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薛婧李愛民
作為科技資源富集的城市,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哈爾濱市持繼深挖科技富礦,不斷譜寫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將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的華美樂章。截至目前,全市擁有高等院校51所,擁有各類科研機構517家、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6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50個,擁有兩院院士36人、R·D人員4.34萬人,高新技術企業774戶,市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87家,今年1~9月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01億元,科技創新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推動科技創業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
「作為教師可以創業,學校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創業教師的課程,企業產生的效益能夠作為教師的考核指標,這麼好的創業環境真是太難得了。」談及我省、哈市以及哈工大對在校教師創業的支持,哈工大教授趙麗麗讚不絕口。2015年是「雙創」元年,趙麗麗正是這年踏上創業之路。3年多,趙麗麗成立了4家公司,個個都賺錢。趙麗麗僅是哈爾濱科技創業大軍中的一個註腳。近幾年來,科技企業「生成」速度不斷地刷新著這座城市的「雙創」紀錄,目前,哈市校所科技人員和大學生科技創業企業總數已經佔到哈市科技企業總數的30%以上,其中,博實、奧瑞德等一大批企業始終保持國內行業龍頭地位。
儘管哈爾濱市校所資源富集,科技創新成果量多質優,然而,一直以來受校所行政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豐厚的科技資源始終沒有真正轉化成為這座城市強勁的現實生產力。為了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一難題,哈市先後建立了市校合作「契約」機制,制定實施了《科技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科技政策39條」等,沿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企業成長路徑,布置服務鏈,配備資金鍊,打造產業鏈。僅以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目前已形成教師帶技術,技術變產品,產品成產業,進而做大做強的良性循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進入「黃金期」。截至目前,省工研院累計孵化了141家企業;其中,在孵企業116家,畢業企業25家。
為了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先一公裡」,哈市在全國率先發力,以推動國家「三權」制度改革政策落地為靶向,與16所大學大所籤訂了市校(所)共同推動「三權」制度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合作意向書,激發了在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而為加快吸引留住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動能,2019年,啟動實施了「雛鷹計劃」暨科技創業獎補專項,對2019年在哈創辦的科技企業,擇優給予30~100萬元支持,以此搭建「固巢留鳳」平臺,激勵校所科技人員、大學生等各類主體在哈市創辦科技企業。近3年來,全市共轉化大學大所科技成果1097項。
以政策為支點,哈市在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上獨闢新徑。在全國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入新機制,把「政府採購」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示範推廣」科技專項有機協同,創新性地開創了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新模式,主動「拿出」公共服務產品市場面向全國的高校院所和科技企業徵集技術成果和創新產品,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再次被拓寬。首批「試水」2個項目已通過驗收,600名環衛工人和280名民警已經分享到「石墨烯智能服」科技創新果實。
點燃「雙創」激情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哈市依託大學大所,全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新興動力和新的增長點。創業氛圍好不好,數據來說話:2017年在創業時代網全國30個大中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名中,哈爾濱市列東北副省級城市之首。
據悉,哈市是我國較早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工作的省會城市,1997年第一批認定的10家國家級創業中心中,就有哈市的哈爾濱高科技創業中心。隨著「雙創」熱潮來襲,哈市更是不遺餘力推動孵化器發展,截至2018年末,哈市各級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51家,在孵科技企業總數達到5118戶。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平臺承接,為此,在哈高校在成立大學科技園的同時,也充分利用校園周邊的孵化器進行成果孵化,一個個「高精尖」企業接續破殼而出。近兩年,哈工大推動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建設,逐步形成了「本部創業培育、松北孵化加速、哈南產業推進」的發展布局,「南崗電子信息、松北裝備材料、哈南智能製造」的產業布局,「北、中、南」孵化體系初步形成。衛星雷射通信、新體制雷達等20項獲國家獎勵的科技成果得以轉化。其中,2014年底成立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在成立不到5年的時間內,在隊伍建設、技術積累、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018年實現產值11億元,目前已進入國內機器人行業第一梯隊;哈爾濱新光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黑龍江省首家、東北地區唯一一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園作為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平臺,依託學校科技成果組建了一批高科技公司。累計以無形資產投資入股形式轉化科技成果103項,投資組建了哈船智能裝備、哈船導航、哈船特裝等一批「哈船」系列高科技企業。
擴大國際合作
以國際視野推動科技創新
「為了提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水平,哈市依託哈工大、哈工程、中船重工703所等高校院所,結合高端複合材料、特種焊接、重燃設備、海洋開發等重點領域項目,推進成立了20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初步構建了以基地為紐帶,以企業為載體,以大學大所為支撐的國際科技合作創新服務體系。」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傑說,以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例,該基地按照「項目-人才-基地」模式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已經與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等30餘家研究機構建立了實質性科研合作關係,通過人才引進、聯合培養、合作研究等多種方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隊伍,構建了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創新網絡。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首批建設、也是唯一一個對俄「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俄羅斯極地技術與裝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的申報主體便是該基地。
在著力提升內生科技創新力的同時,哈市以國際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有效運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在更高層次上構建開放創新機制。「中國是一個具有巨大科學和經濟潛力的國家,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特別重視與中國的合作。我們兩國科學家的合作潛力遠未挖掘。」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副院長奇日克·謝爾蓋院士告訴記者,隨著兩國科研機構之間富有成效的接觸,科技合作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相應增加,合作也正逐步向縱深發展。
「連續舉辦12年的哈科會,讓哈爾濱作為東北亞科技合作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正成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科技節點和創新增長極,為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了科技『支點』。」李志傑說,作為「我國對俄科技合作的一面旗幟」,哈科會已成功舉辦七屆,共徵集十餘個國家近10000個項目,累計展出項目4000餘項,籤訂各類科技合作協議900餘項,轉移轉化項目180餘項。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批籤約項目在哈市已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技術成果,並實現了產業化。
強化科技金融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哈爾濱阿爾特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成立3年多,銷售收入每年以接近50%的速度遞增,業績緣何突飛猛進?董事長李海超如此作答:「先進的產品是制勝的法寶,但本地專業的投資機構才是我們的指路明燈。」在機器人研發領域,李海超也算小有名氣,公司成立之初便得到省市政府關注,省科力和哈爾濱創新投資有限公司、凱致投資共為其投資450萬元。「公司主要業務在哈爾濱,本地投資機構除為我們提供資金外,還能提供更接地氣的增值服務,如作為顧問指導我們如何運作公司、推薦客戶等。」李海超說,身為哈爾濱人,他也更願意讓本地政府資金注入企業,因為隨著企業體量不斷增大,政府資金也隨之增效,這也是對政府幫扶的一種回饋,進而拉動本地經濟發展。
「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投資風險大,投資期長,是社會資本刻意迴避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由於融資難最容易夭折,最需要政府給予支持。」哈爾濱市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副主任萬勇志說,發揮政府科技風險基金的投資和帶動作用,引導本地及外埠社會資本關注本地早期科技項目,這已成為科技部門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重要責任。據悉,為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1999年,哈市發起設立科技風險基金。截至目前,基金規模達到4.69億元,參股基金8支,累計出資1.43億元,帶動社會資本出資8.32億元,放大6.8倍。直接投資和帶動投資支持累計超過130餘戶初創科技型企業。培育了泰富實業、九州電氣等近20家高科技企業成為國內外及本地區的行業龍頭企業。投資參股的泰富實業、九州電氣、新光光電等8家企業分別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或掛牌,全省排名遙遙領先。