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填詞柳三變: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2020-12-20 十九歲喬木

與唐詩齊名的宋詞, 又被稱為長短句,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宋詞主要分為兩大派別,其中一派為豪放派,還有另一派為婉約派。這兩大派別,都有十分傑出的人才代表,豪放派代表詞人主要就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代表詞人,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李清照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詞人,他就是:柳永。

柳永,原名柳三變,字景莊,後改名為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是北宋一位著名的詞人,而且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同時還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

民間曾有這麼一句話:「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年少時有濟世之志,多次進京趕考,可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落榜,照理來說,他既然是婉約詞派的代表和創立者之一,他的才華應該不次於各位中榜之人,可為何多次落榜呢?

其實,他生於一個極具儒家思想的家庭,但他天性卻桀驁不馴,放蕩不羈,熱衷於出入「秦樓楚館」,其實就是酒肆青樓,煙花柳巷,在宋朝,民間的教坊,青樓等大興,坊間歌伎以歌舞,唱詞吸引顧客,那時的坊間的詞,多半由當時盛名詩人所填,大詩人如王之渙,王昌齡,白居易等詞亦為流傳坊間,而柳永這位詩人,可謂是與歌伎相處甚深,可以這麼說,柳永流連教坊,經常為歌伎填詞,歌伎同時也是柳永詞的演唱者和主要歌詠對象,現世存世柳永詞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約150首,在蘇杭二州,幾乎所有歌伎都與柳永結識,這也激發了柳永的創作熱情,而且滿足了柳永的情感追求,進而促成了他的創作風格,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

本來柳永作《望海潮》,名聲極盛,又作新樂府,為時人傳誦,宋仁宗洞曉音律,對其儒雅之詞,早年亦頗好其詞,可後來柳永混於樂坊,多作豔詞,宋仁宗頗有不滿,及柳永第三次進京趕考,後進士放榜時,仁宗就引用柳永的詞《鶴沖天·黃金榜上》中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言到:「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再有人向仁宗推薦柳永,仁宗便回復「且去填詞」,令柳永此後不得志,於是,這位大詞人便成了奉皇上聖旨作詞的詞人,這「奉旨填詞柳三變」就這樣流傳下來,可惜柳永就此,再與仕途無緣了。

晚年的柳永,只好於青樓樂坊等填詞,其窮困潦倒,幸得不少歌伎相濟,據傳聞,連柳永逝世,皆為歌伎湊錢替其安葬。每年清明節,歌伎相約祭奠,並在宋室南渡前,一直流傳這麼一種民間風俗,稱之為「吊柳七」或「吊柳會」。

雨霖鈴

《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位大詞人,雖仕途失意,但創下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民間奇蹟;雖流連青樓樂坊,曉風殘月,但亦是婉約詞派代表人物,詞作骫骳從俗,天下詠之!

惜奉旨填詞柳三變,平生惟願淺斟低唱!

