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紅網時刻11月18日訊(通訊員 彭璐)宮頸癌是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的女性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通過疫苗接種、篩查和治療三個關鍵措施,到2050年可以減少40%以上的新病例和500萬相關死亡。戰略設定2030年HPV疫苗接種覆蓋率達90%、篩查覆蓋率達70%以及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治療可及性達90%。
為此,湖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CSCO理事及婦科腫瘤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靜介紹,高危的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的病因,疫苗的使用可以一級預防,宮頸癌篩查手段成熟易普及,有明確的癌前病變,早診早治,這些都可以阻止浸潤癌的發生。
王靜表示,沒有HPV就幾乎沒有宮頸癌,但有HPV感染不一定得宮頸癌。其實,HPV感染十分常見,約85-90%有性生活的男性和女性一生中曾感染過HPV。除HPV感染外,感染年齡、免疫狀態、吸菸、其他伴隨感染等都是引起宮頸癌的影響因素。
早期的宮頸癌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通常篩查才會發現。但隨著疾病的進展,通常身體就會發出三個警示信號。王靜說,第一個信號,白帶增多。第二個信號,陰道排液,患者常常會出現陰道異常排液,可以是白色的、血性的、稀薄如水樣的;伴有感染時陰道排液為腥臭味或惡臭。第三個信號,接觸性出血,如果有發現這些信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它提示你需要到醫院去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明確病因來排除宮頸的病變。
那是不是打完疫苗就「萬事大吉」了呢?王靜提醒廣大女性朋友,即便打了疫苗,也不可忽視宮頸癌篩查。無論接種哪種效價的疫苗,接種疫苗後仍然需要定期篩查。由於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均未涵蓋所有的高危基因型,且現有疫苗對已感染人群的保護效果不明,尚有一些高齡人群處於疫苗適用年齡範圍之外。接種HPV疫苗是預防宮頸癌綜合措施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取代常規宮頸癌篩查工作,也不能取代預防HPV感染和性傳播疾病的其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