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關懷丨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

2021-02-20 找回四分之三的自己

或許有這麼一個夜晚,

一個屬於「大學牲」的平平無奇的夜

——

你走在燈光闌珊的校園小道上,

夜晚的寒風冰冷地拍打著你的臉,

而你的腦中一遍遍回放著自己做pre忘詞的尷尬現場;

或是一遍遍再現著數分某道題實在做不出來之時手腳冰冷的感覺;

或是一遍遍清算自己還未完成的ddl,

而無法控制住自己跳個不停的右眼皮。

望著眼前白晃晃的月亮,這時候你可能覺得:

「我怎麼這麼菜,什麼也做不好。」 

「為什麼總會有這麼多倒黴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啊。」 

「我從以前開始就是個辣雞,現在也一點沒進步。「

「.」

想像一下,

你的對象(或者未來的對象)

在你們共同的課上,

在做pre的時候緊張到結巴;

或者拿了一道在你看來很弱智的數學題來問你,

你會是什麼反應?

如果是後者的話,有一個隱而不現的問題就浮出了水面——

為什麼我們習慣於對自己不寬容?

或者說,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包容和喜歡其他人一樣,包容和喜歡自己?

事實上,心理學家們正致力於推倒這「存在、而未必合理」的自我對待方式。人們本可以溫和接納自己的一切失誤和不足,用善意看待自己身上的一切。這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被稱作「self-compassion」

   01 self-compassion 

 一個反雞湯式的考察 

「self-compassion」是由德克薩斯州州立大學Kristin Neff博士引領的隊研究和發展的一種心理諮詢方法,他們對此的定義是:當我們自己面臨痛苦時,給予自我的關愛,就好像關愛某個我們所愛的人一樣。

「Compassion」一詞大家或許並不陌生,它來自於兩個字根:com(「with」,與之一起), pati(「to suffer」,受苦),即「和它一起受苦」。所以,中文中對「compassion」常見的翻譯是「同情」「慈悲」「憐憫」。

——「啥?自我憐憫?自我同情?這是什麼東西?」你的腦海中或許已經浮現出了納西索斯痴迷於水中倒影的樣子。

心理學界對「compassion」定義的共識是「感受和理解(別人或自己的)痛苦,並希望減輕或消除這種痛苦」。基於此,以及Neff博士的定義,我們將self-compassion翻譯為「自我關懷」,因為我們認為,「關懷」一詞本身既有了解和接納痛苦本身作為隱含的意思及其前提,也能進一步展示出可能進行「關懷」的手段。

「自我關懷」,你想,語言色彩聽起來好多了,不那麼像個loser行為,但聽起來還是像一個老掉牙的口號。別急著否定,進一步走入這個定義的時候,你會發現其中有趣的地方。我們會用一些思維實驗讓大家來切身體會這些定義。

自我關懷包括三個部分:自我友善(self-kindness)、共通人性(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

當你失手打翻了一瓶水、算錯一道題、不小心在平地滑了一下,第一反應常常是一種自我評判:「我太蠢了,怎麼幹得出這種事情??」

我們的自我批評出現得如此之自然,以至於我們絲毫沒有去思考這背後的評判標準是什麼。事實上,我們營造出了這麼一個理想型:一個不會犯錯,不會失誤,能夠將潛力和意志永恆最大化的存在。

(「每一個失誤的我都會變成我的槍下亡魂!哈哈哈哈哈!」)(霧)

——察覺到奇怪之處了嗎?在這樣的要求下,你其實是讓自己努力地靠近機器,把自己努力變成一種工具,而不是接納了自己作為「人」的諸般特性。

當我們被否定的時候,負面情緒就會像蘑菇一樣一朵一朵地在雨後森林裡增長。壓力、挫敗感和自我放逐,這些東西常常會如同黑洞一般吞噬一切。《像佛陀一樣快樂:愛和智慧的大腦奧秘》(The Buddha's Brainn)一書的作者瑞克·韓森(Rick Hanson)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我們的大腦對待消極經驗時就像維可牢尼龍搭扣(Velcro),而對待積極經驗時則像特氟龍不粘塗層(Teonn)。」我們對消極經驗的注意力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以至於我們很少去思考這意味著什麼。

再想像一下。當你犯蠢的時候,你的男神/女神很溫柔的告訴你,沒關係,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你往往就會覺得被治癒。你會覺得ta是如此可親可愛、善解人意。

……「等下,」顯然,盲生發現了華點,啊不,是華生發現了盲點,「這個角色為什麼非得有個別人來扮演?這不是把自己的自我控制權拱手讓人了嗎?」what if,我們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呢?

