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這個估值500億的項目,前景光明卻是最需要靠融資燒錢而擴張的。
就摩拜來說,從2015年開始幾乎沒有盈利,全是靠資本輸「血」。
共享單車這個項目均是如此:
後來居上的哈羅單車背後有阿里巴巴;
小藍車雖不如摩拜,但是有滴滴的幫助,致使它還能繼續運行;
ofo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創始人戴威也披上了「老賴」的稱號。
對於摩拜,則是由美團以27億美金全資收購了。
美團本以為撿到一個香餑餑,卻不曾想到「惹禍上身」。
近期得到證實,摩拜將關閉亞洲部分國家業務,並將繼續評估其他國家和地區。
這也意味著摩拜的經營方向主要趨向於國內。
這主要來自於兩點因素:
第一,摩拜自身就沒有一個正確完善的盈利模式,一直靠著資本輸「血」。
第二,美團在出行領域的戰略布局。2018年的瘋狂,美團造成了巨額虧損,付出了高昂的試錯成本。
根據這兩點,摩拜帶來的巨大的成本壓力,美團為了減少運營成本,收縮非主營業務——摩拜單車,也在情理之中。
美團收購摩拜,「私心」有很多。
首先,摩拜巨大的用戶基數,上億的註冊用戶,本身就是一個直接性的流量引入。
其次,共享單車本身的需要行動支付的性質,增強了美團在行動支付領域的競爭力。同時增強了消費應用場景的進一步鞏固和用戶的沾連性。
「世間在無摩拜。」
摩拜 (根據美團的財報,收購此商標名就花費了16億。)
而美團卻要將它更名為「美團單車」,由此媒體驚嘆「世間再無摩拜」。
美團旗下有美團旅遊,美團打車……而「美團單車」也不過是這一系列的子品牌吧!
對此,前CEO王曉峰在朋友圈發文,感慨「Sigh」。
同時,我們也該想到當初王曉峰為了摩拜單車的運營,每月只領6000元工資的過去。
他傾注了心血,賦予了極大的期望……
這份心思與這份感慨——Sigh呼應,便是這位CEO最後的感傷。
對於共享單車的未來,我認為:
自共享單車出世屢屢遭到打擊:
部分市民對單車的故意破壞,霸為己有,讓國民素質這一話題一度成為熱點。
盈利模式也一直受到詬病。
但是共享單車依舊充滿著未知的可能,它不會消失。
因需求而出世,只需找到一個正確的盈利模式,打造好共享單車的商業帝國,指日可待!
目前,美團的「二當家」、對於新項目「我就試試」的王慧文親自操盤「美團單車」。不知道未來是否扭轉局面,幫摩拜擺脫「拖油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