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文17年來,一次次將老兵們的骨灰罈背在胸前,把這些漂泊異鄉的遊魂送回生命的原點。本文圖片全部由受訪者提供
華夏經緯網9月4日訊:(記者 李昕)「只要有一口氣在,只要我還能動,便要把這件事堅持做下去。」現年54歲的高雄裡長劉德文,語氣堅定地對記者說。日前,2020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節,公布了「2020中華慈孝人物」名單,劉德文當之無愧地入選。
十七年來,他抱著逝去老兵的骨灰,每年跨越海峽十幾次,足跡踏遍大陸23個省份,幫助了兩百多位臺灣老兵「葉落歸根」,被人稱為「靈魂擺渡人」。
「我把他們當作父親」
劉德文2003年來到高雄左營某社區居住,這裡是一個比較知名的眷村——49年左右從大陸遷徙到臺灣的老兵們的聚居地。他們大都單身獨居,生活無著。熱心的劉德文參與了社區義工組織,為行為不便的臺灣老兵們提供幫助。
相處中,老兵們和他產生了深厚感情,劉德文甚至辭去了銀行的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服務老兵的工作中。「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鄉,跟著部隊到了臺灣。在這裡無兒無女,沒有親人,我就是他們的兒子,有什麼困難我都會幫。」
偶然一件事,讓劉德文走上了「靈魂擺渡」之路。
2003年春天,一位老兵提著兩瓶高粱酒走進劉德文辦公室,請劉德文去他房間坐坐。「他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鄉,再也沒有回去過。老人對我說,裡長,拜託你將我的骨灰帶回家,埋在我父母的墳前,讓我儘儘孝道。」面對老人的懇求,劉德文答應了下來。
不久老人去世了。面對這位百歲老人的臨終囑託,劉德文覺得他「責無旁貸」。幾經輾轉,劉德文終於聯繫上了老人在大陸的親人。2004年,背著老人骨灰,劉德文自費跨越海峽前往湖南,完成了老人的夙願。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多老兵找到劉德文,將生命最後的歸宿託付給他。劉德文無法拒絕,一次次將老兵們的骨灰罈背在胸前,把這些漂泊異鄉的遊魂送回生命的原點。
十七年來「愧對家人」
對這些老人的無私幫助,為他贏得了威望和認同,推舉他競選裡長。然而臺灣裡長是沒有工資的。
當時家有幼女稚子,生活負擔全部落到了太太身上。面對妻子的不理解,2006年他帶著太太,背著老兵骨灰,輾轉來到了山東淶陽。那位老兵的弟弟已是90歲高齡,跪下來雙手接過骨灰罐涕淚橫流,感謝他將哥哥帶回家。這一幕劉德文終身難忘,也一下子讓妻子理解了他固執的堅持。
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認同,來自家人、親友、外界的支持,讓他收穫了滿滿的認同感。
十七年來「愧對家人」,他每年十幾趟往返兩岸,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服務老兵和帶老兵「回家」。「雖然真的很少有時間陪兒子,但兒子的校長,會當眾表揚他的父親。」
「這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在送老兵「回家」途中,劉德文常常要坐綠皮火車或長途汽車,因為所有費用都由自己承擔,途中住宿只能選擇最便宜的旅店,但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敬意,每次他都會為老人骨灰,多預留一個座位和一張床鋪。
十七年來,「靈魂擺渡」付出的金錢,劉德文沒有仔細算過。「但是父母前前後後資助了我很多,合人民幣40多萬。」
「這件事,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劉德文表示,「老兵們把我當成兒子,我也把當他們當作父親,要對得起這份厚愛,這是我的責任。」
近幾年,大陸民眾也開始聯繫劉德文,希望他能幫忙尋找長輩的骨灰,並帶回故鄉。這樣的尋找對劉德文來說更加困難,「如果沒有被安置在軍人公墓,就只能在亂墳崗中大海撈針。」在尋找老兵墓地的過程中,他曾從山上摔下,摔斷了兩根肋骨。
差不多每個月兩次的「靈魂擺渡」,劉德文用自己的無私行動,讓這些遲到了半個多世紀的團圓和思念,在兩岸得以延續,流傳為佳話。
「堅持,只要我還做的動」
因為疫情影響,劉德文今年難得的閒了下來。「現在還有十三位老兵的骨灰罈,被我請到家裡。沒有什麼忌諱的,家人現在都理解和支持我。」劉德文的兒子,現在還在上高中,「我會告訴他,未來有一天也要把這份責任傳承下去。」
劉德文及家人。
「等從大陸返回臺灣,不需要再隔離了,我就會滿足這13位老兵的心願。」劉德文希望今年底之前能夠再度踏上大陸。
「現在兩岸氛圍不佳,但是兩岸血濃於水,這是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的。我是中國人,做人,不能忘本。兩岸同胞都是華夏子孫,中華文化講百善孝為先,是兩岸社會都要堅持的正能量。人的一生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來回饋社會,只要我還做的動,我就要繼續做下去。」劉德文說。(完)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