走到這一步,我們離Kristin Neff的想法已經很近了。顯然,我們不是一臺始終好用的機器,而是需要被諒解、被包容的人類,我們渴望被溫柔以待,那麼為什麼不從自己溫柔地對待自己開始呢?

當然,這裡的「對自己好一點」不意味著可以一路滑坡到「我無論幹啥都真不錯」。

聰明的讀者老爺們應該都知道包容自己和「老子世界第一」的區別哈。:)

好傢夥,這就聽起來更抽象了。「大家都是人」?「大家都知道人要有人性?」正解是:你作為人,要知道大家也「只不過「都是人。承接上面的定義——是人,就會幹蠢事、或者沒法完美解決問題的時候。

心理學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比如說高數和數分的考場上,你做到一道讓人想把卷子扔掉的題目。「普遍人性「將會讓你意識到一點:如果這道題真的已經令你抓狂到這一地步,想必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這道數學題很變態。所以沒有必要把自己的困境」特殊化「。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做法聽起來還是不靠譜。但或許只是你沒試試呢?心理學家們向來熱衷於考驗這些可能的因果的準確性。2012年,Breines, J. G.和Chen, S.兩人就做了這麼一個實驗:首先,讓86名大學生被試進行一場高難度(確保絕大部分人都會吃一個「F」)的詞彙考試。隨機分為三組後,他們被告知,下一場考試的考試內容並讓他們想準備多久就可以準備多久。其中一組接受了自我關懷的暗示,包括「記住,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艱巨的任務,而不僅僅是您自己」。最終結果不出意料:自我關懷組的準備時間明顯高於另外兩組,且第二場考試表現更佳。

我們與大多數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和大多數人的聯結,比我們想像得要更多、更密切。共通人性其實也正指出了這個似乎顯而易見、但又的確常常被忽視的事實,從而希望我們能達成這樣的目的:認識到讓你不適的經歷也只是全人類共同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什麼偏偏是我?」——你從來不是被孤立無援地拋入了這些突發事件中。

每當使用「普遍人性」作為自我關懷的內容時,就好像有一個慈祥的長輩,平和地拍著你的肩膀,告訴你「沒有關係,這條路總會走到盡頭的,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只不過是要走的路崎嶇了一點」。

提到正念,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是打坐?奇怪的禪式音樂?

——當然這些答案都不盡然。我們仍然可以從「咬文嚼字「的方法出發,去把握這個概念。

「mindfulness」是mindful的名詞形式。那什麼是「mindful」呢?下面這幅圖片就為大家以生動的對比展示了「正念」之狀態:

正如圖上所展現的,右邊小狗的狀態就接近於正念——它看見太陽和綠樹,便一定只是太陽和綠樹,不會有其他烏七八糟的、人類「自尋煩惱」式的詮釋。在正念的狀態下,人們雖有所經歷,但無所評判,好似「以我觀物,物皆如其原樣,而不著我之色彩」。

脫下詩意的霓裳,心理學對「正念」較為標準的操作定義,一般是指「一個人在當下(the present moment)有意識地(aware)認識到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並接受它們,而不做任何評判(non-judgement)。

「正念」在臨床心理學中的應用,一般認為起源於1979年,卡巴金博士為麻州大學醫學院開設減壓診所,並設計了「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協助病人以正念禪修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

事實上,正念比自我關懷的資歷更老。當我們把正念這位老大哥請進自我關懷的家門之時,這會是怎麼樣的碰撞呢?——MSC(Mindful Self-compassion)就這樣誕生了。Kristin Neff認為,我們對經驗產生的許多痛苦是源於「過度識別」(over-identified),即我們過於重視和詮釋了不好的體驗。在自我關懷的框架下,正念被運用得更為有針對性,它強調人們應該接受這些不加評判的經驗本身,就好像在觀察它們,並同情它們,而不是在自己一遍遍的評判反芻中加深痛苦的體驗,所謂「接受而不反省」(self-acceptance without rumination)。

