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拒不支付競業補償 員工該怎麼辦?

2020-11-08 中盛商務

蔣某於2018年7月入職一家科技公司並擔任經理秘書。2019年12月,公司將其崗位調整為經理助理,月工資1.2萬元。同時,雙方還籤訂了《保密及競業限制協議》,該協議約定蔣某離職後24個月內不得進入與該科技公司有競爭關係的單位任職或以任何方式為其服務,也不得自己生產、經營與該科技公司有競爭關係的同類產品或業務,但協議中對蔣某在競業限制期間的經濟補償未作出約定。

2020年9月10日,蔣某從公司離職並改行從事其他職業。當他請求科技公司按月支付相應的經濟補償時,被公司拒絕。

現在,蔣某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要求該公司按月支付競業限制經濟補償?或者請求解除競業限制協議?

法律分析

首先,科技公司有義務向蔣某支付經濟補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第6條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但未約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給予勞動者補償金,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平均工資的30%按月支付補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本案中,科技公司與蔣某雙方籤訂的《保密及競業限制協議》合法有效,儘管未約定科技公司應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向蔣某支付經濟補償,但這不能成為科技公司的免責事由。蔣某離職後從事其他職業,已經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科技公司理應按照法定的最低標準即每月1.2萬元×30%的標準向蔣某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

其次,如果科技公司最終同意支付經濟補償,蔣某就無權要求解除競業限制協議。如果該公司仍然拒絕給予經濟補償,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第8條的規定,蔣某在履行競業限制義務滿3個月後有權行使解除權。

蔣某行使這種解除權時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催告原單位依法支付經濟補償或者書面告知其解除競業限制協議,並留存相應證據。在催要無果或者告知後,勞動者可不再履行競業限制義務。二是通過仲裁和訴訟途徑依法解除競業限制協議。在沒有行使解除權之前,蔣某的競業限制義務並不自動解除。

最後,勞動者在解除競業限制協議的同時,可以請求用人單位支付拖欠的經濟補償。因為,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必然導致其勞動收入的減少甚至無勞動收入。

