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發布內部信,宣布摩拜單車將成為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其本人任總經理;未來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唯一入口;2月底前,摩拜北京的員工將遷至美團總部。
LBS平臺是美團新近成立的部門,包含LBS服務、網約車、大交通、無人配送等部門。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在被收購9個月後。摩拜被徹底「美團化」了。今後「摩拜單車」這個名字會慢慢的被抹去。名字、入口都將併入美團。自此以後再無「摩拜」……
摩拜被美團收購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在賣身美團之前,摩拜已經有相當長時間未完成新一輪融資。由於之前與ofo的「單車大戰」。據稱在被收購前,摩拜挪用用戶押金超過60億元,拖欠供應商貸款10億元。根據美團點評2018年中報上的數據,摩拜在被收購後結算淨資產僅27.4億元。而美團為這場收購支付了155.6億元
面對這樣的局面,身為CEO胡瑋煒選擇了接受王興的報價。在被收購當天凌晨,她在朋友圈發文,公開回應被美團收購一事。
相比於「軸」的不行,死撐到底的ofo創始人戴威。身為女性的胡瑋煒選擇了妥協,這種做法當然顯得「不夠爺們」。但她卻很好的保護了股東們的利益——A,B輪投資人以及創始團隊以7.5億美金現金出局,同時還填補了財務漏洞避免了摩拜品牌的信用破產。而對於美團來說,他們則拿到了一個高頻消費的出行市場。 這的確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去摩拜化」是一個註定的結局
雖然,摩拜剛剛被收購完成時。王興曾現身摩拜的全員大會,並表示職員工的位置不會變,摩拜也不會進行裁員。「美團和摩拜幾乎沒有業務重疊,就算有一小部分重疊,也會妥善安排。」但時隔九個月後,事實證明王興還是失言了。
去年12月23日,摩拜創始人兼CEO胡瑋煒宣布因「個人原因」離職,不過,她在公開信中隱隱的透露出其離職的隱情:
「接下去摩拜需要進行更加徹底的『基本功』修煉,這是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是相對『冷酷』的任務……」
所謂「冷酷」的任務之一,大致就是大規模裁員了。胡瑋煒在周日宣布離職,周一 摩拜的員工就迎來了「人員優化」。摩拜員工在脈脈等社交平臺講述經歷,「周一早上被叫到,排隊,HR一個個的對談,很多都給了最後期限,26日之前必須走人,被裁員工的補償以n(在職年限)+1為準。」
對於裁員與合併,美團方面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摩拜的確是一隻「燙手山芋」。根據美團的招股說明書,2018年的最初4個月摩拜擁有4810萬活躍單車用戶、710萬輛活躍單車。2018年初的美團正積極醞釀上市,收購摩拜是布局出行市場的第一步。也的確為美團在上市前在招股說明書上記下了的濃重的一筆。
但美團還是被摩拜這隻「山芋」燙了手。雖然美團收購摩拜後停止了激進的擴張,大規模削減了成本,也大大提升了收入和訂單數。據財報顯示 2018年4月4日至6月30日的兩個月間,摩拜收入4.71億,巨虧15億元,相當於每天虧損1700多萬。而去年上半年美團淨虧42億元,第三季度虧損25億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虧損都來自於摩拜業務。
上市之後的美團是需要一份「好看」的財務報表的。當然不能放任摩拜單車業務一直虧損下去。在美團出行業務沒有布局好之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整合到整個美團業務中。所以之前提到的合併、裁員和「去摩拜化」實際是必然的一個結果。
由此可見,摩拜賣身美團最直接的原因是虧損,王興「去摩拜化」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虧損。所有的事情的緣由都指向了一個原因——摩拜單車本身的商業模式一直處於無法盈利的狀況。如果胡瑋煒拒絕美團的收購,摩拜單車也很可能像ofo那邊因為資金鍊斷裂而活不過這個冬天。結局還是一樣——「摩拜單車」會消失。
自此之後再無「摩拜」,共享單車將何去何從?
從被資本追捧的寵兒,到如今跌落谷底。共享單車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
如今大家再去看身邊的共享單車,是不是覺得有些破舊且數量少了了。相比前兩年,而你現在出門用單車的頻率也少了一些了呢?
之前風光一時的摩拜單車,如今變成了「美團單車」被合併到美團的業務中。而小黃車ofo深陷押金危機,千萬用戶排隊退押金。估計也很難熬過這個冬天。哈羅單車變身「哈囉出行」,雖然相比活得最好。但其業務開始向電單車和網約車領域延伸。共享單車已不是其主要發展方向。共享單車作為一個獨立的業務模式,始終解決不了其盈利問題。
遙想一下,十年之後。人們將如何去看待這幾年的單車大戰:是看著「單車墳墓」唏噓當年的人們頭腦發熱?還是感慨當年隨取隨停的小紅車和小黃車給我們帶來的出行便利?
到時候,你還會記得當年的「摩拜單車」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