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tment Therapy,ACT)中常用的「流沙比喻」似乎也能夠讓我們對正念自我關懷有更深刻的體會。各種人生中的苦惱就好像流沙,置身流沙之中,正確的反應並不是掙扎,而是將自己置於沙面之上,背朝下,躺平。你仰頭望著天空,會感受到流沙細細地滑過軀體——當然,加上自我關懷的內容,你對你現在的境遇充滿了同情和理解,同時也知道有許多人和你一起身處流沙之中——但你並不會感到絕望。而最後,你也將慢慢上浮,被流沙託舉到一個安全的位置。

如果要打一套自我關懷的組合拳,那麼一般可能是:早晨起來擁抱太陽,可以做一點正念練習,保證自己始終處於關注自我感受、關注當下的狀態;遇到事情不急著罵自己,自嘲安慰一下自己,然後想想自己好的地方和經歷;最後把格局放大,意識到「生活就是歷史」,自己的經歷和大多數智人同胞沒什麼區別,就不會覺得只有自己不好了!

02 為什麼一定是自我關懷?

 拋棄對自我的過度鞭笞,

 擁抱許多更為光明的可能 

現在你對自我關懷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你仍然覺得那是一個離你很遠的事情。你不知道它比之前的一些常見話語好在那,比如說,「提高自己的自尊心」。

提升自尊心聽起來是一個非常上進的話語。誠然,部分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了高自尊心能夠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但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懷疑它是否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well-being)有積極作用。「自尊」的操作定義為「一種基於對自己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自我尊重」。

認知方法上來看,自我關懷與自尊就有不同。自我關懷中對自己的認知,是基於對自己的接納與同情;但自尊對自我的認知,則是基於成功學意義上的判準,以及與他人的比較。(別忘了,「社會角色」是離不開他人作為參照系的!)當你是一個以自尊為行動標準的人時,你問出的問題可能會是:「我做的有價值嗎?我是有價值的嗎?」「我是否做的比別人更好呢?」「我這件事做成了嗎?」但你如果是以自我關懷作為反應方式,你甚至不會去自問這些問題。因為你的價值不言自明,他人的參照並不能控制你,成功也不是唯一的目的。你唯一會問出的問題,可能是:「現在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那麼我會如何澆灌自己,讓自己繼續生長呢?」

當我們廣泛的談論「內卷」,為競爭而神經緊張,為績點而焦慮,其實我們正是被社會結構對我們的自尊塑造而綁架了。我們疲倦地尋求著「成為人上人」,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想要「將他人踩在腳下」,而是我們將自尊與自我認同緊密掛鈎後,競爭中處於下風的狀況,將直接扼住我們肯定自己的咽喉。如果我們採納自我關懷的視角,便不會將我們的生活視為與他人共同競爭的錦標賽。我們會發現自己在自己的賽道上。出於對自己的認可與愛,我們會去用心傾聽自己想要什麼,該向何方追尋。

當然,在自我追尋的路上,我們仍然渴望我們行之有效。在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上,自我關懷也有它獨特的作用。啥叫自我效能感呢?班杜拉老爺子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關懷能夠提升自我效能感,也得到了心理學家的檢驗(Iskender,2009)(不過他們的實驗是一如既往的問卷+量表的相關分析,就不多枚舉)。跳出科學量化,僅憑我們的經驗來代入,也可以知道——一句「我不行」,可以讓你真的驅使自己少做多少件本可以做成的事情,而你自己甚至以為自己真的就到此為止了。

又到了心理學家和他們的小實驗登場的場合——Neff博士等人 (2007)給參與者做一次模擬面試,要求他們「描述他們最大的弱點」。結果表明,擅長自我同情的人不太可能因為面試而產生焦慮。這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們的對於面試的自我效能感。

(在校招前,趕緊進行SC練習hhh)

此外,Neff等人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自我同情較強的個體在寫自己的弱點時傾向於使用表示聯繫的語言,而不是孤立的語言。 例如,他們使用較少的第一人稱單數代詞,如「I」,而傾向於第一人稱複數10個代詞,如「我們」。

同時,自我關懷也被證實對緩解抑鬱情緒有效果。有了積極情緒的助力,想必我們也能在追尋自我的路上越走越好吧!

03 對自我關懷的更多展望:

穿梭於各行各業,

貫穿人的一生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覺得你以為的Self-Compassion只是你以為?

當我們自己了解了Self-Compassion之後,

你是否想將如此神奇寶貝也傳遞給別人呢?

Kristin Neff博士的研究團隊努力將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的研究範圍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穿梭於各行各業,貫穿我們的一生。

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在提供體恤護理方面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的時候,你是否會為緊張的醫患關係下的醫護人員捏一把汗?

