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炒菜的功夫孩子就沒了!兒科醫生泣血忠告:這些底線千萬不要讓孩子碰

2020-09-16 龍廣凱淇工作室

科普至今,最痛心的就是看到因各種意外傷害奪去孩子的生命或導致孩子嚴重致殘。下面三甲分享兩名兒科醫生講述的病例和慘痛教訓,希望能給所有家長提個醒,這些底線千萬不要讓孩子碰!

我是深圳市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的醫生何顏霞。聽到家中溺水,家長們可能會奇怪,為什麼在家裡還能溺水?難道是家裡有泳池?其實不是泳池,是水桶。家中溺水還可發生在浴盆、浴缸,甚至馬桶。

這些年在我們重症醫學科搶救過多例家中溺水的孩子,多數都是1歲左右的小baby,往往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呼吸心跳,即使送到醫院,多數的結局也是非亡即殘

對此,我們也多次做過宣傳,提醒家長們注意孩子家中溺水問題,但仍有不幸發生。

悲劇!媽媽廚房做飯

11月齡男娃倒栽進水桶裡

這月初,我應邀到羅湖某醫院急會診,又是一例讓人心痛惋惜的家中溺水。

一個11個月大的男寶寶,原本活潑可愛,運動發育特別好,媽媽到廚房炒菜,他獨自在地板上玩耍。約十來分鐘功夫,媽媽從廚房出來,寶寶不見了。

等媽媽找到洗手間,看到的是讓人徹底崩潰的一幕。

寶寶倒栽在水桶裡,一動不動。抱出來看到孩子臉色烏青,已經沒有了氣息。

媽媽馬上緊急將孩子送往醫院,經醫生約一個半小時的心肺復甦全力搶救,寶寶終於恢復了心跳,但是卻再也沒有醒過來,也沒有自主呼吸。

我前去會診時,寶寶仍是深度昏迷,依靠呼吸機維持呼吸,並且由於缺氧損傷導致多器官衰竭。

經臨床評估,可以判定寶寶的腦功能沒有恢復的可能了。儘管醫務人員給予全力搶救,幾天以後,寶寶還是離開了深愛著他的父母和家人,悲劇就這樣突然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庭。

去除這些危險因素

就可避免家中溺水

作為兒童重症醫生,見過很多溺水悲劇,心痛不已,我想再次呼籲,一定要去除家中溺水的危險因素,預防家中溺水是杜絕這種悲劇的唯一有效辦法。

其實很簡單,每個家庭都能做到,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完全能夠避免家中溺水的發生。

  • 不讓寶寶離開你的視線,尤其是嬰兒,一分鐘幾十秒都不行,因為危險常在瞬間發生。


  • 不在容器中存水,尤其水桶、浴盆、浴缸等較深的容器,蓋好馬桶蓋,像水桶類容器最好扣著放,因為即使容器中沒有存水,嬰兒倒栽進去也可能因無力起身而發生窒息。


  • 必須儲水時,將儲水的容器放在孩子無法到達的地方,如確保孩子不能打開存放處的房間門。

  • 不讓嬰幼兒獨自在浴盆浴缸裡洗澡。

我們相信,很多悲劇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家長有足夠的警惕性,杜絕危險因素,家中溺水就不可能發生。

如果家中溺水不幸發生

家長該咋辦?

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判斷孩子有無反應,有無呼吸。

如果無反應無呼吸,面色青紫,意味著心跳已經停止或即將停止,要第一時間呼叫120,同時自救,即立即做心肺復甦。

大腦能夠耐受完全缺氧的時間只有4分鐘,因此稱之為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一旦心跳停止超過4分鐘即發生腦的不可逆性損傷,時間越長損傷越嚴重。

一歲以下嬰兒心肺復甦要點

將寶寶仰臥平放於地板或硬質材料平面上,食指和中指併攏雙指法或雙手環抱雙拇指法,在兩乳頭連線中點正下方,用力快速按壓30次,按壓頻率至少達到100~120次/分鐘,按壓深度約4釐米,每次按壓後要保證胸廓充分回彈,按完30次後,緊接著一手按住寶寶前額一手抬起寶寶下巴頦,給予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然後再按30:2比例重複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

☝☝圖1 雙指胸外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方法

☝☝圖2 雙手環抱雙拇指胸外心臟按壓

一歲以上孩子心肺復甦可採用單掌法(適用於幼兒,圖3)或雙手掌重疊法(適用於較大兒童,圖4)

