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許晨陽辭去北大數學系教授的職務,前往麻省理工學院任教。這一事件曾在教育界產生不小的轟動。
2012年,31歲的許晨陽毅然拒絕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邀請,選擇回到了母校北京大學任教。在這不過短短六年裡,究竟為什麼他最終選擇離開北大前去國外高校呢?並且除了許晨陽,惲之瑋、張偉和朱歆文等被稱為北大數學&34;的人才,如今齊聚美國在不同高校任教。原因何在?
想必許晨陽臨走前留下的3句話可以說明他的想法:
1、 國內學風浮躁,不適合潛心搞學術;
2、對年輕學者支持不夠,申請項目要論資排輩;
3、 學術造假嚴重,而且得不到懲處。
不得不承認,這些問題就是在學術界現實存在並且根深蒂固的問題,並且想要改進這些問題,既需要時間也需要不知幾代的教育界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坦白說,這太難了!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
不過,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個人而否定一個群體甚至一個階層,我們不能就直接的認為教育界現存的不良風氣沒有人肯努力改變。施一公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施一公曾說過:如果我真有抱負、真有擔當,那就應該去改變社會、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1990年初,作為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和技術系畢業成績第一名的學生,施一公獲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在美國,施一公獲得了很高的待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有他5個獨立的國立健康研究院基金;並且有專門的基金會支持他的科研。
其實相較於國外的便利條件和優渥待遇,施一公留在國外對他自己來說可能是一件更加享受的事情,但儘管如此,他還是要回到祖國、回到清華。
他回來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用他的話來說,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種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不會放棄的東西。
施一公有一句話我特別認可:&34;
在選擇面前,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評判,我們不能說在國外工作生活就是不愛國,沒有過共同的經歷就沒有資格妄下評斷;但是我們知道像施一公這樣堅持自己的理想,堅守自己的國家,堅定地推動社會越來越好的人,一定對祖國有深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