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初戀》周作人的散文:一種只面向自我心靈的文學藝術語言

2020-12-16 餅子讀行

前言:有很多人說年輕的時候讀不懂周作人,讀懂周作人的時候,自己已經不再年輕。為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不是那麼簡單的就可以回答。周作人的散文大多都是以抒寫人生、文學為主題的作品,他不同於魯迅那種鮮明的,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人生立場,是與之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態度。

打開周作人散文的鑰匙

為什麼很多人,年輕的時候讀不懂周作人?其實這裡也包括我自己,上學的時候對周作人的作品並沒有太多的興趣,自己也並沒有感覺到他的作品裡,有多少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學習的需要,也許我是不會首先選擇,拿起他的作品來拜讀的。但隨著自己慢慢成熟,發現到了中年之後,自己對書架上靜靜著躺著的他的書,會感到它們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吸引力。

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生的分水嶺吧,也證明我已經完全的步入中年。青年時候我們渴望成功,奮鬥就是我們的唯一人生哲學,情感洋溢是我們每天的基本生活狀態。於是不管是魯迅的作品也好,還是張愛玲也罷,都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這些作品具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具有非常鮮明的色彩,要不白,要不就是黑。以至於讓我們忘乎所以的,在他們的作品裡感受到這種強烈的情感,使之與自己內心產生共顫。

當我們步入中年,我們會發現,原來生活並不是只有這些,還有一種繁華過後,安靜下來的平淡;狂歡之後,沉寂下來的孤單。這些也是人生,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美。

就像我前天寫的那篇隨筆,我提到過的我們如今都喜歡拍的VLOG,在那些影像的記錄裡,我們是快樂的,甚至還是奢侈的,但那並不是完整的我們,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心靈記錄,那些影像都代表不了一個全面的我們、代表不了我們的全部。VLOG記錄的只是我們身體的成長,而記錄不了我們心靈的成長。

周作人的作品也許就是這樣的一類作品,他給我們一種方式,一種記錄下了自己生活的另一個角落的方式。一種喧譁背後的心靈成長軌跡,一種身體影像背後的心靈影像。可惜如今很少有人會保留這種記錄心靈成長軌跡的習慣和愛好,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外在的表達,如今是一個表現自我的時代。

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不容易讀懂周作人的原因,他的文章更像是自己記錄自己,並且只為自己而記錄。這就像他所提倡的為文學而藝術的態度。今天就和我一起,來品讀這篇周作人的《初戀》散文。

因為周作人的作品更傾向於自己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表達和記錄,這種寫作風格就是一種只針對自己內心的抒寫方式,一種只為自己而寫的風格。以自我為中心的心靈記錄,他不在意自己的表達是否可以讓所有人都能理解,如果以羅蘭巴特的符號學來理解,文本中的語言代碼組合規則原理,那顯然周作人的抒寫,他自己內心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密碼本」,卻並沒有真正的考慮到作為作者,應該遵守這些規則,他給我們讀者的那套「密碼本」是不完整的。

「放下石頭」的心靈解讀

因此讀完這篇散文的時候,我們一般會有兩個疑問:首先疑問這哪能算是初戀啊;另一個疑問就是那句「仿佛心裡有一塊大石頭已經放下了」。

看到結尾這句「仿佛心裡有一塊大石頭已經放下了」,我們在之前的作者敘述過程中,由於無從把握作者的一種心理深處的情感走向,而失去了理解這句話的邏輯起點,但這一句卻恰恰又是這篇散文最重要的一句。

周作人的作品文字都具有一種本色的特徵,同時這篇文章的敘述與朱自清的《背影》很相似,都是以多年之後的更為成熟的心態,來回憶一段過往。但周作人並沒有朱自清那樣,在文章中流露出一種情感價值傾向,在朱自清那裡,他曾多次的提起「自己太過聰明了」,是一種明顯的懺悔意識。

而這裡作者沒有熱烈和誇張的內容,也沒有絢麗的修辭格的應用,有很多人那拿茶來比喻他的作品,有著平靜悠遠和淡淡的情思,而不見那種凌厲和浮躁。用最簡潔清爽的方式最快的告訴讀者,時間、地點和人物這些主要內容元素。我們沒有獲得敘述者的情感傾向語言作參考,這樣我們就失去了敘述者提供給我們的內容,來做最後那句話的價值判斷。