你想看到這樣的場景?

👇

我國幾所高校醫學護理部的彭笑、劉義蘭和周紅專家將Self-Compassion運用到了醫學領域,她們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樣法對15名醫院臨床護士進行深度訪談,並且採用了Colaizzi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結論顯示,加強醫護人員自我關懷有利於他們充滿精力去面對新一天的工作,並且有利於對病人的關懷。如此看來,醫患關係也會變得和睦融洽起來。

世界本來就是充滿love的啊~

AND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們可愛的人民教師在崗位上鞠躬盡瘁。)

我國的學者包華基於對Neff的觀點研究學習,在《教師職業倦怠的自我關懷》一文中提出「自我關懷對教師職業倦怠的改善意義重大」的觀點,今天我們不妨用Self-Compassion為我們可愛的老師們排憂解難~

「自我關懷訓練的提倡者吉爾伯特認為,有三種與職業倦怠相關聯的神經系統:

一是「以威脅為中心」的系統(血清素為基礎),激活後會導致尋求安全的行為;二是「以激勵 / 資源為中心」的系統(多巴胺為基礎),激活後會出現同情關愛行為;三是「以歸屬為中心」的系統,激活後會尋求支持與人合作,產生安全、滿足和安撫的感覺(Gilbert,2005)。

內外刺激作用於這些神經系統(Gilbert 和 Proctor,2006)。遭遇外部挫折時,自責會激活威脅系統,並抑制其他兩種神經系統,導致情緒低落(可能由於血清素的消耗);自我關懷會激活資源系統和歸屬系統,帶來安全和滿足,個體會積極求助並抑制威脅系統。」

只有發展自我關懷,職業倦怠才會消失。

(此時我們之前講到的「正念」療法或許可以派上用場)

比如想像一個自己仰慕的人對自己的挫折進行安慰,使用充滿理解的語句:這不是你的錯,你不應該為此擔心;雖然你不是天使,但你是友善的。還有一種自我關懷的方法是想像將一位偉人作為更高自我,通過冥想把他們的憐愛傳遞到自身。

各路大神有沒有想過自己老了以後的模樣?

或許此時的你耳邊仿佛已經響起了一首《當你老了》或者《時間都去哪兒了》。

等等,我有沒有老和Self-Compassion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關懷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些老年人經常經歷的變化,如記憶力衰退和無法完成日常任務,導致一些人變得自我批評和憤怒,自責,哀嘆自己的功能能力下降。然而,擁有自我關懷的心態有助於人們接受自己的失誤、失敗和不足以及其他負面的經歷,比如失去所愛的人、身體抱恙等。

Kristin Neff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自我關懷能夠提高老年生活幸福感(質量)。

研究通過132名年齡範圍在67-90歲之間的老年人的問卷調查,評估他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自我關懷和主觀幸福感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不管他們的自我關懷程度如何,擁有自我關懷的老人身體狀況更好、幸福指數更高。

(大家要對晚年的自己好一點哈)

「苦難本身並不可怕,由苦難而生的怨恨才是真正的痛苦。」

——艾倫·金斯伯格

鑑於字數限制和小編的能力有限、防止大家的閱讀疲勞,關於Self-Compassion的廣泛運用和研究大家自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涉獵哈~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討論~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

