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信息轉發超500次可判刑 今日開始實行

2021-01-11 TechWeb

相關報導:

兩高司法解釋:誹謗信息被轉發達500次可判刑

導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今日正式實行,這意味著「誹謗信息轉發超500次可判刑」已經正式成為可執行的國家法律。

誹謗信息轉發超500次可判刑 今日開始實行

【TechWeb報導】9月10日消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今日正式實行,針對網絡言論的邊界由此劃定,這成為中國網絡發展史上的標誌點。

「網絡散布謠言者」將入罪

此次頒布的《解釋》中,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對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中「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規定進行了類型化和具體化。

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

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 

同時司法解釋強調,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不明知者將不構成誹謗

在昨天的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孫軍工同時強調了,嚴防打擊擴大化,並指出了以下幾種情況。

「如果行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虛假事實而在信息網絡上發布、轉發的,即使對被害人的名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按照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也不構成誹謗罪。」

孫軍工對於當前網絡反腐和微博反腐也給與了積極的肯定,同時指出「即使檢舉、揭發的部分內容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或者不屬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就不應以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

轉發500次以上將被視為「情節嚴重」

該解釋中,對於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給與了更具體的解釋,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此條款第一條轉發五百次將被視為「情節嚴重」引發外界普遍關注,目前很多有影響力的大V,或者引發關注的微博消息,往往輕鬆過千條轉發。

孫軍工表示,如果「行為人如果實施了誹謗行為,但不符合《解釋》規定的『情節嚴重』情形的,也不能認定為誹謗罪。」

這意味著信息瀏覽量5000次或者轉發500次將是入罪的基本門檻。

《解釋》第四條同時指出,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網上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者 處尋釁滋事罪

《解釋》第五條第二款規定,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以及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孫軍工對此表示,網絡空間屬於公共空間,網絡秩序也是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網絡惡意編造、散布虛假信息,起鬨鬧事,引發社會公共秩序嚴重混亂,具有相當的社會危害性。

通過發布信息索要財物 處敲詐勒索罪

針對現在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個人和組織以製造和發布信息索取財物的現象,《解釋》也給與了明確的的界定標準。

《解釋》第六條規定,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的規定,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

孫軍工表示,行為人通過信息網絡實施要挾、威脅行為,通常有兩種基本手段:一是「發帖型」,即以將要發布負面信息為由相要挾,向被害人索取財物;二是「刪帖型」,即先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負面信息,再以幫助被害人「刪帖」為由,威脅、要挾被害人並索取財物。這兩種基本手段,實質上都是藉助信息網絡,主動對被害人實施要挾、威脅行為,進而索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應以敲詐勒索罪追究刑事責任。 

有償網絡發布、刪帖將處以非法經營罪

《解釋》的第七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非法經營行為「情節嚴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

2、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解釋》規定,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數額達到前款規定的數額五倍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孫軍工表示,通過信息網絡向他人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構成非法經營罪的,必須以行為人明知所發布的信息是虛假信息為前提。

「如果行為人不明知所發布的信息為虛假信息,即使收取了一定的費用,也不應認定為非法經營罪。但對於通過信息網絡向他人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的,則不要求行為人明知所刪除的信息為虛假信息。」

孫軍工稱,一些「網絡公關公司」的業務主要是「刪帖」業務,但刪除的信息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廣大網民發布的真實信息。國家依法保護信息網絡用戶正常的、合法的言論和信息交流活動。行為人以營利為目的有償刪除信息網絡用戶發布的真實信息的行為,既侵犯了廣大網民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信息網絡服務市場秩序。

為以上情形犯罪提供幫助將視為共同犯罪

《解釋》第八條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為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支持等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孫軍工此處再次強調,為防止擴大打擊面,追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支持等幫助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必須以其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為前提。如果對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相關犯罪活動不明知,即使客觀上起到了幫助作用,也不構成犯罪。

