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2020-12-16 明貝勒

追索歷史,探尋過去。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這二位爺,一位是從諫如流的有道明君,一位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與魏徵互相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鑄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然而,生前君臣無隙,身後卻反目成仇,唐太宗為何推到了他親手題字的魏徵墓碑呢?在這段流傳的君臣佳話中,又有哪些偏離歷史真實的記載呢?

魏徵入朝為官之後,始終秉性忠直,仗義執言,只要是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來說話,甚至不惜犯顏進諫。唐太宗也擁有帝王中難得的氣量,敢於重用魏徵,先後提升他為秘書監,侍中,宰相,並封他為「魏國公」。

魏徵這直言進諫的性子,多數時候唐太宗都會欣然接受,充分表達了一個有道君主的胸懷,但次數多了難免會觸犯龍顏,甚至讓君王下不來臺,既尷尬又憤恨。這種情況下,魏徵的直言就會讓唐太宗產生既愛又夾雜著怒、怕、無奈的複雜情感。

當魏徵又一次在朝堂上直諫惹怒太宗的時候,太宗氣衝衝地跑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魏徵總是駁我的面子,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卻連忙向太宗道喜,說:臣子敢直言,是因為陛下聖明,明君擁有直臣應該欣喜,怎麼能開殺戒呢?幸虧長孫皇后及時開解,唐太宗這才改變主意。

貞觀17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藥品和食物,兩次親自到魏徵家中探望,還差遣專人到魏徵家中看護,隨時 稟報魏徵的身體狀況。唐太宗最後一次到魏徵家中探望時,看到他病情更為嚴重,便問魏徵:愛卿還有何未了的心願?魏徵強撐著病體說:我不擔心別的,只擔心國家的興亡啊!一心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徵不愧為「千古第一諫臣」。

貞觀十八年,魏徵因病溘然長逝,唐太宗聞訊之後是悲痛萬分,罷朝五天以示哀悼,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魏徵的敢於直諫,其實也是隨時將自己的性命安危置於皇帝陛下的一念之間,但他卻從不退縮,依然是有什麼說什麼。正因為如此,使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逝去之後說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也。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撰碑文,書寫刻石。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如果故事在這裡結束,那將是真正的為這段君臣佳話畫上了一個完美句號。

誰能想到,就在魏徵去世大概半年之後,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深知自己治理朝政的能力並不突出,更何況兄弟李泰又是個有膽識有能力之人。因此,他擔心自己連太子之位都坐不穩會被廢除,所以他在與侯君集等人的籌謀策劃之下準備逼宮謀反。

誰成想,這麼隱秘的事兒居然走漏了風聲導致東窗事發,堂堂太子被流放到了邊疆,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賜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這兩人,說他們有股肱之才,並且自古帝王多疑心,李世民自然懷疑到魏徵身上,開始懷疑魏徵會不會也是侯君集一黨的。因為誰都害怕部下結黨作亂甚至起兵篡位,已經死了的魏徵就這麼撞到了槍口上。於是下了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根據史書記載,魏徵曾經規勸太宗將自己所提的諫辭記錄下來,結果後來李世民發現魏徵曾把這些話轉頭又拿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觀看。魏徵的這一行為,被太宗視為沽名釣譽的手段,這更是令太宗心生不爽。心說:哥們兒你這啥意思?讓史官記錄下來,對比著你的高瞻遠矚,一心為民,而我卻坐井觀天,不為民著想,你這是要飛啊?想讓我這堂堂一國之主落得個臭名遠揚,遺臭萬年的下場啊!

於是,李世民長期的壓抑因為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給刺激的小脾氣「嘭」的就給爆發了,君臣美談頓時化為泡影。不過,僅僅這樣明顯沒有讓李世民解氣,他親自來到魏徵墓前,將魏徵墓給推倒。其實推倒墓碑只不過是唐太宗因為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裡的發洩。若魏徵在天之靈可以看見這一幕,必然會感慨萬千:想我一代忠臣魏徵,竟然也落得如此下場。