☝☝圖3 單掌法胸外心臟按壓

☝☝圖4 雙手掌重疊法胸外心臟按壓

按壓心臟,按壓深度約5cm,按壓頻率及按壓次數與口對口呼吸比例同1歲以下嬰兒。

如果無能力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只做心臟按壓即可。以上急救措施要直到孩子面色好轉,自主呼吸恢復,或120急救人員到場才可停止。

還有這些意外傷害

家長切勿大意

我是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童重症監護室的一名住院醫師。由於職業的特殊性,我幾乎每天都會下病危通知書,每一次病危告知都會讓患兒家屬崩潰,有時候我選擇同情,更多時候我內心充斥著指責。

4月26日下午17:30左右,接急診電話,要求出診湯陰縣人民醫院,我和當地醫生聯繫,得知患兒為1歲6月,咳嗽1周,昨日入院,入院時狀態尚可,今晨拍胸片提示兩肺透過度尚可,存在斑片影,考慮肺部感染,下午時分患兒非進食狀態下突然出現劇烈咳嗽,伴有皮膚、口唇紫紺,急診胸部CT提示左肺完全不張,當時患兒經皮血氧飽和度僅有70%左右,給予鼻導管吸氧,當地醫院救治條件有限,遂聯繫我院接診。

當時我詢問是否有曾異物嗆咳,考慮患兒可能存在活動性支氣管異物,急劇的肺不張可能與異物阻塞支氣管有關,當地醫院說不能排除。了解情況後,及時派出我科陳茜醫師出診,攜帶搶救箱直奔急診科。

到達當地醫院後,通過陳茜醫師傳回的視頻,可以看到患兒精神反應極差,左肺完全聽不到呼吸音,經皮氧和僅能維持在80%左右,簡單詢問病史後得知患兒1周之前進食花生後嗆咳,之後就一直有咳嗽情況,家屬在當地診所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因昨日出現發熱才去縣醫院就診,住院不到一天就出現了上述危重情況。

考慮患兒右側肺部存在感染,代償呼吸不能保證理想氧和。告知陳茜醫師需儘可能降低耗氧量,充分給予鎮靜,待患兒入睡後,陳茜帶患兒上救護車,救護車一路風馳電掣、為患兒爭取寶貴的診療時間。

好在這一路上患兒入睡狀態,氧和尚能維持在90%左右,20:20左右急診救護車返回,電梯已在等候,直達6樓PICU,我在監護室已早早做好了氣管插管、呼吸機等一系列高級生命支持設備。

患兒遞於我手中後隨即出現煩躁、哭鬧,皮膚、口唇紫紺,左肺幾乎聽不到呼吸音,連接監護顯示氧飽和度僅有60%,緊急給予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輔助呼吸,但氧和僅能維持在75%左右,給予鎮靜。急查血氣分析氧分壓僅有28mmHg,通過微信將患兒簡要病史及當地胸片、CT檢查等結果上傳至PICU醫生群,李樹軍主任第一時間指示:考慮活動性異物可能性大,目前病情危重,可速聯繫耳鼻喉及麻醉科評估手術風險,同時注意排除合併心源性疾病。

耳鼻喉連榮副主任醫師及麻醉科王更富主任醫師查看患兒後,同樣考慮異物阻塞可能性大,但患兒目前右肺感染重,肺功能差,不能代償呼吸,目前麻醉風險極高,現在手術極有可能導致患兒手術過程中死亡,建議繼續降低機體耗氧量、清理呼吸道、提高右肺功能,待情況有好轉時儘早手術。

因患兒人機對抗明顯,王老師指示給予肌松藥物打掉自主呼吸,進一步降低耗氧量。此時也感謝出急診的彩超醫師及放射科醫師,胸片再次證明左肺完全不張,彩超顯示心臟無器質病變、心功能正常、左肺完全不含氣、無胸腔積液、氣胸等。條件允許下能做的這兩個關鍵檢查確實給我提供了重要的幫助,更進一步支持了我的診斷。

當打消患兒自主呼吸後,患兒充分鎮靜狀態下、氧和能維持在90%左右,唯一能做的治療就是儘可能抗感染、吸痰、降低耗氧量,為右肺功能能夠代償做準備,為患兒贏得手術機會。

緊張搶救過後,我書寫了病歷,並拿著病危通知書向家屬講明病情。患兒父母是對年輕夫妻,旁邊還有患兒的爺爺、奶奶等親屬,我告訴他們患兒病情危重,已經氣管插管了,也許他們並不明白氣管插管意味著什麼。

年輕夫妻並不以為然,說患兒抱來的時候還哭呢,在車上睡得還挺好。想到剛才各相關科室的會診及相關檢查人員的忙碌,我們這麼多醫務人員的高度緊張,竟然不能使這對夫妻引起重視!!!