網絡言論的界碑

有司法界專家指出,網絡世界正在越來越重要影響現實社會的生活,甚至已經成為現實社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此前網絡世界的立法一直滯後,這造成了網絡世界中往往無法可依,打擊力度因此受限。

此次《解釋》的出臺,及時的彌補了這一缺口,同時也為網絡言論立下一個界碑,對於網絡謠言的製造者,傳播者將會給與嚴厲打擊。

同時該司法專家指出,該《解釋》也考慮到不能嚴打擴大化,因此遏制了網絡自由,因此對於在不明知情況下參與的情況往往不予追究刑責。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前一段時間內,國內剛剛進行了一場針對網絡謠言的嚴打,此《解釋》的出臺,將使得這種「嚴打」常態化,這將一定程度上改變網絡生態。(八品) 

附:

兩高發布辦理網絡誹謗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釋(全文)

相關焦點

  • 兩高:網絡誹謗信息被轉發超500次或判刑3年
    中新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 闞楓 馬學玲)中國「兩高」9日出臺司法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準。
  • 兩高公布司法解釋:誹謗信息被轉發500次可判刑
    中新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 闞楓 馬學玲)中國「兩高」9日出臺司法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準。
  • 網絡謠言轉發超500次 可構成誹謗罪
    原標題:網絡謠言轉發超500次 可構成誹謗罪   昨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下稱《解釋》)公布。該司法解釋通過釐清信息網絡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明確的法律標尺。
  • 誹謗信息轉發超500次將入刑
    這個總共10條的司法解釋,通過釐清信息網絡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標尺,從而規範網絡秩序、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司法解釋將於今日起施行。根據解釋,「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或「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即可認定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同時規定,「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 網絡謠言轉發超500次可構成誹謗罪
    《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該司法解釋今天起實施。
  • 解讀李楓案:虛假微博轉發超500次可構成誹謗罪
    散布的方式主要有是言語散布和文字散布,比如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傳播等;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即使不指名道姓,但第三人可以判斷出被害人是誰;4、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 專家:網絡謠言轉發500次入罪應看「實際」情況
    瀏覽五千次、轉發五百次入罪應看「實際」情況  在《解釋》中,引起社會最廣泛討論的莫過於第二條第一種情形:「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針對何為「實際」被點擊、瀏覽
  • 兩高出臺網絡謠言司法解釋:毀謗信息被轉500次即可判刑
    據悉,該司法解釋於2013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9次會議、2013年9月2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查委員會第9次會議通過,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 謠言被轉500次可獲刑 傳謠起鬨可追究尋釁滋事罪
    原標題:誹謗信息被轉500次可獲刑   兩高聯合出臺司法解釋 劃定網絡言論法律邊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昨日公布。(據新華社電)   怎樣算犯罪   誹謗信息被點擊、瀏覽5000次或轉發500次   我國刑法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構成侮辱罪或誹謗罪。
  • 寧波一男子汙言穢語誹謗法官,判刑
    誹謗法官判刑一年六個月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薛某犯誹謗罪,向鄞州法院提起公訴。2020年11月17日,鄞州法院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依法公開開庭審理此案。庭審中,被告人薛某承認自己的行為有錯,但拒不認罪。鄞州法院經審理後認為被告人薛某在信息網絡上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誹謗罪。薛某為發洩心中不滿,捏造損害他人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予以散布,信息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1.3萬餘次,其行為符合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且被告人損害的是政法幹警的名譽,屬於嚴重危害社會秩序。
  • 用QQ報復誹謗能夠成為犯罪嗎,有什麼法律規定?
    那麼,用QQ報復誹謗能夠成為犯罪嗎,有什麼法律規定?網友諮詢:用QQ報復誹謗能構成犯罪嗎?天津方潤律師事務所閻夢超律師解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明確網絡誹謗入罪標準,即謠言被轉發超500次可判刑,明知誹謗仍提供幫助以共同犯罪論處。
  • 網上散布不實信息,汙言穢語誹謗法官?判刑!