好在這些矛盾在魏徵生前都沒有激化,君臣之間良好的關係一直維持到魏徵去世。深究這背後原因,其實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埋下了禍根。太宗李世民雖然賢明,也確確實實需要魏徵這樣的諫臣,並且也能夠重用魏徵這樣的直臣,可這並不意味著會真心喜歡這樣的屢屢讓他下不了臺的諫臣。由此可見,李,魏二人的關係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良好。更何況,魏徵本是李世民早先登基稱帝的最大障礙——當時的太子,哥哥李建成的人,被打上這樣標籤的魏徵,本就不大可能成為唐太宗真正的心腹。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出徵討伐高麗失敗,這時候他也意識到了自己思想意識的狹隘,不禁慨然嘆息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老魏還在,那傢伙是絕對不會讓我出來跑這趟兒勞民傷財的。想著想著便立馬兒命令郵政快遞員(馳驛)帶著「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的旨意,先行一步又去重立了魏徵墓碑,也算是讓魏徵重新得到了善終吧。原本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竟然以這種方式收尾,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啊。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為大唐開國皇帝,但也是童心未泯,與大臣魏徵的有趣故事!
    李世民怒氣衝衝地走過來,拍拍桌子,責罵地方官員,說他們忽視了皇帝,要讓他們受到嚴厲的懲罰。當地官員嚇得不敢說什麼,趕緊跪下懺悔。事實上,現在是早春季節,在洛陽哪裡可以找到河蟹?但是如果皇帝想吃的話,他必須得到它。當地官員急忙催促人們騎馬到信陽去抓河蟹。魏徵聽說了這件事,立刻去找皇帝,李世民知道他喜歡挑茬,進來的時候,他說:你到底有什麼事情?
  • 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團隊合作精神
    這同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四人組合」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輝煌。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杜如晦在秦王府任兵曹參軍,不久外調陝州長史。這種頻繁調動王府幕僚到地方任職,其實是為了削弱各王府的實力,李世民對此十分擔憂。房玄齡說:「其他人沒有什麼可惜的,杜如晦是輔佐帝王的人才,你如果想經營四方,就一定要有他才行。」
  • 李世民為何要推倒魏徵墓碑?不是說他們是千古賢臣、千古明君嗎?
    魏徵獨正色曰.....[注]:上怒,讓玄齡等拜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門小營繕,何預君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上甚愧之。如果唐太宗真是可以隨便批評的人,為什麼房玄齡等人,從來不敢隨便指出李世民的錯誤呢?
  • 魏徵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入唐後,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掌管圖籍等要務,禮遇甚厚,魏徵作為主要謀士效命於李建成的鞍前馬後,曾為李建成獻上及早動手除掉李世民的計謀。 李世民登基以後,由於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魏徵,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列為身邊工作人員,經常詢問政事得失。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古代帝王為鑑,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經像唐太宗那樣,雖然成功開國,可是能夠堅持做到底的並不多,由此點明了帝王基業「取之易守之難」的道理,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夠嚴格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擇善而從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 李淵與李世民——被政治扼殺的親情!
    ,李世民又宣布「縱禁苑鷹犬,罷四方貢獻,聽百官各陳治道」;緊接著,他又下令放歸掖庭宮女三千餘人…這一連串的政治舉措意味著什麼呢?而更讓李淵始料未及的是,到了貞觀三年春天,李世民的「掌摑行動」就突然升級——將裴寂放逐,給劉文靜平反,並且毫不留情地公開抨擊武德舊政。這一切已經不止是在抽耳光了,它們更像是一記記重拳狠狠地砸在李淵的心上。
  • 唐太宗為何要拿三面鏡子照自己 這三面鏡子是什麼寶貝呢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作者截頻在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盛世之中,要說最沒有爭議的,非唐朝莫屬。那麼這個盛世的奠基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他引領大唐的歷史,向一個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發展,唐太宗在當時也被推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的盟主。
  • 長孫氏嫁給李世民以後對他幫助頗多,在李世民登基後還繼續勸諫他
    而李世民一直和李淵徵戰南北,經歷了非常多的戰爭,為了打下江山也是費了不少的力氣。戰爭的時候可以看出李世民不管是在人品方面還是個人能力,都非常出色,很適合當繼承人,只有這樣的人接了皇位以後才能夠把江山統治的更好。