我不得不拿出胸片、CT嚴厲又痛心的告訴他們:胸片及CT顯示白色的部分是患兒沒有張開的肺,左肺目前已被堵死沒有任何氣體進入,因為生病時間長,右肺合併嚴重感染,現在單側肺不能保證正常的呼吸和供氧,我又拿出血氣分析中僅有28mmHg的氧分壓告訴他們患兒嚴重缺氧,這麼嚴重的情況:會死人的!

年輕媽媽聽到這裡似乎知道了問題的嚴重性已經超過了她們的想像,瞬間癱坐,哭著重複著說「怎麼辦、怎麼辦、救救他」。我繼續告訴他們通常這樣突然的肺不張跟異物阻塞有關,也不能排除某些特殊病原的感染,都非常危險。

我一字一句的向家屬發問:有沒有吃過花生或瓜子等堅果,吃過後是否有嗆咳表現,患兒媽媽說1周前吃過花生,吃的時候有哭鬧,有嗆咳表現,但是咳嗽過後就沒那麼嚴重了,就是之後就開始咳嗽了,就在診所拿點藥吃了,咳嗽不緩解,後來有痰,昨天發燒了就去縣醫院住院了,去的時候沒這麼重,不知怎麼就成這樣了。

結合病史特點,應該符合突發性的氣管阻塞表現,也有進食花生嗆咳史,高度懷疑支氣管異物阻塞。此時患兒爺爺插了一句:在吃花生之前就有咳嗽,不一定是吃花生的事。我不明白這句話有沒有其他含義,但我知道異物只能是高度懷疑,沒有進一步的證據去上手術是要承擔極大的壓力的,萬一沒有異物,估計麻煩就來了。夜間多次鎮靜及肌松藥物應用,好在能使患兒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左右。

第二天一大早,連榮主任再次跑來病房看患兒情況,經過一夜的對症治療,右肺代償情況好轉,但左肺仍聽不到呼吸音,要想解決患兒呼吸問題,必需解除阻塞。

再次跟家屬溝通後,我決定CT下氣道重建檢查,備好人工氣囊、氧氣,安排好一切事宜,帶著見習的同學們和護士一起下樓做CT。把患兒推出監護室的一刻,患兒媽媽看到氣管插管下的寶寶,不由得瑟瑟發抖、泣不成聲,我心中不免一陣酸楚,我感受到這位媽媽的緊張害怕和無盡後悔。

昨天的夜班已折騰了一夜,但孩子的病情問題沒有解決,是萬萬不會回家休息的,如果證實是異物,我們就有了治療的方向,孩子就有希望活下來。想到這裡我穿上鉛衣陪著孩子進入128排CT檢查室,由於需要捏人工氣囊,完全顧不得暴露於射線下,有人可能會說我太傻,但那時我知道患兒需要我這樣做,家屬也需要我在場給他們以信心。

CT很快結束,一行人轉運患兒回病房,此時的患兒媽媽雙手攥在一起一直念叨:小天(化名)撐住...小天撐住...小天撐住...

10分鐘後放射科電話報危急值:患兒左側主支氣管異物伴肺不張。診斷明確,連榮主任和麻醉科樊騰醫師第一時間去手術室做準備,苗文杰大夫第一時間來到我科向家屬告知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風險情況,家屬理解籤字。

我再次跟隨患兒到手術室,害怕出現危險情況,以便協助搶救。所幸,麻醉順利,手術順利,一切準備就緒,連榮主任經驗豐富、技術過硬,大約20秒就從支氣管鏡中夾出大半粒花生,我不禁稱讚連主任的高超技術,連主任卻說取異物風險最大,我們做了這麼多例仍然會緊張,最怕一不小心再掉入主支氣管就危險了,連主任再次鏡下查找無明顯殘留物後退出支氣管鏡。

