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精心準備一份午餐,端到家人旁邊,請他們品嘗時,本以為他們會予以讚揚,孩子卻告訴你:「媽媽,你做的飯好難吃」,此時,作為寶媽的你,耳邊是否響起了一首「涼涼」,內心是否備受打擊?
但你又不能責怪他們,因為孩子的內心很純潔,他們並沒有考慮到你的心情,只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你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幼兒園飯菜好香,我一次能吃兩碗」,看到照片後,媽媽備受打擊
梁璐在沒有生孩子之前,是一位優秀的職場人士,她的大部分精力也是奉獻給了工作,可以說「廚房」與她無關,家務與她無緣。
然而這一切美好卻被孩子的降臨所打破,為了保證孩子更好的營養,她開始系上圍裙、走進廚房、買菜做飯。
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雖然梁璐買來了食譜,還跟著網絡學習,但她做出來的味道似乎有些「奇怪」,因此孩子一般吃得不多,面對如此局面,她也很是無奈。
時間過得很快,兒子就要上幼兒園了,梁璐再次陷入了焦慮,孩子在家都吃不多,去了幼兒園豈不是更瘦了?但兒子終究是要上學的,實在不行,自己給孩子送飯。
但讓梁璐沒想到的是,一個月的時間,兒子不僅沒有瘦,反而胖了,在「體重」的襯託下,孩子反而更加精神了。這讓寶媽很納悶,所以她就問兒子,幼兒園的飯菜好吃嗎?
可是兒子的回答卻讓寶媽備受打擊,孩子回答道:「幼兒園叔叔做的飯比媽媽好吃多了,飯菜都好香,我一次能吃兩碗飯呢。」
梁璐很難相信兒子的話,雖然自己做飯水平一般,但怎麼會比不上學校的「大鍋飯」?於是第二天,她要求老師拍照孩子吃飯的照片。
當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她真的相信了,兒子大口吃飯的樣子很是可愛,雖然飯菜只是西紅柿雞蛋、大米飯、土豆雞塊,但依然沒有阻擋孩子的胃口。
其實這不是一個特例,有很多寶媽都發表了同樣的心情,每當孩子對自己的做飯水平發表「否定意見」的時候,媽媽的內心均是備受打擊的。但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孩子對幼兒園飯菜的喜歡勝過寶媽?其中的原因,你們可能想不到
1)孩子的「從眾心理」比較明顯
當孩子從個人進入群體之後,他們的心理就會從主觀意識轉為「集體意識」,所以看到幼兒園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孩子就會「順其自然」,也跟隨其他人的步伐。
2)幼兒園老師更理解孩子的口味
幼兒園的成立年限大多時間很長,裡面的老師和廚師也大多經驗比較豐富,他們比較清楚小孩子的口味,也比較了解孩子們的喜好。
所以即便是簡單飯菜,幼兒園的師傅們也能夠很好地掌控,給孩子呈上一頓優質的飯菜,讓寶寶滿意,家長放心。
所以對於寶媽而言,當寶寶說自己的飯菜不好吃時,不需要感到備受打擊,因為家庭的溫暖是幼兒園比不上的,孩子的成長不僅包括好吃的飯菜,還有父母的關愛,這遠比食物更加重要。
而且每家幼兒園的情況不同,寶媽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時,最好能做一些實地考察,為孩子選擇更合適的幼兒園。
比如教師的教學質量是否符合孩子的性格,學校的飯菜設置是否適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是否能夠更快速地融入幼兒園。
當然學校只是一方面,孩子走進校園必然會經歷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只要父母這兩棵大樹不到,孩子就會更加自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