  • 魏徵不僅是一位諫諍聞名的政治家,而且還是
    你說魏徵會釀酒,有根據嗎?當然有!唐太宗李世民就寫過有一首詩叫《賜魏徵詩》,詩中說:「醽醁(linglu)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e)。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此詩題下有「注」,說:「魏徵善治酒,有名曰醽醁、曰翠濤,世所未有。」又說:「蘭生,漢武帝百味旨酒;玉薤,隋煬帝酒名也。」這樣看來,這首詩就很好理解了。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與唐朝奠基人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密不可分。 唐太宗李世民,無論用兵之道還是治   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他是長孫皇后盛讚的大唐第一直臣,死後墓碑被李世民砸毀,府邸如今...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個「照鏡子」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而這面「鏡子」,就是魏徵。  長孫皇后問清緣由,轉身回內室換上朝服,並鄭重對李世民說道:「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以直言。妾幸得備數後宮,安敢不賀?」李世民聽完覺得皇后說的很有道理,於是消了氣,而魏徵也撿回了一條性命。
  • 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時,李世民尚在,怎麼就知道他廟號是太宗
    不稱廟號稱什麼呢?那就是諡號,比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這樣都是諡號,真正到唐朝時期,由於把諡號玩爛了,只能稱廟號,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後來李治給李世民上廟號為太宗,將廟號制度嚴肅起來,有李世民鎮著,想必後世那些沒有多少功勞的皇帝也不敢隨意稱祖。扯了這麼多,書歸正傳,唐太宗活著的時候到底有沒有稱太宗呢?
  • 李世民的一些小故事對今天的啟發實在太大了,不得不推薦
    李世民剛即位時,曾與群臣談到教化問題,李世民說:「如今剛經過一場大劫亂,我擔心百姓不容易教化。」魏徵回答說:「我認為並非如此。長久安定的百姓容易驕逸,驕逸則難以教化;經過動亂的百姓易於憂患,憂患則容易教化。這如同飢餓的人不苛擇飲食,饑渴的人不苛擇飲水一樣。」李世民深表贊同。
  • 魏徵交給史官一本冊子,李世民看後,怒吼:把這賊人的墳給我刨了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善演大戲的唐太宗秦王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子,本著太子立嫡立長的傳統,最有希望繼承大唐皇位的應該是長子李建成。皇位對於李世民來說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對於皇位的渴望,生於帝王之家,或許便是這些人的不幸。要知道,歷史上的王朝更替都是帶著帝王皇子的鮮血的讚歌。
  • 【冬季百日攻堅戰】男子與老闆發生口角,為洩憤深夜打砸烤肉店
    【冬季百日攻堅戰】男子與老闆發生口角,為洩憤深夜打砸烤肉店 2020-12-10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魏徵、梁華殿,孫殿英的人生經歷,探究選擇跟命運的關係。
    一,運氣最差的「一代名相」魏徵。魏徵沒有獨立創業的能力,先後依附過李密、竇建德、李建成、李世民、李承乾。李密、竇建德、李建成、三者都是英雄但皆被魏徵第四任主人李世民僥倖戰勝。最後魏徵歸附李世民,幫助李世民創立了盛世「貞觀之治」。在其晚年,被李世民任命為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後李承乾謀奪位,魏徵的心中煎熬可想而知。最後憂懼而死!魏徵在站隊這方面看來真的是運氣極差。
  • 關於李世民的新認識
    終於有耐心靜靜讀完一本書,關於李世民的。對李世民的印象,緣於小時候看連環畫興唐傳,那時很喜歡英雄,佩服隋唐十八條好漢,如秦瓊、羅成、程咬金、裴元慶等,匡扶正義,鋤惡揚善。至於李世民,感覺就是個文弱書生,是受這些大英雄保護的人。不待掩卷,對李世民的印象,有了新的認識。其勇。這是最容易給讓人誤解的,這當然有小說的功勞,千百年來來已形成思維定勢,即武藝一般。然而,真實的李世民又是怎麼樣的呢?
  • 錚臣魏徵,死前留下一本小冊子,氣得太宗李世民下令刨墳
    貞觀十七年,大唐著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太宗李世民十分傷心,為此廢朝五日,下令厚葬魏徵詔百官送葬,並親自為魏徵書寫了碑文。魏徵死後,太宗還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道:「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曉興亡更替,以人為鏡子可以看清自己的錯過,現在魏徵去了,朕少了一面鏡子」。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長孫晟死後,長孫家道中落,高士廉將妹妹和外甥、外甥女接到家裡來養,恩情深重,高士廉見李世民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就將外甥女長孫氏嫁給李世民,外甥女後來就成了文德皇后。長孫氏年少時好讀書,行事必遵循禮法。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在武德元年(618年)被冊封為秦王妃。當時秦王李世民軍功顯赫,太子李建成猜忌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