相關焦點

  • 公司規定離職兩年內不得進入同行企業並不給補償,員工該怎麼辦?
    一般來說公司為了讓自己的商業秘密和重要技術不會因為公司重要人物的離職而受到威脅,所以在和他們籤署勞動合同時也順帶附上上述兩個協議。目的是為了限制本公司員工最多2年內不能進入同行業或者競爭對手的公司工作,還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些都是法律賦予公司的權利,但是前提是需要支付員工經濟賠償的。現在公司規定離職兩年內不得進入同行企業並不支付賠償,顯然是不合法的。
  • 未付競業限制補償金 員工無須支付違約金
    ,員工也無需支付違約金。近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起因混同用工關係,員工與前公司籤訂的競業限制協議權利義務一併由後公司繼承的案例。譚某為一家主營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集團蕪湖公司的聯合創始人,2016年6月,蕪湖公司與譚某籤訂《保密和不競爭協議》,約定譚某自離職次日起兩年內必須履行競業限制義務,否則需支付相當於蕪湖公司應支付的競業禁止補償費雙倍的違約金。
  • 最高院明確用人單位未支付競業限制補償,能否追究勞動者違約責任
    如果公司與員工籤訂了競業限制協議,但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沒有向離職員工支付經濟補償,公司發現員工跑到競爭對手那裡上班去了,還能要求員工支付違反競業限制的違約金嗎?該勞動合同約定樂某須遵守競業限制,即離職後不能在諸如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從事相關工作,競業限制期限為兩年,如違反競業限制義務應賠償銀行違約金200萬元。2018年3月1日,銀行因樂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而與樂某解除了勞動合同,但一直未支付樂某競業限制經濟補償。2019年2月,樂某入職當地另一家銀行依舊從事客戶經理工作。
  • 約定是否有效:公司未依約支付補償金視為競業限制義務解除
    ,而網絡公司未按照約定於2017年1月20日前支付楊某第一個月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故按照合同約定自網絡公司逾期一個月即自2017年2月20日起競業限制義務已經免除。但網絡公司仍應向楊某支付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2月19日期間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並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規定向楊某額外支付三個月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
  • 公司拖欠工資怎麼辦,員工能要求補償嗎?
    現如今,各行各業的競爭壓力都很大,一些小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資金鍊緊張,難以按時支付員工工資,常常一拖就是好幾個月才發工資,而一些公司破產、負責人跑路的更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追回被拖欠的工資。那麼,公司拖欠工資怎麼辦,員工能要求補償嗎?
  • 員工辭職,雙方籤有競業協議,公司需要支付補償金嗎?
    」,宋某不滿意公司的決定,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合同的補償金,以及保密與競業禁止的每月2千元,連續支付一年的補償金。前情提示:此案中某智慧財產權公司與宋某所籤訂的《競業禁止保密協議》屬於經濟補償金的範疇,不屬於勞動報酬。爭議:1.公司是否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 「聯想高管常程跳槽小米」裁決出爐:常程支付違約金525萬,並返還聯想支付的競業補償
    10月10日上午,據21世紀經濟報導,聯想原副總裁常程跳槽小米一事,海澱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已作出裁決,記者從聯想內部人士了解到:常程將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並將因違反競業限制支付違約金525.2821萬元,並返還聯想此前支付的競業限制補償金。
  • 在職期間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是否有效?
    基本案情:甲和乙公司籤訂競業限制協議,約定甲離職後兩年內不得從事同類工作,但未約定離職後競業限制補償金,而約定甲在職期間由乙公司發放補償金。甲乙之間競業限制協議是否有效?對於上述問題,司法實踐中觀點不一,經查閱相關案例,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競業限制經濟補償款是預先支付還是按照法律規定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後按月支付,都不影響此款屬於競業限制經濟補償性質。
  • 公司辭退員工需要支付多少補償?附不同情形下的詳細補償標準
    企業業績不好,除了縮減不必要的支出,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員,並且要求HR儘量減少裁員成本,也就是能不少給員工補償就少給,能不給就更好。所以,今年被朋友和網友諮詢最多的法律問題就是公司辭退員工要支付多少補償。這個問題還真不是一句話就能回答好的,因為不同情形下,公司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標準是不同的,存在較大差別。
  • 企業發放競業補償金,離職員工需要繳稅嗎?如果需要,怎麼繳稅?
    相信很多打工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入職籤合同的時候,公司會讓員工籤一個競業禁止協議,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協議,但是你真的了解這份協議嗎?一旦公司讓你籤署這份協議,那麼這份協議就直接和你的利益掛鈎。按照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但未約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按月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村委拒不發放徵地補償款,該怎麼辦?
    按照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國家在出於公共利益考慮的情況下是能夠對土地進行徵收的,而徵收土地是需要給予被徵收人補償的,徵收補償款也是需要分配的。那麼在遇到村委會拒不發放徵地補償款的情況時,村民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呢?接下來就由律師來為大家進行有關知識的科普解答。
  • 可能認識的人:員工去了對手家!個人信息保護下競業限制如何取證
    而要證明員工確實存在違反競業限制的行為,企業往往需要提供:新僱主與勞動者籤訂的勞動合同、新僱主向其支付工資的記錄;新僱主為其繳納社保、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記錄、繳納住房公積金的記錄;勞動者頻繁出入競爭單位
  • 月薪七千程式設計師離職後被公司索賠幾十萬,籤了競業協議還能跳槽嗎
    爆料稱,一名程式設計師從原公司離職入職新公司後,一個多月後收到原公司2400元競業協議補償款,沒過幾天又收到原公司的勞動仲裁,理由是該員工違反競業協議,並要求其賠償公司損失35萬元。最終勞動仲裁結果為原公司勝訴,該程式設計師賠償公司18萬多。
  • 高達百萬的競業限制違約金,法院會支持嗎?
    2年內需承擔競業限制義務,如歐某聰不履行競業限制義務,需一次性向環晟公司支付金額為歐某聰離開環晟公司前一年的年度實發工資總額的5倍,歐某聰離職前上一年度全年工資獎金合計為228800.92元。綜合歐某聰在環晟公司的薪酬水平、違約金的懲戒特徵及全案情況,判令歐某聰應當支付環晟公司違約金1144004.60元。
  • 競業協議沒有約定經濟補償,就一定拿不到嗎?
    【案例回顧】 小楊入職B乳業公司擔任銷售經理,月薪10000元。入職時雙方籤訂了《競業限制協議》約定小楊離職後不可進入競爭關係公司工作,但對經濟補償沒有做明確約定。1年後,小楊從B公司離職,跳槽到C電商貿易公司從事策劃工作。
  • 競業限制典型案件分析及建議
    需要說明的是行使解除權應當以勞動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方式,本案中競業禁止條款中明確約定若甲方決定不支付乙方經濟補償,則視為乙方不受離職後兩年同業禁止約束,甲方的不支付經濟補償行為不視為違約。該條款中解除競業禁止協議的方式是明確的,即用人單位不支付經濟補償。田方舟作為勞動者對於涉案協議此條款應是明知的。
  • 葛南山與美樂家競業官司塵埃落定:葛南山終審敗訴
    在這份《競業限制協議》中,美樂家(中國)公司約定:1、支付禁止競爭補償金:「為保護用人單位合法商業權益,用人單位在限制期內,應每月向員工提供按月支付禁止競爭補償金,員工應自行承擔禁止競爭補償金的所有個人所得稅。」
  • 聚焦競業限制糾紛案件系列報導——籤了競業限制協議,企業因何敗訴?
    故法院認定趙小姐無需履行競業限制約定義務,判決駁回網站的訴訟請求。  缺陷條款之「競業限制違約金相當於公司已支付的競業禁止補償金數額的雙倍」  張先生於科技公司任營運長,在職期間負責公司全國範圍的市場拓展工作。入職時,雙方籤訂保密協議,約定一年期競業限制期,並約定違約金為已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數額的雙倍。
  • 商場總經理跳槽 引出競業限制爭議
    合同約定:合同期限為2016年12月14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雙方實行勞動合同與階段崗位聘用制,崗位任職協議是勞動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協商一致約定競業限制期限,競業限制期限為1年,自雙方勞動關係終結之日起,競業限制的範圍為與商場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業務有競爭關係的其他用人單位(含品牌公司)或自營與商場有競爭關係的同類產品、業務,地域為全國,在競業限制期間,商場給予陳夢德一定的經濟補償
  • 在職期間違反競業義務,單位以違反忠誠義務解除合法嗎?
    勞動者尤其非高級管理人員的勞動者是否負有在職期間競業限制義務?該義務是否需要以約定為前提?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與實務解決的問題。廣州中院的該判決從《勞動法》第三條規定的「職業道德」與《勞動合同法》第三條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推導出勞動者負有忠誠義務,進而認為在職期間競業限制義務無需約定即存在,該案中勞動者違反在職期間競業限制義務,法院認定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在判決之外,還可以衍生出來以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1、如何確定負有在職期間競業限制義務的勞動者的範圍?是否所有勞動者均負有該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