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瓊閣閣育兒:
今天上午帶兒子下樓跳繩,正好遇見樓下的小姐姐也在跳繩,於是就一起跳。在我心裡,孩子的體育素質還是很棒的,在5歲的時候能跳到50個,我還挺為他自豪的,相信經過練習,他一定可以長進不少。
剛跳了一會,旁邊的奶奶提醒:你知道嗎,到了一年級,你就一分鐘就得跳120個,所以要趕緊練習。
奶奶繼續演示:你的胳膊不要伸那麼開,要收一下上臂。
這時,曬太陽的其他奶奶也說:你不要跳那麼高,那樣多累呀。
聽完這些,我看到孩子拿著跳繩離開了,跑到遠遠的汽車後邊,去玩冰了。
我追過去問:你聽到那些話,是不是不舒服
他:是,他們那樣說,我感覺自己不好。
我:他們並不是覺得你不好,而是覺得你跳繩本身可以改進。那些好心的建議,你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如果你想跳得更快,我建議你試一試,看看,是跳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是手臂全張開搖繩好,還是上臂收一些會比較好。
他在原地試著跳了幾下,就絆住了。
我說:沒關係,你想怎麼跳就怎麼跳,等你跳熟悉了,再來試試別的方式也行。
以上簡單的經歷,我覺得有以下感悟:
1:如何解讀別人的建議
你的想法決定你的心情,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很多反饋是針對你的行為,不代表你整個人本身不好。如果你改進了那個行為,你的表現會比以前更優秀,更受歡迎,不管怎樣,你仍然是個好孩子。
如果你覺得對方一批評你,你就是很差的孩子,你就退縮了,不敢繼續練習和改進了,這樣就很難變得厲害。
厲害的人,都會聽得進批評,指責和建議,並且改正,改進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相信你一定也願意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對吧?
2:怎麼給對方提建議:
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尤其是這件事跟你定的目標有差距時,他會把那些建議解讀為指責批評,認為自己不夠好。即使你們關係很親密,孩子也會這樣覺得。更別說關係不太熟悉了。
而任何人都願意聽到正面反饋,如果奶奶這樣建議:你跳的非常棒了,你想不想跳的更快更省力呀,我告訴你個秘密,你可以把上臂收一收,同時跳的時候腳可以稍一離地,讓繩子鑽過去就行。你試試看怎麼樣?
所以提建議有兩點:
第一:要提及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人的天性就是獲利或止損,要麼你告訴他可以得到什麼,要麼你告訴你可以避免什麼損失。這樣人們才願意聽下去,聽進去。
第二:怎麼做才能獲得這樣的好處。大腦聽不懂「不要……」語言。所以話要正面說,比如,「別光著腳」 改成 「穿上鞋子」。「別打斷我說話」改成」謝謝你給我時間讓我把電話打完「
3:給對方留時間成長
小孩子學計算,一開始總會掰手指頭,等熟悉了,才學習在心裡默算。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的學習要經過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三個階段。
比如學習2+3=5,在動作思維階段,他要拿出2根胡蘿蔔,再拿出3根胡蘿蔔,再拿手點數,才知道這一共是5根胡蘿蔔,在形象思維階段,孩子看到書裡的胡蘿蔔,或想像的胡蘿蔔,不用點數,就知道是5,到抽象思維階段,直接看到2+3這些符號,就直接得出5。
所以每件事的發展都有一定發展過程,有些階段是跳不過去的。那就等他體驗了,熟悉了再發展更高的技能吧。
我是@瓊閣閣育兒,關注我,一起交流互助,科學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