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常常因為孩子淘氣大發脾氣,往往是自己氣得不行,打的孩子大哭大叫!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情緒發生機制「A、B、C」理論,希望對愛生氣的父母有所幫助!
我們把讓父母生氣的事件看作A,把父母生氣的行為看作C。多數父母認為,是A直接導致了C,也就是一旦A發生了就必然會讓自己生氣,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寫作業、成績倒數、與同學打架等等問題,那必然就會使自己生氣。但心理研究理論認為,並不是A直接導致了C,是父母對A的看法和認識「B」導致了C。什麼意思呢?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成績不好的問題,會大發雷霆之怒,而有的父母則會平靜看待。同樣是親生骨肉,同樣是望子成龍,為什麼結果會截然不同呢?就是因為不同的父母會產生不同的B,也就是看待這個問題的觀點不同!有的父母認為成績就是命,考不好就沒命!有的父母認為成績雖然重要,但只要孩子努力就行,分高分低隨緣!還有的父母雖然對孩子成績差也會很著急,但會幫助孩子分析成績差的原因,幫助孩子把成績趕上來,而不是選擇一味指責,甚至打罵孩子!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對情緒發生機制「A、B、C」理論有了初步認識,簡單的說就是讓我們生氣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但是,我們對一個事件進行判斷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甚至是憑直覺,在一瞬間就完成了,使我們忽視了對事件的分析判斷——也就是「B」的存在,導致我們認為讓自己生氣的原因就是事件本身。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在生氣的時候,往往通過別人的解勸能夠把氣消一消,事件還是那個事件本身沒有變化,發生變化的其實是對這個事件的看法和認識。
我親身經歷的一個案例,也和大家分享一下!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在公交站等車,他的兒子五歲也和我們一起。我們各自拿著手機看東西,他的兒子在我們身邊蹭來蹭去,一會兒唱歌,一會兒「嘿哈」著打拳踢腿,我衝他一笑,繼續看手機,而我的朋友見慣不怪,根本沒有理他一下。折騰了一會兒,孩子估計是覺得無趣了,就去抓朋友的手機。結果,朋友一個不小心手機沒拿穩,摔到地上,屏碎了!朋友勃然大怒!啪!啪!啪!幾巴掌把孩子打哭了!我連忙上前解勸,跟朋友說,這件事不全是孩子的不對,是我們各自看手機,把孩子的感受忽視了!孩子多次向我們表示親近,我們都沒有給他回應,他做出搶手機的舉動也不算過分。朋友聽了以後,有所醒悟,不但氣消了,還向孩子承認了自己的過錯。
其實,不僅僅是對孩子,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事,都可能會讓我們產生氣憤、緊張、焦慮等不良的情緒,這也都符合以上「A、B、C」的理論。大家不妨反思一下、驗證一下,真的是A在讓我們生氣嗎?我們面對A的時候必須要生氣嗎?有句禪語說,「旗未動、風未動,乃心動」!我們以後生氣的時候,不要把注意力總放在A上,要放在自身對這件事的看法上,要放在內心的修煉上,使自己保持一顆寬容、平和、樂觀、包容的心,就能坦然面對一切問題,而不至於動不動就發威動怒了。
但是,有的人可能說,我天生就是急脾氣,遇到事我就控制不住自己,必須要發脾氣。客觀的說人和人在脾氣秉性上肯定是有差別的,但是一個人努力改變自己的脾氣和放任自己脾氣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不管是急脾氣,還是慢性情,如果你遇到生氣的事,真的用「A、B、C」的理論調節自己了,我相信一定會使自己的脾氣有所改變,而且越堅持改變,就越能收到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