,他又會緩和下語氣道:「那時我們都很單純,大夥都是不顧生死,為保家衛國而去的。視朝鮮人民如同兄弟姐妹,不會去想別的。」

其次,他會講戰友們的勇敢和巨大的犧牲。

最後,他特別提到美軍的兇狂和卑劣,無所不用其極,不僅使用了常規炮彈、航空炸彈、凝固汽油彈、定時炸彈,還使用了細菌彈、玩具炸彈、罐頭炸彈和鋼筆炸彈。

細菌彈是什麼,前文我們已經講過。玩具炸彈就是投放一些能自己跳動的青蛙、蝴蝶等玩具,傷害朝鮮兒童和志願軍小戰士;罐頭炸彈就是針對志願軍糧食供應不足,把炸彈製成罐頭形狀,一開即炸;鋼筆炸彈,也是一拔當胸即炸,據說一名志願軍營長,曾因此中彈身亡。

三位老兵中,民萬成是最幸福的,在朝鮮戰場上不僅收穫了榮譽,也收穫了愛情,回國時帶著軍醫院漂亮的護士長,夫妻雙雙把家還,紮根農村幹革命,生兒育女,在江蘇的綠水青山中相伴終老。

(原創作品,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美軍曾在日軍戰犯幫助下,在朝鮮違反國際法對志願軍實施細菌戰
    19日12時,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綜合朝鮮戰場的情況和來自其他渠道的情報,向周恩來呈送了《關於敵人在朝鮮大規模進行細菌戰情況的報告》,判定:美軍正在朝鮮使用細菌武器對中朝軍隊進行細菌戰。報告還指出:美軍此次進行細菌戰,是經過了長期的準備,並得到了日本細菌戰戰犯石井四郎、若松次郎和北野政藏等人的幫助。
  • 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抗美援朝戰場:「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抗美援朝戰場:「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中新社記者 李純「三年打仗,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談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經歷,89歲的王力平如是說。10月末,中新社記者隨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赴遼寧丹東、瀋陽等地調研期間,三位年至耄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接受了媒體記者採訪,回憶起70年前那段崢嶸歲月。被俘敵軍飛行員從兜裡掏出小白旗1950年10月,不到20歲的王力平跟隨部隊從長甸河口進入朝鮮。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第三分部的軍務參謀,他的任務就是為一線部隊供應「吃、穿、打、用」所需要的一切。
  • 揚州92歲志願軍老兵的回憶:我與朝鮮阿媽尼的「母子情」
    「今年是抗美援朝赴朝作戰70周年,我雖然已92歲了,但還是經常想念當年朝鮮的一位阿媽尼(老大娘)。」老兵宗明深情地說。家住曲江街道窪字街社區的宗明,12歲參加新四軍,從小演員到戰地醫生,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四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四次為重傷員獻血。
  • 韓戰,美軍看到志願軍為何會害怕?志願軍的衝鋒號代表什麼?
    當時的中國還是處於新中國剛成立的階段,本在就處於恢復期的中國原本對於支援朝鮮都採取消極的態度,但是美軍對中國的挑釁徹底讓中國決定出戰,最終中國帶著接近300萬名的志願軍奔赴到了朝鮮的戰場。我們也都知道那個時候的美軍肯定是不把我們中國的軍隊放在眼裡的,美國的軍隊擁有著先進的武器,精良的部隊,在他們看來我們志願軍對他們來說基本上不造成任何的威脅。
  • 美軍在韓戰期間公然發動細菌戰
    朝鮮北部的冬天天寒地凍,這些昆蟲的出現明顯違背常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月17日,在平康郡下甲裡,4架美軍飛機出現在第26軍第234團陣地上空,飛機投下的炸彈爆炸後留下大量蒼蠅。官兵們目擊了這一過程,美軍飛機活動與昆蟲異常出沒的關係得到確認。
  • 美軍升級版防禦戰術最終被志願軍冷炮戰術完美破解
    對美軍而言,朝鮮戰場上遭遇的對手讓他們深刻領教了最強步兵的厲害,而志願軍面對火力是自己幾十甚至上百倍對手,往往會選擇夜間滲透和穿插攻擊,進而讓戰鬥朝向有利於自己的近戰和夜戰發展,以便最大程度抵消美軍火力和制空權優勢。
  • 朝鮮戰場美軍李奇微發明「禮拜攻勢」,偉人一封電報將其成功挫敗
    1951年4月6號,美國總統杜魯門緊急召見白宮高級顧問馬歇爾,艾奇遜等商議,一致決定立刻解除朝鮮戰場前線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職務,將指揮權交給了時任美國第八集團軍總指揮的李奇微。李奇微憑藉自己二戰期間曾指揮空降兵作戰的經歷,在很短時間內他便認識到了我志願軍輕步兵作戰的優點和缺點。眾所周知,輕步兵滲透帶來的隱蔽性必須要以犧牲攻堅能力和後勤保障為代價,而當時朝鮮戰場的制空權主要掌握在美軍手中,加上當時我志願軍還尚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摩託化機械化後勤體系,單兵作戰攜帶的隨軍口糧往往不超過一個禮拜。
  • 老兵記憶——興國縣部分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這段話,讓我們不由得在今天,把鏡頭切換到60多年前的戰場——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拉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大幕,一部慷慨悲壯的民族史詩開始書寫,一曲高亢激越的戰爭壯歌就此唱響。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戰爭打響66周年紀念日。近日,筆者探訪了興國縣部分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