「把自己交付給人生的長河,不去過問奔湧的河水將帶著我們流向何方。不再去控制那些本就不在我們掌控之中的事情,停止與苦難的對抗,也停止對片刻歡愉抓住不放。」

文案丨李卓航

排版丨明天

小組成員丨王禕琴 薛菲 張倩倩 朱俊婷

圖源丨網絡

相關焦點

  • 如果像對待客戶一樣對待自己的家人
    前不久和朋友聚會,飯桌上聊起了一個讓人深刻反思的問題,父母慢慢變老了,但是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也越來越少了,工作、事業、孩子、家庭這一件件事情模糊了父親母親正在我們眼前慢慢變白的頭髮,反倒是父母因為這每一件事對我們的關注越來越多,席上小陳聊到這壓抑不住的情感立刻湧了上來。
  • 像對待新冠病毒一樣對待負面情緒
    根據恐怖片的定律,越過於相信自己的主角光環(免疫力),可能就越早領盒飯。所以歐美人民該聚會聚會,以不戴口罩為榮,甚至看到戴口罩的人還來氣,還可能揍人。所以紐約成了新的疫情中心(我前幾天為此寫了一篇《用自己的方式捐助美國人民:來自紐約真實的聲音》)。 文章裡面也提及了據《紐約時報》報導,有一個紐約男子確診了心冠肺炎,持刀襲警,希望警官能夠結束他的生命。
  • 愛自己是終身自由的開始丨靜觀自我關懷是每個人在世間的必修課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當慈愛的光芒遇上痛苦的淚水,就會泛起關懷的彩虹。靜觀自我關懷是一個項目,專門用於增強自我關懷能力的項目,這是51項勇敢愛自己的項目的匯集。我們閱讀這本書,需要跟著作者了解什麼是靜觀自我關懷,自我關懷的益處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 像春天對待櫻桃樹般對待自己
    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瞭然於心……於是我徹底崩潰了你看知識的網絡是這樣產生的,焦慮也是樊登說你之所以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你是一個有著固定型思維的人,你讀書的目的不是因為好奇,不是因為好學,不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望而僅僅是因為你要成為一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一個無所不知的人,一個跟某某某一樣知道那麼多的人
  • 「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母親」我並不完全贊同這一觀點。
    最近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母親》文章內容很樸實,對於我們這些兒女們來說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但在父親面前僅僅只做了一次,就讓父親如此高興,還誇自己孝順。可悲呀!此時的兒子陷入了沉思,他決定以後要好好的對待自己的父母親。最後文章給出的觀點是:兒女們應該要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我們的父母親。看完這篇文章以後,我也沉思了好久。
  • 關懷自我是一種能力:我的溫柔都給了別人,卻不懂如何善待自己
    關懷自己、善待自己是一種能力,它常常比關懷他人更困難。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導讀自我關懷這一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Kristin Neff的同名書《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告訴你,如何像關懷他人一樣關懷自己。
  • 像母親對待孩子一樣辦理青少年犯罪案件
    對青少年犯罪案貫徹人文關懷    16歲李某,由於上網時間太長,花完身上帶的現金後,便對在同一網吧上網的一男孩實施了搶劫。案發後,李某退還了全部贓款。本著教育、挽救的方針,偵監科對李某作出了不捕的決定。近年來,該院辦理青少年犯罪案件36件,涉案47人。
  • 對待朋友暖心的處女座,對待家人又是什麼樣的?
    對待朋友暖心的處女座,對待家人又是什麼樣的呢?工作中的處女座總是會提前做好所有的準備,可能會用得上的資料都會早早的準備出來。工作中他們可能沒有很好的創新點,但是執行能力確實很強的。學習中的他們也會非常主動地去學習,會努力地考證書,增加自己的閱歷,甚至第二天所學的東西他們都會提前的預習好。每次的作業不用督促不用提醒,就會保質保量的完成。在感情方面,他們對待伴侶的要求可以說是很高。那麼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他們對待自己的親人是什麼樣的?對待自己的朋友又會是什麼樣的?今天就跟我一起來仔細的研究一下處女座吧。
  • 謝謝你們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
    2月24日晚上6點,上夜班的鄞州二院馳援湖北醫療隊員、急救醫學中心醫生周強像往常一樣,換上一身「臃腫」的裝備,進入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3-3新冠肺炎病區,開始挨個房間查房。當周強醫生來到80歲的患者張婆婆床邊時,老人將一封提前寫好的感謝信塞到了他手裡。
  • 對待熟悉程度不一樣的朋友,會有不同的性格的星座
    對待熟悉程度不一樣的朋友,會有不同的性格的星座。文|lucky在跟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你們會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覺得跟你挺熟的,但在某些事情上又覺得跟你很生疏,總會有種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但其實有些對待不同的朋友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性格特徵,而根據這個性格特徵我們就可以辨別出自己究竟是TA們哪一個等級的朋友了。