相關焦點

  • 奉旨填詞柳三變
    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藝苑雌黃》云:「柳三變喜作小詞,薄於操行,當時有薦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詞柳三變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詞。』由是不得志,日與儇子縱遊娼歌酒樓間,無復檢率。自稱云:『奉旨填詞柳三變。』」    這種說法闡述了柳永這位風流才子功名仕途上的不幸,以及他對這種不幸所採取的態度。因此,後人對柳永「懷才不遇」的感慨也便源源不斷而來。
  • 柳永:揮筆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卻成其一生寫照
    然而就是因為恃才傲物,才使當權者去了他的浮名、斷了他的前途。 流於市井的才子,靠著「淺斟低唱」,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明星。 一氣之下,柳永寫下了《鶴沖天》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君王不識賢才又何妨?我淺斟低唱依舊很快樂!
  • 柳永這首詞被皇帝讀到,惹得龍顏不悅,只能「奉旨填詞」去了
    但是這樣的一位猛人,卻在仕途和求功名之路上遭遇坎坷,最終不得不「奉旨填詞」,偎紅倚翠之中浪跡天涯。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柳永這首宋詞中的一句話。那就是「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我們且看這首宋詞的全部: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 《宋詞》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出自他手
    北宋最偉大詞人之一,仁宗時期的進士,因為所填「鶴沖天」中有「忍吧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仁宗不喜,所以讓他去填詞,柳永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宋詞》這本書中,共收錄柳永所作之詞十三首,多為千古傳頌的詞作。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其中最出名的兩首,這兩首詞你肯定知道,甚至能背過。
  • 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
    柳永骨子裡是一個叛逆的人,既然考試不中,乾脆自己就不考了,乾脆流連煙花樂坊之中,換一個新的生活方向,在這樣的心境下,柳永寫了一首《鶴沖天》表露內心。鶴沖天 北宋·柳永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 柳永,奉旨填詞柳三變。老兄,為你喝彩、為你鼓掌
    柳永是個天生註定要填詞的詞人,這倒不是說他身上有一股自命清高的窮酸味,甘心一生以此為業。他是真不想要這股窮酸味,無奈甩了一輩子楞是沒甩掉。按照正統的觀念來看這位老兄,可不是一個有骨氣的人。不過這世上有骨氣的人那麼多,缺他一個也很好。
  • 「奉聖旨填詞柳三變」,柳永混跡於煙花巷陌風生水起
    今天我們來說說柳永,這是北宋第一個以寫詞為專業的詞人,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填詞。柳永科舉上屢試不中,最後晚年及第,退休的時候官職也很低。想想也是,政治上比較失意,但又那麼有才,能不每天填詞嗎?柳永02柳永原名叫柳三變,生於公元984年,祖父做過縣令,父親柳宜出仕南唐,也算是出身官宦世家。宋平南唐後,柳宜繼續在宋朝做官,任職縣令。
  • 白衣卿相柳永——奉旨填詞,為宋詞開創了一片天,自己卻活在尋花問...
    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自此柳永便有了「白衣卿相」的稱呼,同時他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也在隨後誕生了一個「奉旨填詞柳三變」的趣事。 小園香徑獨徘徊 前面提到的《鶴沖天》就是這一突破的代表之作,作者以自己名落孫山憤慨開題,通過一系列的風景、人、事描寫,「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 清秋暮雨讀柳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丨周末讀詩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自從第一個抒情主體屈原開始,「懷才不遇」就像萬金油一樣,被隨便塗抹在古典詩人們身上。只要一位詩人寫到空虛失落,不論是人生的普遍體驗,還是某個特殊處境下的感受,都會被條件反射地解讀為「懷才不遇」。這種大而無當的闡釋幾成定式,乃至內化為一種思維的惡習。是不是每個苦悶的詩人都在懷才不遇?
  • 何謂「填詞」?唐代的宮廷音樂機構叫什麼?
    何謂「填詞」?說到填詞,不禁讓人想起了關於柳永的一個故事,以白衣卿相自封的他在《鶴沖天》中寫道:「對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這本是對科場失意的詩意表達,沒想到卻惹怒了皇帝,於是皇帝下旨:「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這真可謂是因言得禍。皇帝說了這話,意味著柳永的前途算是絕瞭望,但他倒也灑脫,由此便自稱「奉旨填詞」。其實填詞簡單說來就是倚聲作詞,因為詞都有需要遵循的音樂或詞牌,填詞就是把新作的詞填到已成的曲調中去。
  • 「奉旨填詞、白衣卿相」,柳永的詞在宋朝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柳永寫了首《鶴沖天·黃金榜上》,自稱「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這首詞是他不第後的憤懣自我消解,卻因此被皇帝給記在心上,以後只要看見他上榜就勾掉了。當然更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他混跡歡場,豔名遠播,覺得他品行不端不足以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