  • 美國在韓戰中的三大法寶:自負、原子彈和不會爆炸的炸彈
    不過,李奇微在與志願軍的幾次戰役中真正領教了志願軍的厲害後,不得不與朝中方面進行停戰談判。但是,李奇微是那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人,即使在談判期間,他都想憑藉軍事上的優勢企圖挽回敗局和顏面,儼然一個「談判時想打,打了又想談判」的人。當然了,李奇微在談判期間的夏季攻勢沒有得逞,而其針對志願軍後勤保障問題而發動的名曰「絞殺戰」的冬季攻勢也沒有收到效果。
  • 志願軍救回被俘女兵,要拿美軍俘虜出氣,一看俘虜的樣子大家樂了
    關於抗美援朝,有些不全面的相關書籍聲稱,志願軍入朝不久就得到了蘇聯援助的很多武器。實際上沒那麼簡單,志願軍63軍的一位老兵曾專門指出某部紀實文學的錯誤,他們打鐵原阻擊戰時,用的還是繳獲來的美國炮,而不是書中所說的蘇式大炮。要知道,鐵原阻擊戰已經是第五次戰役後期了。
  • 志願軍老兵回憶,目睹冰雕連,血戰上甘嶺,見識了戰鬥力最強美軍
    由於事態緊急,這批來不及更換冬裝的南方部隊,將士們穿著薄棉衣便踏出國門,奔襲分割包圍美軍王牌陸戰一師的戰場。這場王牌對王牌的角逐,即將在東線的長津湖地區展開。 長津湖,源於朝鮮半島的長津江,是朝鮮北部最大的蓄水湖。
  • 美軍總司令李奇微評價志願軍:與他們作戰逃得越遠越好,這是為何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志願軍在世界上打出了自己的威名,打破了美軍的不敗神話,志願軍官兵以其驚人的戰鬥意志和強悍的作戰能力,讓世界知道了中國軍隊的強大,而在戰爭結束之後,曾任朝鮮戰場上美軍總司令的李奇微這樣評價志願軍:與他們作戰逃得越遠越好。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韓戰中,志願軍喊話美軍就投降,僅僅因為美軍是富貴兵嗎?
    美國號稱強國,美軍號稱打不贏的軍隊,可是在韓戰中,這一神話屢屢被打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志願軍經常遇到主動投降的美軍,還沒開打就投降,如果採用喊話的方式,則投降的更多,不是一人二人投降,而是成建制,一個連一個連的投降。
  • 志願軍究竟殲滅了多少美軍?中美兩國給出的數字為何相差懸殊?
    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後,為了充分了解每場戰役的損失和取得戰果,同時,也為了充分了解敵人,擬定今後的作戰計劃,志願軍每個月都會由作戰處統計各支部隊的殲敵人數。 因此,志願軍所統計的殲敵人數是由麾下的各支部隊統計上報而來的。但是,由於在韓戰時期,尤其是運動戰時期,大兵團聯合作戰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一場戰鬥往往是由多支部隊共同完成的。
  • 南明區九旬老兵丁朝忠回憶抗美援朝浴血歲月——抵禦外辱 保家衛國...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再次唱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貴陽市南明區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丁朝忠熱淚盈眶,鏗鏘激昂的旋律,又帶著他回到了那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糾集「聯合國軍」進行武裝幹涉,並派遣海軍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
  • 志願軍化妝成韓軍,美軍排長在陣地上裝死,雲山戰役,美軍的混亂
    赫伯特·米勒中士是第8騎兵團的一位副排長,他是一位二戰老兵,他說他在二戰的戰場上諸事皆順,而唯獨到了朝鮮,感覺事事都是磕磕絆絆,米勒到達雲山附近後,在一位朝鮮老農那裡打聽到了一些情報,這位朝鮮老農告訴他,附近有成千上萬的中國軍隊,但是,米勒把這位朝鮮老農帶到第8騎兵團營部時,沒有一個人相信中國軍隊真的參戰了,戰鬥打響之後,米勒發現子彈卻上不了膛,因為美國人自始至終對於朝鮮的形勢都是過於樂觀,配發的子彈似乎也是漫不經心
  • 戰爭後遺症:志願軍有多少戰士患上精神病
    事實上,韓戰中,志願軍的對手美軍早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這場戰爭及此後的越南戰爭中,美軍精神疾病退役人員均佔總數的10%。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有7830名精神症患者被解除兵役,佔解除兵役總人數的2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患精神疾病退役的官兵為312354人,佔減員總數的33.6%。
  • 老兵回憶抗美援朝戰爭:臨時學英語向敵人喊話
    ,開赴朝鮮戰場。  這些在今天看來令人忍俊不禁的「土辦法」,在朝鮮戰場上,卻真正派上了用場。  每次和敵人短兵相接,「東特安克特」、「喊支阿撲」就此起彼伏。  其實志願軍戰士們也都清楚,自己依葫蘆畫瓢描出來的「英語」不標準。何況,志願軍來自國內四面八方,有雲南的,有四川的,喊出來的話也就難免南腔北調了。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志願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美軍士兵為何聽了後卻喜出望外?
    在兩水洞戰役中,南朝鮮第6師第2團第3營和1個炮兵中隊被40軍118師全部殲滅,當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向著被包圍的南朝鮮軍隊喊出這句話時,一名南朝鮮軍隊的美軍顧問聽到後不由自主地舉起了雙手,志願軍戰士看到自己抓獲了一名美軍俘虜,頓時心中樂開了花,心中充滿了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