手術很順利也很緊張,大家看到取出的花生後都表現的很興奮,我知道他們見到取異物成功的不計其數,我想每一次的興奮都是因為通過自己的技術和努力救了孩子一命,點亮了一個個家庭的希望。

聽診左肺呼吸音增強,左肺復張,為防止術後復張性肺水腫、繼續治療嚴重的肺部感染,結合患兒呼吸情況,再次氣管插管下轉入我科高級生命支持治療。

我拿著取出的花生粒向手術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屬,當我把取出的花生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終於釋放了心中的害怕,媽媽大聲哭喊著再也不讓孩子吃花生了,一家人拉著我的手不斷的說著謝謝。我以警告的語氣告訴他們:「這1粒小小的花生可能超過10倍黃金花生的的代價,如果運氣沒有站在孩子這邊,這粒花生就可能要了孩子的命,到時候後悔也晚了。請你們記住3歲以下小孩子不要去吃花生、瓜子、核桃、開心果等堅果,一旦出現嗆咳誤吸入氣道隨時有生命危險」。

一行家屬邊哭邊說以後說什麼也不會讓孩子吃了,真是太大意了。孩子安返病房後,雙肺呼吸音基本對稱,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5%以上,我內心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換下白大衣的那一刻突然感覺好輕鬆,離開科室的時候已是下午14:30分,已經在科室泡了30多個小時,但這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這也正是每個住院醫、每個臨床一線工作者的寫照。

寫這篇文章,我就想以此文告誡所有孩子的家長,有些危險的底線不能碰!就拿異物說,不要聽說核桃補腦就早早的給寶寶吃核桃,不要以為石榴好吃就給寶寶吃石榴籽、不要以為寶寶哭鬧就給他嘴裡塞花生仁,不要以為大人在旁邊看著就能避免悲劇發生,更不要以為異物嗆咳沒什麼,儘早就醫,正規就醫,CT及氣道重建檢查將近1000元,相比於它的診斷價值,錢在命面前不值得一提。

懷疑氣道異物甚至異物不能排除的病人必需完善檢查,沒有商量的餘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氣道異物的悲劇有很多,絕大多數都是小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們有的因為氣道異物連醫院的大門都沒趕到就失去了生命;有的因為長期咳嗽到山上求仙護佑,當在急診科看到戴著護身符的孩子送來時已沒了生命跡象,作為醫務人員感到深深的痛心與可悲,而正是高度懷疑氣道異物堵塞窒息。為了避免悲劇重演,再次呼籲從根源上阻止異物吸入。各位家長請盡心用心,孩子是無辜的,起碼不要人為的增加他們接觸堅果的機會!

再次提醒家長們加強對孩子的監護,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消除家中各種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讓孩子遠離環境中意外傷害危險因素,預防悲劇發生,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