在這裡我要插一段,關於作品情感講述詞語的參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起過,我們通過《敘事倫理學》可以得知,在敘述者這裡可以發現敘述者的一些情感描述詞彙,從而獲得敘述者的價值傾向,以此判斷作者的情感走向,比如在下面的原文中我們看看敘述者是如何透露情感講述詞彙的。

賈母深愛那做小旦的與一個做小丑的,因命人帶進來(紅樓夢第二十二回),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這裡的「深愛」「義重如山」都是敘事者的情感講述詞語,我們平時閱讀這樣的一些並不明顯的隱含的表達情感和價值傾向的詞彙,就可以了解到敘述者的一些情感的邏輯起點,而散文又不同於小說,因此敘事者在散文裡一般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但在周作人《初戀》的這篇散文中,我們看不到這樣明顯的情感講述詞語出現。

他文章的內容大多都是描寫自己的心裡,那含著青春的暗動。沒有了我們今天的大家普遍心理下的閱讀期待,比如搭訕、示愛等等動作和語言。我們僅能通過「光輝所掩」「醜小鴨」這些詞彙隱隱的感覺到作者在那個年齡段所表現出的一種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也或者是一種害羞的青少年心理。但作者仍然留下了蛛絲馬跡,在文字中我們看到他對這份懵懂的情感的描述:

感著一種無所希求的迷濛的喜樂。並不問他是否愛我,或者也不知自己是愛著她……並且願為她有所盡力……我必定去救她出來……

這種情感應該屬於一種懵懂的純真情懷,「盡力」「為她盡力」這些詞彙的出現,但這些顯然與前面的「醜小鴨」、「 光輝所掩」這些詞彙產生了一種矛盾。作者也許對於當時那種自己心理記憶的還原,並沒有打算讓我們讀者知道,但我們可以通過他冷峻的,如白開水的文字中來理解他當時孩子的那種心境。

這種前面自卑,後面又勇敢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隱含的心理特徵,就是打開作者後面心理表現異常冷漠的鑰匙。我們不能把兒童時期的作者,對生死觀理解的那麼透徹,也不能過分的把那個時期兒童的朦朧情感與成人複雜成熟的情感進行粗暴的比對。

當他知道三姑娘的死,我們看到他的那種冷漠無情,其實是屬於他心裡的一種矛盾死結突然得到的釋懷。他自卑,但又想她一旦落入了煙花巷,自己又要去救她,他對她有著那種極為純真的情感,他不希望三姑娘落入煙花巷,而一旦落入煙花巷,他真的有勇氣去救她?我想他自己也在問自己,這就是他的心靈死結。

作者的不希望看到三姑娘落入煙花巷的結局,我們可通過他寫下宋姨太太說那句話來理解:阿三那小東西,也不是什麼好貨,將來也是要流落到拱宸橋去做….。當他知道三姑娘的死訊,他首先想到的是對她的傷逝的哀感,緊接著就是放下了自己這樣一個心裡死結的重負,一方面三姑娘不會落入煙花巷,另一方面也不需要自己再去救他了。

