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老」,0-6歲作為孩子性格構架的黃金期,會經歷從家庭教育向校園教育的重要階段,家長和老師在這段時間的行為,都會對小朋友的性格產生影響。
正值九月份開學季,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寶媽們的心,就算是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讓父母們擔憂不已:
楊琳的兒子球球經過了哭鬧期後終於順利入園了,楊林每天看著自己親力親為照顧三年的寶貝就這樣每天跟自己揮揮手告別,內心總是有些說不上來的滋味。
球球性格和善,言行上卻總顯得懦弱,尤其是厭食、挑食的毛病更是愁壞了楊琳,她特別擔心兒子無法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和飲食。
為此,楊琳在每天中午都會詢問孩子的情況,雖然得到的回覆都是「球球吃得很開心」,可寶媽卻很難將心安安穩穩的放在肚子裡。
一天晚上,寶媽特地做了一桌子的菜給球球吃,但兒子嘴裡卻總是誇獎說學校的飯香,還鄭重的跟楊琳建議說:「媽媽,我覺得幼兒園的飯菜比你做的更好吃,你去找老師學一學吧!」
聽到這話,楊琳也是一腦袋問號,不知道學校的飯菜究竟有什麼魔力,她第二天特地讓老師拍了一張兒子吃飯的照片,可當寶媽看到老師發的照片後卻備受打擊。
兒子的午飯只是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和青菜,不僅賣相不好,而且看起來就沒食慾,怎麼就能讓一向挑食的兒子乖乖吃飯呢?
這樣的情況不止發生在楊琳這一個家庭中,有不少孩子在開學之後,體型就像是吹氣球一樣鼓了起來,難道學校食堂的大鍋飯真的比寶媽精心製作的佳餚更美味嗎?其實,原因在這幾點上。
幼兒園一個班的孩子大概有20個左右,都是出入集體生活的「小豆丁」,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然都要拿出來比一比,這就形成了「鯰魚效應」。
◆現在讓我們來說說什麼叫做「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是指鯰魚出於捕食天性,在讓小魚的生存環境產生危機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而這樣的心理學概念也同樣適用於小朋友。
孩子為了證明自己優秀於其他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也就管不上自己挑不挑食了,只想著快點吃完罷了,跟家裡的環境截然不同。
孩子在家裡可能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但在老師面前卻乖得不行,有時候家長都會吃驚於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這是因為幼兒園有嚴格的時間規劃,老師作為監督者,對於每個小朋友的要求都是一樣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希望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獲得老師的關注,於是吃飯就成了他們達成目的的途徑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吃鹽標準是:每天從食物中獲取的鈉<2克,即5克鹽,鉀>3510毫克;對於2歲以上的兒童,鈉、鉀量應相應降低。
然而有不少家長從小就開始給寶寶吃鹽,這會導致孩子味蕾退化,口味變得越來越重。
相較於家裡,幼兒園的因為更偏向於清淡,注重飲食搭配,讓孩子能攝入充足的營養,自然更受孩子們喜歡。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喜歡幼兒園的飯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