來源:三甲傳真、深圳市兒童醫院、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責編:琬璘

審核:英姿終審:凱淇

相關焦點

  • 一個炒菜的功夫孩子沒了!醫生忠告:這些底線千萬不要讓孩子碰
    科普至今,最痛心的就是看到因各種意外傷害奪去孩子的生命或導致孩子嚴重致殘。下面分享兩名兒科醫生講述的病例和慘痛教訓,希望能給所有家長提個醒,這些底線千萬不要讓孩子碰!我是深圳市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的醫生何顏霞。聽到家中溺水,家長們可能會奇怪,為什麼在家裡還能溺水?
  • 一個炒菜的功夫孩子就沒了!這些底線千萬不要讓孩子碰
    科普至今,最痛心的就是看到因各種意外傷害奪去孩子的生命或導致孩子嚴重致殘。下面分享兩名兒科醫生講述的病例和慘痛教訓,希望能給所有家長提個醒,這些底線千萬不要讓孩子碰!我是深圳市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的醫生何顏霞。聽到家中溺水,家長們可能會奇怪,為什麼在家裡還能溺水?
  • 來自16個兒科醫生的忠告:要想孩子少生病,這些事最好不要做
    導讀:來自16個兒科醫生的忠告:要想孩子少生病,這些事最好不要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來自16個兒科醫生的忠告:要想孩子少生病,這些事最好不要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奶爸陳曉親身傳授,千萬別忽視孩子這些小病
    最近追了一下陳曉和王子文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深有感觸,但凡少了一絲絲幸運我可能都長不到這麼大!劇中好多奇葩的病例和氣人的家長看得我心裡發毛,畢竟醫生也不是神,有病還是早發現早治療才是王道啊!呵呵,這下孩子下午可以不用上學了。 孩子說能看到「奧特之光」 父母千萬別當玩笑聽 還有一個住院的小男孩兒特別喜歡奧特曼,跟護士姐姐說自己能看到「奧特之光」。護士姐姐以為他只是童言無忌,但沒想到「奧特之光」其實是因為視神經瘤導致的視域狹窄,所以孩子只能感光。
  • 做飯間隙孩子就沒了!三甲醫生痛心提醒:照看孩子這些底線不能碰
    但作為醫生,還是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種疾病與傷害。就在不久前,同事分享的一個案例,讓人感到十分痛心,科普了這麼久,沒想到還是忽略了這個問題...據同事複述,當時是一個11個月大的男寶寶,寶寶健康可愛。寶媽由於需要到廚房做飯,就將寶寶肚子留在客廳地板上玩耍。
  • 兒科醫生忠告:孩子睡前不能吃的6種食物!否則積食愈發嚴重
    兒科醫生可謂是新手媽媽的指導員,他們會在孩子出現積食情況時提醒孩子媽媽不要讓孩子吃太多,更不要在孩子吃得太多後馬上睡覺,尤其是晚上。這是因為如果孩子睡覺前吃得太多,會使身體處於工作狀態,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因此,醫生不會建議孩子吃的食物量過多,家長應該經常地觀察孩子的飲食和排便,如果食欲不振並出現了便秘的情況,很可能是食物堆積而導致的。
  • 打死不讓孩子吃的3種輔食!兒科醫生:越吃越咳嗽,一樣也別碰
    從5~6個月開始,孩子就開始吃輔食了。輔食添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給孩子的生長發育奠定了最初的基礎。當母乳滿足不了孩子營養的時候,就要開始從外界攝入。小寶寶的脾肺和其他功能器官還沒發育成熟,輔食的介入是對孩子身體的很大挑戰,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選擇輔食上千萬要避坑,別給孩子吃錯食物。
  • 孩子這些底線,父母千萬碰不得,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成年人之間發生爭吵,經常會說:「你觸碰到我的底線了!」可是你知道嗎,不光是大人,小孩子也是有底線的!當他敏感地感受到一些令自己不舒服的訊息時,或突然發脾氣時,或許你已經觸碰到他的底線了。如果父母的舉動,讓孩子覺得挑戰了他們的底線,孩子就很容易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事事都和大人反著來。那麼,家長平常生活中有哪些做法容易觸及到孩子的底線呢?
  • 這些沒用還可能有害的兒科藥千萬別用!兒科醫生告訴你,孩子病了...
    五、一些「進口」藥物2018年藥監局修改了匹多莫德的藥品說明書,改為禁用於3歲以下孩子,但其實不論孩子多大都沒必要用這個藥。匹多莫德是義大利人發明的一個合成藥物,按照它所描述的機理,是靠刺激免疫細胞的成熟分化,增強這些免疫細胞的反應和吞噬能力來提高免疫功能的。
  • 孩子被魚刺卡住喉嚨怎麼辦?兒科醫生:謹記三要兩不要