結束語:文學作品有時經過闡釋會變了味道,似乎只能整體的進行感悟,而無法言說,每一部作品,每一個讀者都有不同的心理映照,一旦被肢解,被解讀,表達給別人,到了別人眼裡,似乎就變成了另一篇作品。有時在想周作人、沈從文、朱自清他們的這些作品,我們只能靜下心來,用心獨自去體會,藝術有時真的經不起解讀。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孤獨是人生的禮物丨周作人散文經典
    魯迅曾說: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一。金庸說:周作人是對我的文學生涯*有影響的人之一。其文「意境衝淡而念意深遠」。 其文字中展現出平和、空靈的人生境界,是中國散文史上獨一無二的高峰。周作人的散文在中國散文史上有承上啟下之功——上承蘇軾、李漁、袁枚等小品文,下澤俞平伯、廢名、梁實秋乃到冰心、朱自清、沈從文、錢鍾書、余光中、汪曾祺、餘秋雨等人的審美情趣。試讀一段,品味其字裡行間衝淡、蕭散的意境。夜間睡在艙中,聽水聲櫓聲,來往船隻的招呼聲,以及鄉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
  • 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前言:對於如何才能寫好文章的理解,我始終認為讀比寫重要,如果學會正確的閱讀方式,哪怕不寫,對於漢語本身就是母語的我們來說,文筆是仍舊可以得到提升的。反之,如果我們只寫不讀,一味的相信「熟能生巧」的成功格言,那寫作水平的提升我是持非常悲觀的態度。
  • 王賢根:詩意的散文播向遠方——品讀張慶和散文集《漂泊的心靈》
    王賢根 /文張慶和飽蘊詩意創作風格的《漂泊的心靈》出版了。這一選本,收入散文八十餘篇,精短,凝練,給人一種淡雅、寧靜的美學鏡像。 《壩上月》《草原日出》等,是自然界瞬間的景致,這瞬間變幻的景象,被張慶和以敏銳的目光收入心田,澎湃起讚賞的詩文。
  • 五四運動局內人⑩|周作人:「平民文學」的倡導者
    所譯的歐洲、非洲和日本的小說、詩歌、散文,當時都成為文學青年們的精神食糧和看向外界的窗口。周作人對異域文藝新聲有銳敏的感受,他認為,多讀世界各國各族文學作品,能夠看到人類共同的命運。1918年5月,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中最先提出了「平民文學」一詞。
  • 品讀|楊鐵光:塵世煙火裡的人性光輝 讀楊鈺珍散文《一片冰心》有感
    認真品讀《一片冰心》,感覺這是一篇具有人性深度和現實意義的散文佳作,讀後不僅耐人尋味,而且引人深思。這篇散文,有一種獨特的氣味,這氣味,讓人愛不釋手,我連讀了五遍。先是讀二遍,為寫此文,又讀三遍。文中三節片段,是三個不同的故事,但主題卻只有一個,那就是表現人性。散文是文學。
  • 周作人的有趣,你只知道一半
    某教授生怕兒童讀了童話便要「貓化狗化」,因為童話裡多有貓狗說話。其實這是杞憂。貓狗講話,乃是貓狗的人化,怎能反使別人貓化狗化:理由一。聽貓狗講話之無害正如聆某教授的高論之未必有益,因為人非貓狗,即使聽了他們的話,苟非同氣,不會被其同化:理由二。
  • 周作人美文作品《烏篷船》究竟好在哪裡
    大味至淡 大美至樸——周作人《烏篷船》品讀姜廣平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國現代散文創作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散文家作為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它和《故鄉的野菜》等描寫浙東風物的文章,集中體現出一個學者的「家園情結」。諾瓦利斯曾說過:「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這個家園不是狹義的出生地,而是「來源與歸宿」。從理性而言,故鄉是一個偶然的地點,與異地無異。但人生對「來源與歸宿」的探求,使作家終生無法擺脫故鄉。
  • 讀《聽聽那冷雨》余光中如何利用語言的陌生化,實現文學藝術突破
    在本篇內容裡,我不用所謂的長篇大論來進行理論化的歸納,我們直接進入作品文本,去體會和感受一種語言陌生化帶來的閱讀藝術體驗。今天的內容我拿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來對語言陌生化藝術體驗做一個解讀。但我更傾向於,這僅僅是一種我們漢語獨有的修辭方式而已,在上世紀初,就有一波語言的中西結合,而組成了很多的現代詞語。在語言藝術的層面,我們應該理解,當過去一種固有的語言,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當下的一種形象意義的藝術表達時,這種突破就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余光中的散文就是在這種環境之下,做出的一種藝術嘗試。
  •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與特色
    為此,本篇文章就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與特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 散文作文一種文學體裁,和銷售、詩詞等並列,在我國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散文的語言十分的優美,所表達的情感也非常的真切,具有較為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中學乃至大學時代語文課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朱自清作為影響最大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散文可以稱為散文界中的典範。
  • 讀《朝花夕拾》透過魯迅眼中的百草園,理解他如何利用感性寫散文