  • 你會用對待領導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嗎
    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曾經給大家推薦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這篇文章它到底好在哪裡呢?它為什麼這麼值得我們大家一讀呢?我想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以後,答案也許就會牢牢得印在你的心裡。【一】……前幾天,工作上出了點小差錯,攪得我心神不安。
  • 能否人性地對待自己的學生?
    【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實在惡劣 如此對待自己學校的考研人】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將學生考研資料扔下樓,學校曾經發通知不允許佔座,但學生將考研資料放在窗臺,也被扔下樓,考研筆記直接被清掃。看到這一幕,估計很多經歷過考研的過來人是非常的無奈,考研人為了與時間爭奪,無數的考研人夜以繼日的複習拼搏,想不到自己平時的學校卻以這樣粗暴的方式對待這些追求上進的學子,實在是讓人寒心。考研人要做的是:一是遠離這個是非之地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趕緊找地方複習考試。
  • 對待陌生人總是很熱情,對待自己人,卻要求苛刻
    對於生活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看法和想法,其實在生活當中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磨難,但如果你在生活當中和其他人換一種方式和方法,你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人際關係,可能你在和某人相處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實在太討厭了,也會覺得你身邊的某一個人實在是太笨太蠢,不願意和他有過多的來往。
  • 自我關懷從覺察情緒開始
    文/雪融化 圖/頭條號自我關懷,是一個外來音譯的詞,其實最恰當的翻譯是自我悲憫,或自我同情。而悲憫也好,同情也罷,都感覺不是一個特別具有褒義色彩的詞,所以喜歡稱之為自我關懷!簡單來講,所謂自我關懷,就是要好好的愛自己,讓自己能夠不斷的成長,從而提升自己幫助別人的能力。
  • 海藍博士與靜觀自我關懷創始人Germer博士視頻課,教你如何愛自己
    我們就像對待最好的朋友一樣對待自己 這就是靜觀自我關懷 是什麼讓你開啟靜觀自我關懷之旅?自我關懷也有助於降低焦慮、抑鬱,以及壓力和創傷帶來的影響。 靜觀自我關懷已成為生活和關係中愛的泉眼,也將成為世界心理學界又一個風潮。
  • 馬裡奧·梅爾奇奧特:「我像家人一樣被對待」
    「我喜歡俱樂部裡的溫暖」-您在雷恩的時光還記得什麼?-這些是我保留的團隊記憶。讓我們覺得自己來對地方了。在雷恩,我像家人一樣被對待。-您轉到雷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您是聯賽中最好的防守者之一……-成功的秘訣是決心。如果訓練從上午9點開始,在早上7點,我會在訓練開始前慢跑。更衣室裡沒人知道。我當時30歲,我想確保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隊中其他球員相同,然後展示自己的足球素養。-儘管語言障礙,您也很快成為了統領的人...
  • 怎樣對待自己的情緒化?
    我建議大家平時可以花點時間在情緒的觀察上,一旦你開始關注和觀察情緒時,你就已經開始成熟了,也讓自己朝著更好的成長方向發展。情緒是很隨機的,有時是長期積壓的一種釋放途徑,有時是自我反抗的一種方式,有時也是自我證明的一種形式。
  • 情商高的女人,對待朋友是這樣的。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的,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語,但是在我們迷失自我,茫然無措的的時候,朋友們親人們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會大不相同,哪些情商高的人會婉轉的給你提示,幫助,哪些情商低的人卻是嘲弄,諷刺。對於一個情商高的女人來說,她們大多數都是先做一個傾聽者,讓別人發發牢騷,說說心事話,更好的宣洩不滿,而不是自己不停的說,不給人家說話的機會,因為情商高的女人明白「言多必有錯」的道理,適當的傾聽,對自己是一種保護,也給朋友一個訴說的空間,也讓自己在和朋友的交流中更加的了解對方。
  • 「對別人太好,對自己太苛責」:克服內在羞恥感,靜觀自我關懷
    當你這樣說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不會順著電話線過來暴揍你一頓?我相信沒有人會這樣跟自己的朋友說話,但是奇怪的是:這些惡毒的語言,常常是我們內心說給自己的話——雖然表面上看,我們既脆弱又自我,好像並不會這樣罵自己,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的確是他們內心的聲音。
  • 伊隆·馬斯克媽媽:「我沒有像對待嬰兒那樣對待他們」
    我最小的託斯卡(Tosca)正在通過自己的娛樂公司製作和導演電影。我告訴他們,我是通過向他們介紹辛勤工作並讓他們遵循自己的興趣來做到這一點的。我的父母把我們當作可以信任的成年人對待,他們的影響力在我撫養孩子的方式上很明顯。從很小的時候起,我的孩子就幫助我開展了營養事業。託斯卡走進我的辦公室,在文字處理機上給醫生寫信。Elon非常擅長向我解釋文字處理器的功能。Kimbal也總是很有幫助。我的孩子受益匪淺,因為他們看到我努力工作只是為了頂住屋頂,放下肚子裡的食物和購買二手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