    前段時間和小區的家長聊天,一個媽媽說到了她的孩子被魚刺卡喉的經歷:有段時間陽陽的父母比較忙,就把孩子暫時寄放到了他爺爺奶奶的那邊,本以外就兩三天的時間,孩子也不會出現什麼情況。沒想到,意外總是猝不及防。
  • 孩子被魚刺卡住喉嚨怎麼辦?兒科醫生:謹記三要兩不要
    爺爺奶奶一看,直接慌了,一個讓喝醋,一個讓吃饅頭,但不管是喝醋還是吃饅頭,都沒有作用,孩子因為吞咽難受的一直哭。最後沒辦法,老人只能將孩子趕緊送往醫院。醫生說雖然孩子的喉嚨有被劃傷的情況,但好在魚刺不太大,送來的比較及時,不然孩子的食道會被劃傷的更嚴重。
  • 兒科醫生:寶寶沒過1周歲,這幾種輔食不要碰,傷脾胃影響發育
    給孩子添加輔食,一般是從6個月開始的,因為隨著孩子長大,需要的營養更多,僅僅靠母乳是無法滿足成長需求的,必須從外界的食物中獲取。但是添加輔食對寶媽是一輪考驗,很多寶媽沒經驗,只想讓孩子吃好、吃飽,道聽途說了什麼有營養的食物,就用在孩子身上,結果導致輔食添加太雜、不合適,讓孩子的身體出現不適。
  • 兒科醫生:0~3歲寶寶,不要碰這6種輔食,雞蛋、粗糧、魚肉都在列
    8個月寶寶因吃錯輔食進醫院,兒科醫生:都怪「糊塗寶媽」餵的這種輔食鄰居曉菲的寶寶前段時間進了一次醫院,問題就出現在小小的輔食上。看著寶寶每天食慾增加,曉菲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條最適合寶寶的輔食,最多在米湯中加一些米粉或者豆奶粉,這麼一餵就是整整一個月。可慢慢地問題就出現了,寶寶越喝越瘦,出現了營養不良的情況。為了彌補錯誤,曉菲又開始給寶寶熬排骨湯,魚湯,偶爾還加一些鹽。
  • 男孩喝飲料進急診室,醫生:5歲以前,這些飲料碰都別讓孩子碰
    儘管如此,網上關於零食的危害看多了,家長們也都知道零食不利健康,要控制孩子的零食,像是薯片、辣條一類的零食都不會輕易去碰,更加注重健康、營養和品質。百密總有一疏,尤其新手爸媽,有時候光盯著零食了,容易把飲料這塊給鬆懈掉。也有家長覺得孩子喝飲料似乎不對,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對。殊不知些飲料給孩子身體造成的危害,不比我們熟知的那些垃圾零食小。
  • 孩子又積食不吃飯了?這些原因千萬別忽視,聽兒科醫生這樣說。
    有種餓叫「媽媽覺著你餓」,很多寶媽會追著寶寶吃下好多食物,就恐怕孩子吃不飽、吃不夠營養。但是,很多寶媽也向我諮詢:我家寶寶明明吃得不多,怎麼還老積食呢?除了吃多會導致積食,以下的幾種原因也千萬別忽視為了避免寶寶積食,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清淡易消化飲食,不要過多過飽的餵養,保證營養均衡就可以。同時多戶外活動。中醫調理,第一,中藥調理,可以選焦三仙和懷山藥煎水喝健脾消食。第二,小兒推拿,可以摩腹、捏脊、推下七節骨、揉中脘穴健脾益胃促消化。
  • 孩子也是有心理底線的,千萬別觸碰孩子這些底線
    ,往往會觸碰到孩子的底線,可能家長們不知道除了成人,孩子也有不可觸碰的底線,那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孩子也是有心理底線的,千萬別觸碰孩子這些底線!1.以前的錯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錯,而孩子往往也是在各種錯誤中成長起來的。但是有些媽媽會把這些錯誤看成是孩子成長中的笑話,時不時地與眾人說起。
  • 兒科醫生:如果發現醫生給你孩子開這幾種藥,一定要...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看到這樣的新聞實令人痛心疾首。孩子死亡具體原因是與輸液有關,還是自身疾病,應該按相關程序調查後才能確定。我要強調的是基層醫生,尤其是兒科醫生需要合理用藥,因為視頻裡醫藥費用清單中的至少有兩個藥物是不應該使用的。
  • 為何富人給孩子取名都不大呢?這些底線也很少碰,但普通人卻相反
    導讀:為何富人給孩子取名都不大呢?這些底線也很少碰,但普通人卻相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何富人給孩子取名都不大呢?這些底線也很少碰,但普通人卻相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可能有害的兒科藥千萬別用!兒科醫生告訴你,孩子病了應該用什麼?
    五、一些「進口」藥物2018年藥監局修改了匹多莫德的藥品說明書,改為禁用於3歲以下孩子,但其實不論孩子多大都沒必要用這個藥。匹多莫德是義大利人發明的一個合成藥物,按照它所描述的機理,是靠刺激免疫細胞的成熟分化,增強這些免疫細胞的反應和吞噬能力來提高免疫功能的。
  • 兒科醫生:不要忽視孩子的鼻炎
    兒科醫生:不要忽視孩子的鼻炎時間:2015-05-29 18:09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西安交大附屬二院兒科醫生劉海燕 最近是哮喘疾病高發期,我上門診,接診了不少哮喘的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