    有人讀書只盯住書中的陰謀詭計,美其名曰是在讀書中的智慧,就像讀《三國》和《紅樓夢》,有的人讀出的是滿滿的「智慧」,於是因此而感慨這些文學作品的偉大,讚嘆我們傳統文學作品的價值。藝術應是審美的,超功利的,而只有屬於文學範疇的藝術價值,才能對我們的心靈表達方式之一的寫作和心靈呵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因為理性往往是對人進行「工具化」影響的一種實用價值,而藝術價值是對這種人被工具化理性異化之,後而進行的必要心靈矯正,藝術都是帶有明顯的感性色彩,因此人的內心是需要理性與感性的有機平衡,從而讓我們的內心具有工具性的智慧同時
  • 是產品,而非藝術品――也論人工智慧與文學藝術
    三位作者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人工智慧對於文學創作的潛在影響,並對未來的更多可能性進行預測和評估,讀來讓人受益匪淺,有話想說。的確,人工智慧已開始介入到詩歌、散文等文藝創作之中,甚至生成的某些產品具有特定的風格,有「類人」的趨勢。
  • 魯迅弟弟周作人為啥成為漢奸?除本人性格外,還和一個女人有關!
    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的一位巨匠,和其胞兄魯迅一起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說是不亞於魯迅。但是,周氏二兄弟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1906年,周作人到日本後,先學日語,後學海軍技術,最後學外語。他出國學習「建房」(土木工程)。抵達日本後,他先學習日本政法大學的預備課程,然後在東京教育大學學習希臘語,學習探險等文學經典(蘇格拉底學生色諾芬的作品)。下課後,他還去神學院學習希臘福音書原文。
  •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程小純重視文學帶來的精神追求
    文學對人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大而化之的問題。文學這個概念本來就充滿天地,只要屬於人類意識形態的相關用文字表達出來,都可以稱為文學。甚至不用文字記載,也叫做「口頭文學」,所以實際上寬泛得不得了,基本上除了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所有種類都可以文學表達。   而人的意義呢,又非常得不知所謂。對有些人來說,意義就是生存,對另一些人來說,意義就是活得更好。
  • 解讀周作人的苦澀味道
    以前讀過知堂先生的散文,只是覺得有些味苦,至於他的散文何以味苦,有哪些特別的「配方」,就沒有細究。也未曾讀到別的關於知堂散文的解說和研究的專著,時常為此感到一些遺憾。如果不以人廢文的話,原本應該不這樣靜寂的。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筆記
    在文學思想內容與方法上重視個性主義,採用寫實主義。如詩體解放說。胡適側重從語言,形式方面為文學革命尋找突破口。周作人側重思考與探討新文學的思想建設,人的文學概括新文學的內容和本質特徵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中心概念。新文學必須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人生問題。他將新文學本質界定為重新發現人的一種手段,根本目標在助人性健全發展。平民文學的概念,是人的文學的具體化。
  • 英語文學散發著的那些美感
    文學作為一種載體,通過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比較客觀的現實,是一種表現了作家真實心靈的藝術,文學的體裁也是豐富多樣的,具體分為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文學通過語言又可以分成多種,影響我國最深的自然是我們的漢語言文學,還有其他的一些外國語文學也存在著很多的文化瑰寶,例如英語文學,俄語文學,日語文學的,每一種文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內容裡也會夾雜著許多宗教、信仰、哲學等價值觀,多去閱讀這些優秀的文學,我們能夠汲取到很多的養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一下英語文學所散發著的那些獨特的美感。
  • 《散文詩的特》看完以後馬上提高文學素養
    散文詩的特點 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和想像,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筆記(錢理群)
    在文學思想內容與方法上重視個性主義,採用寫實主義。如詩體解放說。胡適側重從語言,形式方面為文學革命尋找突破口。周作人側重思考與探討新文學的思想建設,人的文學概括新文學的內容和本質特徵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中心概念。新文學必須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人生問題。他將新文學本質界定為重新發現人的一種手段,根本目標在助人性健全發展。平民文學的概念,是人的文學的具體化。
  • 王維嫻||散文的清音
    散文好像是沒有原則的危險寫作,文體的限制降到了史上最低,其實,散文觀裡始終有一個「墨守成規」無法僭越的文格體律。先從美文概念的誕生說起,很多人先有了認知上的恍惚,按照西方的理論來看,「美文」(belles-lettres),在《法漢詞典》中翻譯為「純文學」,法文的《拉魯斯普通名詞大詞典》中定義為:文學、修辭、詩歌藝術的總體。修辭和詩歌也可以由「文學」來概括。
  • 名家┃周作人:沉默是金,智者寡言
    作者┃周作人 主播┃藍調 林語堂先生說,法國一位演說家勸人緘默,成書三十卷,為世所笑,所以我現在做講沉默的文章,想竭力節省,以原稿紙三張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