    鄞州法院經審理後認為被告人薛某在信息網絡上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誹謗罪。薛某為發洩心中不滿,捏造損害他人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予以散布,信息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1.3萬餘次,其行為符合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且被告人損害的是政法幹警的名譽,屬於嚴重危害社會秩序。鄞州法院依法判處被告人薛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 侮辱誹謗江歌案者獲刑一年半 網絡發言邊界在哪?
    言論自由有界限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張錚:(譚斌誹謗)的文章在網絡上的瀏覽量達到42萬餘次,同時造成了江秋蓮創傷後的憂鬱症。我們認為這個案子的判決,實際上是向社會傳達了這樣一個意思,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所有的網民在網絡上也應該知法守法用法懂法,同時我們這個案件的判決,對於網絡暴力的規制也起了一定的標杆作用。
  • 寧波一男子網上散布不實信息,汙言穢語誹謗法官被判刑
    鄞州法院經審理後認為被告人薛某在信息網絡上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誹謗罪。薛某為發洩心中不滿,捏造損害他人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予以散布,信息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1.3萬餘次,其行為符合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且被告人損害的是政法幹警的名譽,屬於嚴重危害社會秩序。鄞州法院依法判處被告人薛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 網絡誹謗構成誹謗罪之要件兼評「兩高」關於利用信息網絡誹謗的解釋
    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才構成誹謗罪。《解釋》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標準,共列舉了三項標準:第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第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第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對於後兩項標準學界爭議不大,本文不再贅述。本文重點剖析第一項標準。
  • 莫小棋起訴大號造謠獲賠30萬 律師:誹謗判兩年
    在立案通過收到法院傳票後,博主才意識到事態嚴重,主動上門求和,並承認當初實屬為炒作微博人氣而惡意捏造謠言誹謗小棋,願意公開及當面向小棋道歉。監管:明星或已轉變觀念維權 律師:誹謗可判兩年近幾年,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盛行,「全民皆媒體」的時代已到,明星的生活不再如以前那樣神秘,其一舉一動都在民眾的監視下,好的是明星的形象更加立體的展現在粉絲和民眾視野中。但隨著自媒體隊伍的壯大,各種未經核實的勁爆消息、明星八卦也在網際網路上,肆意傳播。明星常因傳言、謠言的誹謗困擾。
  • 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司法解釋網絡誹謗
    針對 「明知而散布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是否恰當、是否不當擴大了誹謗罪自訴轉公訴案件範圍、將信息網絡視為「公共場所」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解釋第七條中的行為是否違反「國家規定」5大焦點問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向記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寧波一男子汙言穢語誹謗法官...
    鄞州法院經審理後認為 被告人薛某在信息網絡上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誹謗罪。薛某為發洩心中不滿,捏造損害他人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予以散布,信息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1.3萬餘次,其行為符合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且被告人損害的是政法幹警的名譽,屬於嚴重危害社會秩序。
  • 公務員申論熱點:網上發布誹謗信息被點擊5000次以上
    9月9日,兩高司法解釋規定,網上發布誹謗信息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達到500次以上的,構成誹謗罪。這是首條針對網絡造謠、傳謠的相關司法解釋。【影響】當前網際網路上製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活動猖獗,嚴重侵害公民切身利益,引發公眾恐慌,甚至破壞家庭、誘發犯罪,敗壞社會風氣,擾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 侮辱誹謗江歌及其母親者被判刑:網絡「噴子」當自省
    可以看到,網際網路發展讓個人發布信息變得簡單快捷、門檻更低,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發聲的平臺和渠道。這意味著信息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內容更多樣化,同時也更難進行監督管理。當人人都是「媒體人」時,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便成為發表言論的法律界限,在合法範圍內表達自己觀點是每個網民必須遵守的規範。網絡並非法外之地,肆意侮辱他人的網絡「噴子」必然受到法律的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